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書房

2012年02月20日文化漫步
【新唐人2012年02月20日訊】書房,古時稱書齋,是一些住宅內的一個房間,專門用作閱讀、自修或工作之地。從古至今,書房一直就是讀書人放牧思想的精神田園,歷代文人雅士也都很講究自己書房的命名,或以言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或以明願,這些饒有情趣的室名,給後人以有益的啟示。

古代的書房——私塾

私塾是中國傳統社會的教育機構,也叫私學、民學、書館、私塾,或學堂;私塾大多由讀書人、秀才等私人開辦,由教書的人在自宅設立,入學者多系六歲至八歲孩童,由學生繳交束脩,富家門第則獨力延師授課,或由鄉井合貲開課,其教學宗旨主要是啟蒙識字,讀書內容多半與科考有關,包括四書,詩、書、易、和左傳;年齡較大者,則讀古文,習字,作詩文,修業年限視各人需要而定。

私塾通常教些人文的修養以及與科舉考試相關的學問,包括從以識字啟蒙教育為主的三字經、千字文,人文基礎以及考試必考的四書五經,生活修養方面的禮樂、以及能表現個人文學能力的詩文等等。

私塾的學習內容,從啟蒙到逐步深化,一般順序是:《三字經》、《百家姓》、《日用雜字》、《千字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書經》、《禮記》、《左氏春秋》等,有的選讀《女兒經》、《孝經》、《幼學瓊林》、《千家詩》、《古文觀止》等書,也有的加學《世事應酬》,即契約、媒柬、輓聯之內容,以應實用。

名人的書房

陋室唐代被譽為「詩豪」的劉禹錫,其書房樸素簡陋,詩人還專門寫下了那篇膾炙人口的《陋室銘》。他還把自己的「陋室」與三國時諸葛亮的「茅廬」以及西漢文學家楊雄的「玄亭」相提並論,表現了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杜甫草堂,杜甫因安史之亂流亡成都,在友人嚴武的幫助下於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並在此居住了4年。直到嚴武去世,杜甫才離開成都。詩人曾用「萬裡橋西宅,百花潭北莊」來形容草堂。在草堂4年中,杜甫共作詩240餘首,是其創作的高峰。馮至在他所著《杜甫傳》中這樣說:「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草堂。」

七錄齋明代文學家張溥自幼勤奮好學,《明史》上記有他「七錄七焚」的佳話。凡是他讀過的書,自己必然要親手抄下來,抄完朗讀一遍後,隨即燒掉,然後再抄、再讀、再燒,接著像這樣反復六七次才停止,他握筆的手指都磨出了厚厚的老繭。後來他便將自己的書房稱為「七錄齋」。

抱殘守缺齋清末小說家劉鶚的《老殘遊記》聞名後世。他自號「老殘」,又將自己的書房叫做「抱殘守缺齋」。因為他平生「嗜古成癡」,「竭其力之所至,不以營田宅,治生產,唯古器物是求。」這些流傳千年的古董,因歷經滄桑,難免殘缺不全,但他卻視若珍寶,甘願一輩子與這些殘缺不全的文物相伴,尋求心靈的安慰與歸宿。

飲冰室這是近代學者梁啟超的書房名。「飲冰」一詞出自《莊子》:「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原意是比喻自己內心之憂慮。當年,梁啟超受光緒皇帝聖命,竭力變法維新,面對國家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梁啟超內心的焦灼和困窘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內熱」?唯有「飲冰」方能解之。

清朝皇子皇孫讀書的地方上書房

上書房是清代皇子讀書的場所。位於紫禁城乾清門內東側南廡。清道光多稱「尚書房」,道光年間改為「上書房」。

清朝規定,皇子年滿六歲,便要入學拜師就讀。

《聽雨叢談·卷十一·上書房》:尚書房在乾清宮東南廡北向,皇子讀書之所也。皇子年六歲,入學就傅。由上書房總師傅翰林掌院學士,保薦品學兼至翰林官若干員引見,次日詔對便殿,察其器識端謹者,欽點某某為某皇子授讀師傅。

又派一二員副之,謂之上書房行走。得預斯選者,咸具公輔之望。每日皇子於卯初入學,未正二刻散學。散學後習步射,在圓明園五日一習馬射。寒暑無間,雖婚娶封爵後,讀書不輟。……皇子沖齡入學讀書,與師傅共席向坐,師傅讀一句,皇子照讀一句,如此反覆上口後,再讀百遍,又與前四日生書共讀百遍。凡在六日以前者,謂之熟書。約隔五日一復,周而復始,不有間斷,是非庶士之家所及也。

每日功課,入學先學蒙古語二句,挽竹板弓數開,讀清文書二刻,自卯正末刻讀漢書,申初二刻散學。散學後晚食。每日一朝於上前及皇太後、皇後宮。率以為常,惟元旦、端陽、中秋、萬壽、自壽,共放五日,余日雖除夕亦不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