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擔:裝的全是“絕活”

2010年12月31日網聞
【新唐人2010年12月31日訊】在我的記憶中,駱駝擔是設計合理、製作精巧、輕便實用的竹器工藝品;駱駝擔上賣的餛飩,鮮美可口,經濟實惠,可作下午的點心,亦可作價廉物美的消夜。匆匆趕路的行人,吃上一碗便可充饑。清名橋上塘界涇橋堍,曾經有駱駝擔餛飩賣,現在已不再看到了。



駱駝擔有四條腿,形象確實像一匹站立的駱駝。它的前部,像駱駝的頭,放一口有木蓋的鐵鍋,鐵鍋下是燒木柴的灶,就像駱駝肥碩的頸項。

左前竹腿上綁著一段開了一條口子的空竹筍,業主間歇用木棒敲打竹筒,發出咯咯的聲音。業主扛著駱駝擔行走時敲竹筒,鳴“竹”開道,請行人讓路;停下擔子做生意時敲竹筒,引起人們注意。駱駝擔的中間橋梁,像駱駝的背部,是一層架子。架子上放著瓶瓶罐罐,裡麵盛著醬油、豬油、辣油、辣糊、細鹽、蔥花、大蒜葉、生薑絲、榨菜末、豆腐幹絲、蛋皮絲、胡椒粉、味精等佐料,還有倒扣疊起的青邊碗,調羹等,外麵用一塊紗布遮著,以擋灰塵。架子下方,是業主用右肩挑起整個駱駝擔的,略微彎曲的固定扁擔。

駱駝擔的後部,就像駱駝的臀部,有幾層小抽屜,最上麵放一塊砧板。第一層抽屜放盛在大盤子裡的肉末,第二、三層抽屜裡放餛飩皮,第四層抽屜放包好的餛飩。餛飩皮、生餛飩放在抽屜裡,一則可以防幹裂,二則可以避免塵土汙染。抽屜下麵四分之一個圓形的竹架上,放著木柴。

業主下午三、四點鍾肩扛駱駝擔走到營業地點,放下擔子,先把前麵鐵鍋裡加滿水,再在下麵灶膛裡點燃木柴。在等待水燒開的這段時間裡,他開始包小餛飩,包好一部分放在砧板上,等有顧客來,就點好餛飩數目下鍋,同時按顧客的口味偏好,在碗裡放下湯料。

客人吃完付錢就走了,業主繼續包一些餛飩備用,一直營業到近半夜,業主熄掉柴火,倒掉鐵鍋裡下餛飩的湯水,扛起輕裝的餛飩擔回家休息。



現蘇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就收藏有眾多“蘇式”紅木小件,由陸涵生大師、周福民老藝人創意,紅木小件製作名手謝耀雪製作的駱駝擔就是其中之一。它以舊時江南走街竄巷的“糖粥擔”為藍本,並按比例縮小,在不過盈尺內再造了惟妙惟肖的“糖粥擔”模型。

駱駝擔以200餘塊紅木部件合成,而每一個部件的組裝都采用了傳統的卯榫結構,部件銜接之間如天衣合縫,就是小小的幾個抽屜也能啟合自如。為了做到形象逼真、奪人眼球,作品的主要架構都仿舊時實物製作成竹節狀,自然貼切而頓生意趣。駱駝擔上以紅木製作的灶、鍋、盆、桶、盤、勺一應俱全,就連欣欣然撐開的雨傘也是以紅木製成的。特別令人忍俊不禁的是架上猶如指甲大小的湯碗和僅能放置幾粒芝麻的湯匙,精細小巧,其紋飾既具舊時江南的特點又清晰可見,非良工特製莫屬。凡上了一定年齡的人觀之,除驚歎製作技巧精湛外,不由不“發思古之幽情”。

相關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