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中國的扇子文化

2012年01月16日文化漫步
【新唐人2012年01月16日訊】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級成部分,它與竹文化、佛教文化有著密切關係。扇子本是實用之物,可扇風取涼,夏令必備之物。歷來中國有「制扇王國」之稱。江蘇檀香扇、廣東火畫扇、四川竹絲扇、浙江凌絹扇並稱為中國四大名扇。

中國扇文化最早可追溯到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烈日炎炎夏季,隨手獵取植物葉或禽羽,進行簡單加工,用以障日引風,故扇子有障日之稱,這便是扇子的初源。

扇子的書畫情節





最早的扇子是用葦做成的權力象徵物,扇子起初的功能並不是用來納涼,而是統治階級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與特權的儀仗扇。因扇子多見於皇宮中,所以扇子又叫「宮扇」。隋唐之後,羽扇與紈扇大量出現,而這時期的文人墨客喜愛把玩扇子,視其為「懷袖雅物」,一些詩人詞人,除了飲酒作詩,經常邊搖紈扇邊吟詩作賦,在這一時期,與扇子有關的詩詞大量出現,像李嶠的《扇》、白居易的《白羽扇》、唐怡的《詠破扇》等等。到了清代,不光是文人墨客,就連踏入仕途的官員、賬房先生,甚至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各色人等也喜歡搖扇。

到了南宋,畫扇、賣扇、藏扇之風盛行,並出現了扇鋪和畫商。明清文人墨客題扇畫扇成為一種時尚。浙江、蘇州、四川等地盛產摺扇,題字作畫亦興於此。這一精湛的技藝從明代開始傳入歐洲,然後風行世界。

扇面上採用書法,文獻記載,以東晉王羲之書老媼扇這膾炙人口的故事為先。史載王羲之曾在團扇上畫小人物;其子王獻之的《為桓溫書並畫烏牸駁牛扇》。《歷代名畫記》中載:梁•肖賁「曾於扇上畫山水。到了宋代,隨著繪畫藝術的蓬勃發展,特別是山水畫、花鳥畫在唐末、五代基礎上得到空前的提高。文人與繪畫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形成了文人畫創作高潮。
近現代的惲壽平、鄭板橋、金農、石濤、任伯年以及吳昌碩、 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題扇畫扇的藝術大師。眼下,這些名家的翰墨丹青扇子,每柄價值都高達數萬,乃至數十萬元。扇面入字入畫,使人賞心悅目,給人以美的享受。

摺疊扇





摺扇自南宋時開始自製,亦名「聚頭扇」、「撒扇」,南方習稱「摺扇」。扇工還運用磨、漆、嵌等技藝,千變萬化,極盡巧思。自明代起就有精緻文雅和形成多樣的特色。扇骨材料以竹片為主,精工細作,達數百種之多,水磨扇骨更為上品。扇面大多用棉料宣紙裱成,有「素麵」和「畫面」兩種。素麵有仿古白素麵、金面等多種。尤以「老礬扇面」製作精妙。制扇藝人在竹骨上運用磨、漆、雕、嵌和採用淺刻、深刻等技巧,雕上花、鳥、蟲、草、山水、人物、博古、仙女、錢幣、鐘鼎篆隸和詩詞歌賦,再加上名畫印章,使扇子顯得更加秀美名貴。

真絲扇





真絲扇至今有四百多年歷史,真絲扇用真絲綢緞面料製作而成,它不但可以用於觀賞收藏,也是饋贈友人之佳品。

真絲扇的製作工藝複雜,綢緞比紙張柔軟,凌娟光滑,製作起來工藝要求極高,扇骨用頭青天然高山楠竹製作,面料處理:先過漿下水,在烘烤陰乾,在做成型定位,在染色印刷在過漿風乾,然後折面定位,在做扇骨刻繪工藝,然後搭面成型,總計70於道工藝流程,目前有安徽傳承的真絲扇工藝保留至今,真正純手工製作。真絲扇的外觀漂亮,工藝製作考究精細深受世界各國民眾的青睞。

檀香扇






以檀香木製扇是我國首創。檀香扇是從清末以檀香為骨的摺扇演化發展而來的扇種。以檀香制扇,散發天然香味。

玲瓏雅緻的檀香扇,可稱得上是扇中之王了。制扇工人在一片片細薄的檀香扇木上,用一根絕細的鋼絲鋸條穿進一個個預先打好的細孔裡,拉鏤出數百個、上千個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孔眼,然後用若干片扇骨組成精美絕倫的圖案。打開扇子,清香撲鼻,畫面動人。

絹宮扇




古名「紈扇」,絹宮扇又叫紈扇、團扇、羅扇。綾絹在摺扇出現之前就廣泛用來製作紈扇扇面,如今也用來作摺扇的扇面,凡是用綾絹作扇面的扇子都可以稱為綾絹扇。綾絹扇扇面輕如蟬翼、薄如晨霧、色澤光亮,給人以溫文爾雅之感。

火畫扇




火畫扇」始創於清代同治末年,後來工藝逐步發展,製作時選薄玻璃扇兩柄,合成一柄雙面扇,然後用一種特製的火筆作畫而成,清秀典麗,永不褪色,是欣賞收藏的精品。

龔扇





竹絲扇俗稱「龔扇」,有燦若雲錦、薄如蟬翼的美評。扇面多是桃形,形似紈扇,是用細如絹絲的竹絲精心編織而成的。它顏色嫩黃,薄而透光,綿軟而細膩,恍若織錦,圖案或山水人物,或花鳥蟲魚,無不維妙維肖,加上象牙或者牛骨做的扇柄,絲質扇墜,簡直玲瓏剔透,精美絕倫,被譽為巧奪天工的國寶。

扇子文化傳播世界

在歷史上,中國扇子曾流傳日本、歐美等國家,並對這些國家的扇子生產以至宮廷禮儀都產生一定的影響。早在唐代,中國絹扇就傳入日本,並在日本宮廷內流行。天祿年間(970~972),宮廷內的絹扇以紫檀木鑲嵌螺鈿為柄,中國紅羅為扇面,風格華貴。圓融天皇(970~984)還將絹扇作為賞賜功臣的禮物。清代初葉,中國摺扇大量出口日本。

16世紀初,中國摺扇傳入歐洲。葡萄牙、西班牙因為缺乏優質紙張,以細嫩的牛犢皮、羊羔皮作為扇面,稱為皮摺扇;有的還在扇面上灑以香水,稱為香皮摺扇。

17世紀末,中國摺扇傳入英國,使英國摺扇生產逐漸興盛。1709年4月19日,在王後安妮(Anne,1665~1714)的批准下,200多名倫敦摺扇匠師成立了同業公會。1747年,倫敦摺扇同業公會成員達839名。

18世紀,法國大量進口中國的竹扇骨,在巴黎組裝、生產摺扇,使巴黎成為歐洲制扇手工藝的中心。法國宮廷貴婦們使用的摺扇以象牙、珍珠貝殼、玳瑁、椴木等為扇骨,上面鏤雕精巧的渦旋紋、玫瑰花等洛可可風格的圖案;扇面以羊羔皮、紙、雛雞皮、中國的絹和紗等製成,飾以彩繪、刺繡、珠繡等,風格秀麗。

17和18世紀,摺扇已經成為歐洲國家宮廷中訂婚、結婚、加冕、歡慶勝利、國王病癒、葬禮、舞會等禮儀的禮物或紀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