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12月20日訊】孩子出生後,總要有人為之取名。那麼,在中國傳統習俗中,由誰來取名最有權威呢?
可以肯定,原始社會初期,由母親為孩子取名。因為當時的人們僅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親為之命名乃責無旁貸。《史記•周本記》說到周的始祖後稷,其名曰棄,正是他母親姜嫄為之取的。只可惜我國上古時期保存下來的此類史料少得可憐。另外,我們讀《左傳》時,仍能看見母親為孩子取名的遺風:「早年鄭武公從申國迎娶一宮女叫『武姜』,生下莊公和共叔段。莊公降生時腳先出,使武姜感到很驚訝,因此就給他取名叫「寤生」(倒生)。
到了屈原時代,已經確立了父親為孩子取名的絕對權威。《離騷》雲:父親仔細揣測我的生辰,於是賜給我相應的美名。父親把我的名取為「正則」,同時把我的字叫做「靈均」;春秋戰國時期已確定的主要由父親為子女命名的規則,在《左傳》及西漢戴聖編定的《禮記》中都有詳細的總結。從此,「父為子女名」的習俗在中國歷史上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並延續至今。
除了父親為子女取名外,誰還能擔任這個角色呢?
首先是祖輩。《禮記•內則》:「凡父在,孫見於祖,祖亦名之,禮如子見父。」南北朝時宋人王鎮惡,生於一個不吉利的日子——五月五日。傳說此日生,男害父、女害母。於是,他祖父給孫子取名曰鎮惡。文天祥原名雲孫,魯迅本名周樟壽,都是其祖父取的。實際上,祖母也常常為孫子取名。《宋書•袁粲列傳》曰:「袁粲字景倩,陳郡陽夏人,太尉淑兄子也。父濯,揚州秀才,蚤卒。祖母哀其幼孤,名之曰愍孫。」而袁粲之名是他後來改的。《舊唐書•李百葯列傳》:「李百葯字重規,定州安平人,隋內史令、安平公德林子也。為兒童時多疾病,祖母趙氏故以百葯為名。」祖輩為孫子取名,應該是整個人類歷史上較古老的命名習俗。希臘神話《伊利昂紀》《奧德修紀》兩大史詩的主人公奧底修斯(Odysseus)這個名字,就是他祖父給起的:「讓我的孫兒就叫奧底修斯吧,它的意思就是使人生氣的。」
其次是皇帝取名。由於中國古代皇權和忠君思想的存在,皇帝也好為非皇族之人取名,這裡說的是最初的命名,並非改名。例如,宋孝武帝曾為王義恭之子命名曰伯禽,為顏竣之子命名曰辟疆。宋人王讜《唐語林》卷一也載有皇帝命名之事:「馬司徒之孫始生,德宗名之曰繼祖。笑曰:此有二意,謂以索系祖也。」《元史•耶律希亮列傳》還載有皇後為人取名一事:「耶律希亮字明甫,楚材之孫,鑄之子也。初,六皇後命以赤帖吉氏歸鑄,生希亮於和林南之涼樓,曰禿忽思,六皇後遂以其地名之。」皇帝如此,比皇帝小的官們也傚法之。《北齊書•李稚廉列傳》曰:「李稚廉,趙郡高邑人也。齊州刺史義深之弟。稚廉少而寡欲,為兒童時,初不從家人有所求請。家人嘗故以金寶授之,終不取,強付,輒擲之於地。州牧以其蒙稚而廉,故名曰稚廉。」(州牧,一州之長官)
第三、由舅舅取名。清人鈕琇《觚賸續編》卷三「名字前定」條:金文通是由舅舅取的乳名「德兒」。
第四、近代社會,除父母、祖父母為孩子取名外,還保留著請父輩之友、祖輩之友為孩子取名的習俗。鄭逸梅先生曾為湯志鈞之孫取名,就記在《藝林散葉續編》第608條裡。至於鄧朴方之名,大家則較為熟悉了,那是鄧小平請劉伯承取的:「鄧朴方乳名叫胖子,劉帥用拆字法,按照中文拼音把胖(pang)字拆讀,取「樸素方正」之意,命名為「朴(pǔ)方(fāng)」。
今天,同名的現象越來越多,已成為重大社會難題之一,誰來命名的格局也發生了重大變革。新生兒出世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甚至外祖父外祖母、姑姑舅舅紛紛參與,集思廣益,獻計獻策而集體為之取名的,已不算什麼新鮮事,且來得更民主。另外,取名諮詢服務公司成立之後,請專家命名、向電腦諮詢,也不失為明智之舉,且更具現代化和開放的味道。
命名有哪些禮儀?
