記者:好的,週一到週三,美國財長鮑爾森將出席財富雜誌在印度的國際論壇,討論投資印度基礎設施,並宣導在孟買建立國際金融中心。而上週二在華盛頓DC一場美中關係研討會上鮑爾森則表示:美中投資貿易雙邊關係,現在越來越成為摩擦來源,美國的大公司越來越擔心中國對商標及知識產權的侵犯。
因此,鮑爾森強調與印度的“強大合作夥伴關係”,就格外引人關注。
與此同時,總理默克爾29日展開任內首度的印度行,率西門子、德國國家鐵路公司等大企業領袖,以及政、學界代表,與印度總理曼莫漢會晤﹐默克爾一改過去前總理施若德七年任期之內,頻繁訪中六次的亞洲政策,希望在能源安全、科技與學術合作上,大幅拓展德國與印度的關系。
主播:我們知道,中國、俄國以及印度,為目前世界上最大新興經濟體,而在軍事,能源及經貿上與西方國家的合縱連橫關係,常會牽動彼此的勢力版圖,那麼瑞雅,媒體以及專家是怎麼解讀西方政界這次的印度之行?
記者:是,由於鮑爾森曾去過中國七十次,相當重視中美戰略經濟關係,面對此次訪印,鮑爾森強調美印雙邊在兩國內得到超黨派的認同,並發表演講分析印度經濟,對此美國財富雜誌評論,鮑爾森與中方關係正在降溫,而對印度則在升溫。
在德國方面,去年德中貿易額達七百六十三億歐元﹐是印度的七倍﹐可見對德國來說﹐印度過去的重要性遠不如中國。但針對此次默克爾出訪印度,德國「商報」評論說﹐默克爾不用像訪問中國一樣擔心碰觸人權、達賴喇嘛和智慧財產權侵犯等敏感問題,印度將是德國在亞洲首選的戰略夥伴。
(採訪)美國亞太法學院 孫安迪教授:「全球的三大新興經濟體就是中國印度和俄國,那麼這三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事實上將來會不單是從經濟面向來考慮,而且在國際的地緣政治上面,也會影響全世界權利地位的版圖,那麼因此這當中其實是有非常複雜的佈局。那麼從投資的角度來講,西方世界他本來在印度就有相當大的投資,信息產業這方面的發展是非常非常的快速,事實上微軟在亞洲地區主要的研發機構,不是在中國而是在印度,那麼你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個佈局早就已經開始。」
(採訪)老多米尼大學商業研究院金融系教授 Dr. John A. Doukas:「印度吸引西方,不光因為印度有巨大的市場,更因為印度的勞工結構比中國具有更高的知識型和智力型,所以西方有興趣在印度投資,發展雙邊貿易。這是印度主要吸引美國和歐洲的地方。我對此不感到驚奇。」
主播: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