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4月13日訊】程曉農:61398部隊的故事之所以值得深入分析,是因為它關係到全球範圍的冷戰格局和世界和平。我不覺得這個故事只是大國情報戰當中的又一個花邊新聞。
21世紀全球冷戰的新角色:中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世界範圍內只有區域性短暫的武裝衝突,但不再發生全球範圍的世界大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從上世紀中葉開始,核武器及其遠程投射力量的完備化,讓美蘇這兩個超級大國都具備了充分有效的核威懾能力,任何試圖把冷戰變成熱戰的企圖都只能是讓人類毀滅,因此不再會有世界大戰的戰勝國。美國之所以試圖制止伊朗、北朝鮮的核武器試驗,就是希望避免任何流氓國家挑起核戰爭。在上個世紀,只要核大國之間避免兵戎相見,又不敢發動核大戰,世界範圍內就能大體上保持和平。
但是,互聯網的出現,可能已經改變了世界的冷戰格局,不過人們還沒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21世紀的冷戰與上一世紀的冷戰的最大不同在於,網路戰開始成為冷戰的重要手段,本世紀的冷戰也因此而體現出全新的特徵。
當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大國的軍事情報單位連續不斷地對另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大國發動網路戰,從而造成對受害國的「持續性強威脅(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時,它會引起大國之間的武裝衝突嗎?在21世紀,對世界安全的最大威脅是不是變成了情報部門的駭客?如果軍事情報部門的駭客按著鍵盤、移動著滑鼠,就隨時可能引發世界大戰,「駭威懾」豈不是比核威懾更可怕嗎?這並不是個虛構的問題,它確實是今天世界和平面對的一個現實威脅。
2010年7月初,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刊登過一篇文章,標題是,「滑鼠和鍵盤會成為衝突中的新武器嗎?」一年半之後,世界各國媒體關於解放軍61398部隊的報導表明,《經濟學人》此前提出的問題頗有先見之明。如何面對政府和軍事情報部門的網路戰,這是一個21世紀高科技時代人類面臨的全新挑戰。
事實上,在20世紀後半葉,中國雖然擁有了核武器,但並未加入全球範圍的冷戰,而只是美蘇冷戰的旁觀者、得益者。但是,以21世紀的網路戰為契機,中國開始加入全球性冷戰,這個核大國從此成為21世紀新冷戰的一個重要角色。那麼,中國這個冷戰的新「玩伴」,會如何理解冷戰的邊界和熱戰的觸機呢?要了解這一點,有必要回顧一下美蘇的冷戰經驗與毛澤東的衝突邊緣政策。
美國、蘇聯和毛澤東對冷戰的不同態度
在上個世紀的冷戰時代,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彼此捏著核武器抵緊對方胸口,誰動手都會同歸於盡。正是在嚴峻的核威懾面前,兩國都致力於避免把冷戰真的變成熱戰---核大戰。美國和俄國在長期的冷戰中積累了豐富的如何防止熱戰的經驗。當時,雙方對恃中時常要核查的一件事就是,你最近搞的某項活動是不是走向核戰爭的前奏;雙方也都摸索出一套化險為夷的程序、管道,畢竟雙方其實都不打算消滅對方,而只是自我防衛而已。