命名的禮儀本是件十分鄭重而講究的事情。
早在先秦時期,就有史書記述命名的禮儀了。西漢戴聖編定的《禮記》就對春秋戰國時期命名的禮儀作了詳盡總結。《內則》篇在記敘太子命名之禮時說道:嬰兒出生以後,在第三個月底,選擇吉祥之日命名。這一天,嬰兒要剪去頭髮,僅留一鬌。男孩和女孩的頭髮怎樣留,也很有講究。母親為嬰兒沐浴而穿上新衣服後,攜子拜見父親。父親進門後須向西而立,母親抱子出,應站立東面;並由乳娘宣布種種規矩和禮儀,然後,由父親握住嬰兒的右手,逗笑嬰兒後為之命名。夫妻之間還要互相答對,記下這一莊嚴的時刻,並由嬰兒的老師向大家宣布正式的名字。接著還敘說了世子、庶子、庶人等命名的禮儀,大體相倣。
不過,由於時代、各地風俗及個人身份不同,命名的時間也不僅僅是在「三月之末」。《禮記•曾子問》雲,帝王或諸侯正妻所生之子,出生後若父已死而未及葬,就得在出生的第三天於父殯前命名;如出生之後,父已死且已葬,則仍在三月之末於父廟命名。
洗三命名的舊俗。在嬰兒出生三天後,替其洗身,併為之命名。此種習俗在《金瓶梅詞話》《醒世姻緣傳》中都有清楚的交代。例如,西門慶的兒子官哥兒,就是洗三這天取的名。唐代還有滿月命名的習俗。大詩人白居易的談氏外孫女名叫「引珠」,是農曆11月24日生,到小年日即12月24日滿月,作為外公的白居易,應俗受請而為外孫女取名。白居易《小歲日喜談氏外孫女孩滿月》詩雲:「今旦夫妻喜,他人豈得知。自嗟生女晚,敢訝見孫遲。物以稀為貴,情因老更慈。新年逢吉日,滿月乞名時。桂燎熏花果,蘭湯洗玉肌。懷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兒。」
清人沈欽韓《春秋左傳補註》雲:命名還有在孩子生日這天進行的,父親聽清孩子所喊叫的聲音後,以律定其名。
另外,「抓周」命名的禮俗,也可上溯到南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就有記載。不僅江南如此,北方也興此風。蔡繩格《北京禮俗小記》:「小孩周歲抓周,設晬盤,中置文武農工各小器具,令其隨意抓取,以卜其生平所向,福澤何如。」無疑,「抓周」取名的禮俗,仍保留了先秦時期的許多命名禮儀,且很有生命力。錢鍾書周歲那日,其父按無錫當地的習俗,置雜物讓他去抓取,他抓的是一本書,因此取名「鍾書」。時至今日,為孩子命名也還有「抓周」的,但並不十分認真,大多當做一種遊戲而已。
在中國,還有拜干爺認義父、收義子認乾兒的風俗。而干爺為乾兒命名的禮儀也很講究。首先要冠以干爺的姓,其次是必須取雙字名,且此姓名只能由干爺乾娘稱呼,而平常仍使用原來的姓名。具體命名的過程,徐珂在《清稗類鈔•風俗類》「乾兒」條裡有記載:「命名之日,由乾兒之父母率兒登堂,具饌祀祖,更以禮物上獻干爺乾娘;書姓名於紅箋,於其四角並著吉語,媵以金銀飾、冠履衣服、珍玩、文具、果餌。」
現代生活繁忙緊張,人心也日漸浮躁,很多人早已忘卻了這些傳統,或者根本無暇顧及。面對西方洗禮命名的典雅、神聖,古老而文明的華夏民族,到底是重建嶄新的命名文化,還是回歸於傳統呢?值得思考。
文章來源:《新三才》
可以肯定,原始社會初期,由母親為孩子取名。因為當時的人們僅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親為之命名乃責無旁貸。《史記•周本記》說到周的始祖後稷,其名曰棄,正是他母親姜嫄為之取的。只可惜我國上古時期保存下來的此類史料少得可憐。另外,我們讀《左傳》時,仍能看見母親為孩子取名的遺風:「早年鄭武公從申國迎娶一宮女叫『武姜』,生下莊公和共叔段。莊公降生時腳先出,使武姜感到很驚訝,因此就給他取名叫「寤生」(倒生)。
到了屈原時代,已經確立了父親為孩子取名的絕對權威。《離騷》雲:父親仔細揣測我的生辰,於是賜給我相應的美名。父親把我的名取為「正則」,同時把我的字叫做「靈均」;春秋戰國時期已確定的主要由父親為子女命名的規則,在《左傳》及西漢戴聖編定的《禮記》中都有詳細的總結。從此,「父為子女名」的習俗在中國歷史上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並延續至今。
除了父親為子女取名外,誰還能擔任這個角色呢?
