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青楊:中國人被扭曲的金牌情結

2012年07月31日評論
【新唐人2012年7月31日訊】倫敦奧運會上,同樣兩個中國選手,易思玲得了金牌,喻丹得到了銅牌。得到的待遇卻天壤之別!國務院賀電上沒有喻丹的名字,CCTV連一個對準喻丹的特寫鏡頭都沒有;一個17歲的女孩三次試舉失敗,被稱為「恥辱」;一個23歲的小夥失敗,失聲痛哭「有愧於祖國」……這難道就是我們想要的奧運?我們的體育,似乎變成一部爭奪奧運金牌的機器,而忘記增強大眾體質是它最初的本來宗旨。

難怪有人說,在這個不懂尊重的國度裡,除金牌本身,沒有任何偉大。其實金牌只是引子,健身才是目的。如果一邊是國家在各種體育比賽中金牌數一路飆升,一邊卻是高考生體質連年下滑,是全民體育事業發展停滯不前,是城市市民無健身器材和設施,無處鍛鍊身體。試問,我們要那麼多的金牌又有何用?

金牌情結背後的「勢利眼」

這一切是怎麼造成的呢?根源就在於,現行的國家體育機制,與其說是為了「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不如說是為培養奪取世界冠軍的「生產機器」。官員們為什麼看重金牌,因為這直接與他們的政績有關。據說出征奧運之前,各地方早就事先定下指標的。完成好的,加官進爵,飛黃騰達;完成不好的,打入冷宮,面壁思過。在官員的功勞簿上,一塊金牌的價值大大超過兩塊銀牌呢。

媒體也是金牌的「勢力眼」,得了金牌就成了大英雄,被記者團團圍住,問很多弱智和有引導性的問題。中國金牌獲得者接受訪問時,都說「為祖國、為人民爭光」這類話,而美國運動員則多是感謝家人支持,個人感到自豪等。但如果只拿了銀牌銅牌或者三甲之外的運動員就完蛋了。先是解說員用幽怨的語氣說只拿到了某某成績,然後分析說某某方面發揮不好,準備不足,絲毫不考慮到是不是別人更強大或者發揮得更出色,沒有一句勉勵的話,更沒有對運動員從小到大到賽前所付出的辛勞汗水的肯定。然後電視鏡頭會馬上轉到別的賽場,好像一切沒有發生過。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在英國,即使運動員比賽失利,只要他們盡力了,公眾和媒體都會對他們報以熱烈的回應。國人的這種心態,在很大程度上,很難說不是媒體灌輸和渲染的。比如某位運動員獲得奧運金牌後,多家大報會把他製作成頭版頭條,渲染成是「重振國威」、「東方巨龍甦醒」等等。而在美國的報紙上,則看不到對獲得金牌有這樣的報導。

一枚金牌的巨大成本

中國人計較奧運金牌的多少,只是因為金牌象徵著國人的強國夢,但似乎少有人論及獲得奧運金牌的成本和效率問題。那麼拿一枚奧運金牌到底要花多少錢? 

根據統計,1988年漢城奧運會時,體育總局事業費每年10億元;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時,體育總局事業費漲到每年30億元;2000年悉尼奧運會,體育總局事業費又漲到每年50億元。雅典奧運會備戰4年,中國花費近200億元。這次中國隊獲得32枚金牌,每枚金牌的成本就是6億多元,可謂世界上最昂貴的金牌。而且這只是前期國家投入的費用,還不包括得牌後各級政府以及企業對運動員、教練的獎勵。

我們投入這麼大,就為了博得一陣口彩?就為了讓某些人興奮一個月?依靠金牌支撐貧弱國力門面的時代,已經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強大而離去,我們不再需要靠金牌來證明實力,也沒有必要再為幾十塊奧運金牌,支付出那麼多的財政資金和體育資源。

金牌數能代表中國人的身體素質嗎?

政府過度重視金牌榜,但金牌數能夠和全民健身劃等號嗎?我們每年投入大筆資金和人力物力用於奪金項目,卻忽視對民間體育的投入。導致民間缺乏足夠的鍛鍊場所和資金,國民身體素質狀況跟金牌世界第一極不相稱,2004年完成的「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結果顯示,中國人均佔有體育場地1.04平方米,遠遠低於日本的人均約19平方米。這樣的標準怎能舉起「體育強國」的大旗?孰不知,培養一個國家運動員佔據的資源可以讓多少民眾有參與運動的可能。

目前,中國有1.6億人患高血壓、1.6億人患高血脂,有2億人超重或肥胖;城市裡,每5個孩子就有1個小胖墩兒,高中生裡85%以上的學生是小四眼兒,人均體育設施在世界上排百名開外,中國人的體質正在明顯滑坡!難怪前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退任後,在家鄉說了這樣一番感嘆的話:「我當政最大的遺憾是人民的體質改善得還不夠快,日本人的體質提高得比我們快,二戰後他們的平均身高增加了12釐米,而我們還不到4釐米。我這個1.68米的個頭,回到家鄉居然算是個大個子,太不像話了。」

我們離真正的奧運精神有多遠?

中國多拿幾塊金牌又能怎樣,有一點是肯定的,體育強國不是金牌攢起來的。我們更迫切的需要提高全體國民的身體素質,需要激勵一代人自強不息,需要關注人的發展,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價值。英國著名歌星羅比•威廉姆斯因為妻子預產期就在本屆奧運會閉幕式期間,因此他退出了閉幕式的表演。對於威廉姆斯來說,家庭顯然是第一位的,這就是英國人的奧運觀,英國人的生活態度。

奧林匹克是一種精神,賽場上有輸有贏,但掌聲不只是給冠軍,只要盡力就是英雄,因為他們已經挑戰了自我。金牌固然可貴,但得金牌者就風光無限,得銀牌銅牌者好像鎩羽而歸,沒得牌牌者更是無顏見故鄉父老……難道這就是所謂「重在參與」?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說過,奧運會最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成功,而是奮鬥;但最本質的事情並不是征服,而是奮力拚搏。

百年奧運,直到現在我們才幡然覺醒:奧運,不過是一場競技遊戲,金牌,只是一次通關獎勵。樂趣,不在終點,而在於過程的緊張與凶險。希望在未來的奧運會上,中國人能找到更多金牌之外的快樂!

文章來源:《網易》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