在情報工作領域,雙方情報部門的中心任務之一就是,如何防止彼此的情報搜集活動和地球上的區域型衝突誤導對方國家領導人,如何避免對方的「核按鈕」被啟動。在外交領域,從50年代中期開始,赫魯曉夫就開始推動美蘇之間的「和平共處」與「和平競賽」。這一政策顯然符合蘇聯及歐洲各國的利益,也符合文明國家的一個普世價值,即對人的生命的尊重和愛護。確實,在二戰中付出上千萬生命的蘇聯老百姓真不想再打什麼世界核大戰了。
但是,蘇聯追求世界和平的外交方針,卻不符合毛澤東的需要。斯大林死後,毛澤東覺得,論資排輩,他應該取斯大林而代之,成為半個地球(共產黨國家)的頭領。然而,蘇聯在國際共運陣營裡的領導地位由來已久,在政治層面,毛澤東的世界領袖慾望缺乏號召力,無法得逞;而且,中國的經濟實力差得太遠,蘇聯已經工業化了,中國還是個靠天吃飯的小農社會。於是,毛澤東只能「亂中求勝」,在國際共運陣營裡扮演「造反派」的角色,從挑戰赫魯曉夫的外交政策入手。
赫魯曉夫主張與西方國家「和平共處」,毛澤東便堅持要在1957年的莫斯科國際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的宣言裡寫上「反對美帝國主義,」遭到波蘭等國共產黨的激烈抵制。為了顯示他的「大無畏」精神,毛澤東在這次國際會議上「豪邁」地發表了一通令各國共產黨領袖震驚的言論:必須通過武裝力量打敗帝國主義,大不了就是核戰爭,全世界死一半還剩一半,中國6億人,死一半還剩3億,我怕誰去。
此戰爭狂言一出,全場鴉雀無聲。從此,很多東歐、西歐國家的共產黨、工人黨看清了毛澤東的真面目,不再尊重毛澤東這個為了爭奪地位而不惜冒世界核戰爭風險、視各國人民為炮灰的危險分子。於是,唯毛澤東馬首是瞻的中共在國際共運陣營遭到孤立,毛澤東的國際共運領袖夢碎;他只能「破罐子破摔」,「國際造反派」當到底,在國際共運陣營裡標新立異,全面批判蘇聯「修正主義」。
附帶說一句,幾年後他為了擺脫孤立,又邀請尼克鬆訪問中國大陸。在外國人看來,毛澤東自己從此也走上了赫魯曉夫式「修正主義道路」。毛澤東在國際上以「反修」起家,形影相弔之時,又改走擁抱「美帝國主義」的「修正主義」道路,最後徹底粉碎了世界各國殘存毛粉的心。中國和阿爾巴尼亞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就是那時一筆勾銷的。
毛澤東的衝突邊緣政策後繼有人?
今天之所以重提毛澤東的衝突邊緣政策,是從61398部隊的故事想起的。
中國軍隊裡不少身居高位的「紅二代」將軍們,都是在60年代營造的毛澤東崇拜中成長起來的。他們在青少年時期形成的價值觀充斥著毛式思維。鄧小平上台以後,在經濟領域清除了毛澤東的影響,但在國際關係和軍事領域裡,鄧小平提不出像樣的觀點,結果,毛主義依舊佔據上風,仍然處於不可質疑、不可挑戰的地位。
幾年前解放軍少將朱成虎關於讓西安以東的城市和人口成為焦土、以此為代價用核大戰與美國拼個你死我活之言論,就是重複毛澤東當年的那一套。在戰略思想上,不少將領缺乏蘇聯當年那種對核大戰的畏懼和對人民生命的尊重,另一方面又喜歡挑釁和藐視國際規則,而且以此為傲。
在鄧小平的「韜光養晦」年代,解放軍基本上避免與美國發生衝突。但過去十年來,自以為可以取代蘇聯而崛起的中國,又開始擁抱毛澤東的衝突邊緣政策。與此同時,因為害怕普世價值的挑戰,中國對美國的敵意也越來越深。
儘管美國從來就沒有任何攻擊、佔領中國的企圖,但是,中共的宣傳、教育部門以及軍方卻持之以恆地灌輸「美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孜孜不倦地挖掘、培育著仇美思維和仇美情緒。解放軍總參三部在網路戰方面逐步升級的舉動,既可以看成是一種戰術性試探,也體現了毛澤東式「歡迎衝突論」的戰略思維。
在江澤民和胡錦濤時代,文職領導人對軍隊的戰略思想形成和戰略企圖構思其實缺乏影響力。軍方似乎有很大的行動空間。然而,軍方將領們在多大程度上充分了解和認識中國當前的國際環境,卻是個未知數。
