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述思:中國何以終結特權醫療?

2012年02月11日評論
【新唐人2012年2月11日訊】 長期以來,中國官民不平等的一個主要度量衡是醫療。
  
由於無法承受公費醫療帶來的沉重財政壓力,18年前,中國社會開啟了一項影響深遠的醫保變革。
  
根據1998年12月國務院發佈《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要求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所有用人單位(包括機關事業單位)及其職工全部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但進程卻是不平衡的,尤其是在醫改初期,廣大普通公眾在看病難、看病貴的煎熬中,承受了最初的醫療市場化陣痛,而本該率先垂範的人民公僕卻仍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安享公費醫療,並逐步向官本位、特權化演化。
  
鑑於當前醫療事業重歸公益軌道,社會化醫療體系逐步完善,徹底終結特權醫療的呼聲越來越強烈。於是各地公務員入社保的進程開始提速。
  
北京市近日宣佈,自2012年1月1日起,市屬公務員、事業單位等約22萬人取消公費醫療,併入職工醫保。公務員醫療保障改革再度引發公眾關注。截至目前,內地31個省區市中,至少有24個已取消公費醫療,全部參加醫療保險。其他省份正在逐步取消公費醫療。
  
這意味著中國終結特權醫療前進了一大步。但不能據此認為中國醫療公平有望短期實現。
  
首先,即使進入醫保,公務員的醫療待遇仍優於企事業職工。
  
比如天津市在2008年12月起實行的《天津市國家公務員醫療補助辦法》中規定,享受國家公務員醫療補助的人員,在一個年度內發生的住院醫療費用,在由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按照規定的待遇標準報銷後,其個人負擔的醫療費用由國家公務員醫療補助統籌基金予以補助,在職人員補助80%,退休人員補助90%,副司局級以上人員補助95%。再比如北京市市屬單位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費用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共同按月繳納。單位繳納全部職工繳費工資基數之和的10%(含1%的大額互助資金),個人繳納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的2%和3元大額互助資金。與普通職工醫保不同的是,單位還將為職工繳納3%的補充醫療保險。
  
此外,即使是普遍待遇優於社會其他階層的公務員隊伍,本身也存在嚴重不平衡。中直、市直、全縣之間的差距明顯。在一些省份,省直機關大病能報銷90%以上,而到了區縣只能報一半左右。另外,即使在同一單位,相關福利待遇也因為級別不同相去甚遠。
  
被媒體廣泛引用的一個數據是:據監察部、人事部披露,全國黨政部門有200萬名各級幹部長期請病假,其中有40萬名幹部長期佔據了幹部病房、幹部招待所、度假村,一年開支約為500億元。中科院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政府投入的醫療費用中,80%花在了850萬以黨政幹部為主的群體身上。儘管有關部門後提出質疑,但部分幹部利用手中的權力壟斷優質醫療資源甚至浪費公眾財富的現實卻不容迴避。
  
還有一個相當棘手的難題是:為了穩定公務員隊伍並保證其超國民福利,取消公費醫療的前提竟是不能降低其醫療待遇。而要實現這一點,需要定向加大財政收入。
  
媒體測算,如果以改革的人均成本推算,北京市市級公費醫療改革涉及22萬人,支出可能增加2億元,約為2010年公費醫療實際支出26.2億的8%。以此比例乘以北大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顧昕估算的五六百億的公費醫療開支規模,全國公費醫療改革的增加支出大約50億元。
  
支持的專家深情地為此辯護:「一個大學生、研究生通過公開考試成為公務員,他在人力資本的投入上要遠遠高於其他一些企業職工,收入高一點,醫療待遇好一點也是應該的。」
  
多數公眾不這麼認為,網友尖銳地指出:憑啥公僕一定要比主人福利好呢?現在加入醫保本是進步,為啥不能與民同甘苦?而且這部分超國民待遇還要老百姓買單?
  
其實,假如真正按照現行方案執行到位,其實中國醫改已經取得了可喜進步,畢竟再不用擔心「公費醫療」這個無底洞,政府的責任將僅限於繳納參保人員工資總數的10%到醫保統籌基金,如報銷費用不夠,原則上不再增加,由醫保基金支付。
  
但麻煩的是,如果官員醫療超支,在現行權力運行體制下,肯定會想辦法彌補虧空,結合現在政府預算賬本公開的滯後、預算外資金管理的混亂以及社會監督的乏力,特權醫療有可能會從過去的公開轉為地下。
  
和所有涉及全民利益的公共政策制定和執行一樣,要想真正惠及全民,而不淪為少數人變相盤剝多數人的遊戲,就必須推動行政體制改革,加強依法行政,完善社會監督。
  
順便說一句,公務人員佔據了中國多數醫療和養老的國家福利,也意味著社會管理成本的高昂,該精兵簡政了。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週刊網》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