首先是祖輩。《禮記•內則》:「凡父在,孫見於祖,祖亦名之,禮如子見父。」南北朝時宋人王鎮惡,生於一個不吉利的日子——五月五日。傳說此日生,男害父、女害母。於是,他祖父給孫子取名曰鎮惡。文天祥原名雲孫,魯迅本名周樟壽,都是其祖父取的。實際上,祖母也常常為孫子取名。《宋書•袁粲列傳》曰:「袁粲字景倩,陳郡陽夏人,太尉淑兄子也。父濯,揚州秀才,蚤卒。祖母哀其幼孤,名之曰愍孫。」而袁粲之名是他後來改的。《舊唐書•李百葯列傳》:「李百葯字重規,定州安平人,隋內史令、安平公德林子也。為兒童時多疾病,祖母趙氏故以百葯為名。」祖輩為孫子取名,應該是整個人類歷史上較古老的命名習俗。希臘神話《伊利昂紀》《奧德修紀》兩大史詩的主人公奧底修斯(Odysseus)這個名字,就是他祖父給起的:「讓我的孫兒就叫奧底修斯吧,它的意思就是使人生氣的。」
其次是皇帝取名。由於中國古代皇權和忠君思想的存在,皇帝也好為非皇族之人取名,這裡說的是最初的命名,並非改名。例如,宋孝武帝曾為王義恭之子命名曰伯禽,為顏竣之子命名曰辟疆。宋人王讜《唐語林》卷一也載有皇帝命名之事:「馬司徒之孫始生,德宗名之曰繼祖。笑曰:此有二意,謂以索系祖也。」《元史•耶律希亮列傳》還載有皇後為人取名一事:「耶律希亮字明甫,楚材之孫,鑄之子也。初,六皇後命以赤帖吉氏歸鑄,生希亮於和林南之涼樓,曰禿忽思,六皇後遂以其地名之。」皇帝如此,比皇帝小的官們也傚法之。《北齊書•李稚廉列傳》曰:「李稚廉,趙郡高邑人也。齊州刺史義深之弟。稚廉少而寡欲,為兒童時,初不從家人有所求請。家人嘗故以金寶授之,終不取,強付,輒擲之於地。州牧以其蒙稚而廉,故名曰稚廉。」(州牧,一州之長官)
第三、由舅舅取名。清人鈕琇《觚賸續編》卷三「名字前定」條:金文通是由舅舅取的乳名「德兒」。
第四、近代社會,除父母、祖父母為孩子取名外,還保留著請父輩之友、祖輩之友為孩子取名的習俗。鄭逸梅先生曾為湯志鈞之孫取名,就記在《藝林散葉續編》第608條裡。至於鄧朴方之名,大家則較為熟悉了,那是鄧小平請劉伯承取的:「鄧朴方乳名叫胖子,劉帥用拆字法,按照中文拼音把胖(pang)字拆讀,取「樸素方正」之意,命名為「朴(pǔ)方(fāng)」。
今天,同名的現象越來越多,已成為重大社會難題之一,誰來命名的格局也發生了重大變革。新生兒出世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甚至外祖父外祖母、姑姑舅舅紛紛參與,集思廣益,獻計獻策而集體為之取名的,已不算什麼新鮮事,且來得更民主。另外,取名諮詢服務公司成立之後,請專家命名、向電腦諮詢,也不失為明智之舉,且更具現代化和開放的味道。
命名有哪些禮儀?