中美兩國當下的雙邊關係比當年的美蘇關係要複雜得多。當年的美蘇關係以軍事和政治對立為主,雙方經濟上並沒有什麼合作和共同利益。而中美之間既存在著潛在的軍事和政治對立,又發展出密切的經濟關聯和利益紐帶。
正是因為存在著密切的經濟聯繫,美國對中國的防備遠不象當年對蘇聯那樣。但是,中國對美國的消費品市場和糧食也有高度依賴性,輕啟對美衝突必然造成中國的嚴重經濟困難。
舊式的冷戰已成歷史,中國是否準備發動一場新式的以網路戰為主要手段的冷戰,並逐步升級,走向使用核武器的熱戰?這樣的重大國家戰略問題,是不應該由軍官來操縱支配的。可以預見的是,民主國家的通常應對是後發制人,但是,一旦中美雙方真的進入對立壓倒合作的階段,中國將如何繼續生存,中國的文職領導人和軍方其實都缺乏應對的思想準備。
以關於61398部隊的報導為開端,美國已經開始警惕並防備中國的網路戰企圖。那麼,中國是準備學習前蘇聯的冷戰經驗,與美國合作,制定防止網路戰升級的國際規則,避免出現「玩槍走火」、引發大戰的危險,還是任由軍方沿襲毛澤東式的衝突邊緣政策,一意孤行下去呢?
中國宣稱的「韜光養晦」,不過是一幅外交上的「面紗」。除去外交場合的白手套,網路戰其實是一支「冒煙的槍(a smoking gun)」,真實而又赤裸裸。不管中國是還想繼續謀求和平發展,或者從此學毛澤東胡鬧下去,都必須選擇新冷戰的戰略,既不能迴避,也無法裝糊塗。
61398部隊的故事之真正意義其實在於,藏在桌布底下的那支「冒煙的槍」,現在被擺到了桌面上……
文章來源:縱覽中國
21世紀全球冷戰的新角色:中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世界範圍內只有區域性短暫的武裝衝突,但不再發生全球範圍的世界大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從上世紀中葉開始,核武器及其遠程投射力量的完備化,讓美蘇這兩個超級大國都具備了充分有效的核威懾能力,任何試圖把冷戰變成熱戰的企圖都只能是讓人類毀滅,因此不再會有世界大戰的戰勝國。美國之所以試圖制止伊朗、北朝鮮的核武器試驗,就是希望避免任何流氓國家挑起核戰爭。在上個世紀,只要核大國之間避免兵戎相見,又不敢發動核大戰,世界範圍內就能大體上保持和平。
但是,互聯網的出現,可能已經改變了世界的冷戰格局,不過人們還沒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21世紀的冷戰與上一世紀的冷戰的最大不同在於,網路戰開始成為冷戰的重要手段,本世紀的冷戰也因此而體現出全新的特徵。
當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大國的軍事情報單位連續不斷地對另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大國發動網路戰,從而造成對受害國的「持續性強威脅(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時,它會引起大國之間的武裝衝突嗎?在21世紀,對世界安全的最大威脅是不是變成了情報部門的駭客?如果軍事情報部門的駭客按著鍵盤、移動著滑鼠,就隨時可能引發世界大戰,「駭威懾」豈不是比核威懾更可怕嗎?這並不是個虛構的問題,它確實是今天世界和平面對的一個現實威脅。
2010年7月初,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刊登過一篇文章,標題是,「滑鼠和鍵盤會成為衝突中的新武器嗎?」一年半之後,世界各國媒體關於解放軍61398部隊的報導表明,《經濟學人》此前提出的問題頗有先見之明。如何面對政府和軍事情報部門的網路戰,這是一個21世紀高科技時代人類面臨的全新挑戰。