命名的禮儀本是件十分鄭重而講究的事情。
早在先秦時期,就有史書記述命名的禮儀了。西漢戴聖編定的《禮記》就對春秋戰國時期命名的禮儀作了詳盡總結。《內則》篇在記敘太子命名之禮時說道:嬰兒出生以後,在第三個月底,選擇吉祥之日命名。這一天,嬰兒要剪去頭髮,僅留一鬌。男孩和女孩的頭髮怎樣留,也很有講究。母親為嬰兒沐浴而穿上新衣服後,攜子拜見父親。父親進門後須向西而立,母親抱子出,應站立東面;並由乳娘宣布種種規矩和禮儀,然後,由父親握住嬰兒的右手,逗笑嬰兒後為之命名。夫妻之間還要互相答對,記下這一莊嚴的時刻,並由嬰兒的老師向大家宣布正式的名字。接著還敘說了世子、庶子、庶人等命名的禮儀,大體相倣。
不過,由於時代、各地風俗及個人身份不同,命名的時間也不僅僅是在「三月之末」。《禮記•曾子問》雲,帝王或諸侯正妻所生之子,出生後若父已死而未及葬,就得在出生的第三天於父殯前命名;如出生之後,父已死且已葬,則仍在三月之末於父廟命名。
洗三命名的舊俗。在嬰兒出生三天後,替其洗身,併為之命名。此種習俗在《金瓶梅詞話》《醒世姻緣傳》中都有清楚的交代。例如,西門慶的兒子官哥兒,就是洗三這天取的名。唐代還有滿月命名的習俗。大詩人白居易的談氏外孫女名叫「引珠」,是農曆11月24日生,到小年日即12月24日滿月,作為外公的白居易,應俗受請而為外孫女取名。白居易《小歲日喜談氏外孫女孩滿月》詩雲:「今旦夫妻喜,他人豈得知。自嗟生女晚,敢訝見孫遲。物以稀為貴,情因老更慈。新年逢吉日,滿月乞名時。桂燎熏花果,蘭湯洗玉肌。懷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兒。」
清人沈欽韓《春秋左傳補註》雲:命名還有在孩子生日這天進行的,父親聽清孩子所喊叫的聲音後,以律定其名。
另外,「抓周」命名的禮俗,也可上溯到南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就有記載。不僅江南如此,北方也興此風。蔡繩格《北京禮俗小記》:「小孩周歲抓周,設晬盤,中置文武農工各小器具,令其隨意抓取,以卜其生平所向,福澤何如。」無疑,「抓周」取名的禮俗,仍保留了先秦時期的許多命名禮儀,且很有生命力。錢鍾書周歲那日,其父按無錫當地的習俗,置雜物讓他去抓取,他抓的是一本書,因此取名「鍾書」。時至今日,為孩子命名也還有「抓周」的,但並不十分認真,大多當做一種遊戲而已。
在中國,還有拜干爺認義父、收義子認乾兒的風俗。而干爺為乾兒命名的禮儀也很講究。首先要冠以干爺的姓,其次是必須取雙字名,且此姓名只能由干爺乾娘稱呼,而平常仍使用原來的姓名。具體命名的過程,徐珂在《清稗類鈔•風俗類》「乾兒」條裡有記載:「命名之日,由乾兒之父母率兒登堂,具饌祀祖,更以禮物上獻干爺乾娘;書姓名於紅箋,於其四角並著吉語,媵以金銀飾、冠履衣服、珍玩、文具、果餌。」
現代生活繁忙緊張,人心也日漸浮躁,很多人早已忘卻了這些傳統,或者根本無暇顧及。面對西方洗禮命名的典雅、神聖,古老而文明的華夏民族,到底是重建嶄新的命名文化,還是回歸於傳統呢?值得思考。
文章來源:《新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