事實上,在20世紀後半葉,中國雖然擁有了核武器,但並未加入全球範圍的冷戰,而只是美蘇冷戰的旁觀者、得益者。但是,以21世紀的網路戰為契機,中國開始加入全球性冷戰,這個核大國從此成為21世紀新冷戰的一個重要角色。那麼,中國這個冷戰的新「玩伴」,會如何理解冷戰的邊界和熱戰的觸機呢?要了解這一點,有必要回顧一下美蘇的冷戰經驗與毛澤東的衝突邊緣政策。
美國、蘇聯和毛澤東對冷戰的不同態度
在上個世紀的冷戰時代,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彼此捏著核武器抵緊對方胸口,誰動手都會同歸於盡。正是在嚴峻的核威懾面前,兩國都致力於避免把冷戰真的變成熱戰---核大戰。美國和俄國在長期的冷戰中積累了豐富的如何防止熱戰的經驗。當時,雙方對恃中時常要核查的一件事就是,你最近搞的某項活動是不是走向核戰爭的前奏;雙方也都摸索出一套化險為夷的程序、管道,畢竟雙方其實都不打算消滅對方,而只是自我防衛而已。
在情報工作領域,雙方情報部門的中心任務之一就是,如何防止彼此的情報搜集活動和地球上的區域型衝突誤導對方國家領導人,如何避免對方的「核按鈕」被啟動。在外交領域,從50年代中期開始,赫魯曉夫就開始推動美蘇之間的「和平共處」與「和平競賽」。這一政策顯然符合蘇聯及歐洲各國的利益,也符合文明國家的一個普世價值,即對人的生命的尊重和愛護。確實,在二戰中付出上千萬生命的蘇聯老百姓真不想再打什麼世界核大戰了。
但是,蘇聯追求世界和平的外交方針,卻不符合毛澤東的需要。斯大林死後,毛澤東覺得,論資排輩,他應該取斯大林而代之,成為半個地球(共產黨國家)的頭領。然而,蘇聯在國際共運陣營裡的領導地位由來已久,在政治層面,毛澤東的世界領袖慾望缺乏號召力,無法得逞;而且,中國的經濟實力差得太遠,蘇聯已經工業化了,中國還是個靠天吃飯的小農社會。於是,毛澤東只能「亂中求勝」,在國際共運陣營裡扮演「造反派」的角色,從挑戰赫魯曉夫的外交政策入手。
赫魯曉夫主張與西方國家「和平共處」,毛澤東便堅持要在1957年的莫斯科國際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的宣言裡寫上「反對美帝國主義,」遭到波蘭等國共產黨的激烈抵制。為了顯示他的「大無畏」精神,毛澤東在這次國際會議上「豪邁」地發表了一通令各國共產黨領袖震驚的言論:必須通過武裝力量打敗帝國主義,大不了就是核戰爭,全世界死一半還剩一半,中國6億人,死一半還剩3億,我怕誰去。
此戰爭狂言一出,全場鴉雀無聲。從此,很多東歐、西歐國家的共產黨、工人黨看清了毛澤東的真面目,不再尊重毛澤東這個為了爭奪地位而不惜冒世界核戰爭風險、視各國人民為炮灰的危險分子。於是,唯毛澤東馬首是瞻的中共在國際共運陣營遭到孤立,毛澤東的國際共運領袖夢碎;他只能「破罐子破摔」,「國際造反派」當到底,在國際共運陣營裡標新立異,全面批判蘇聯「修正主義」。
附帶說一句,幾年後他為了擺脫孤立,又邀請尼克鬆訪問中國大陸。在外國人看來,毛澤東自己從此也走上了赫魯曉夫式「修正主義道路」。毛澤東在國際上以「反修」起家,形影相弔之時,又改走擁抱「美帝國主義」的「修正主義」道路,最後徹底粉碎了世界各國殘存毛粉的心。中國和阿爾巴尼亞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就是那時一筆勾銷的。
毛澤東的衝突邊緣政策後繼有人?
今天之所以重提毛澤東的衝突邊緣政策,是從61398部隊的故事想起的。
中國軍隊裡不少身居高位的「紅二代」將軍們,都是在60年代營造的毛澤東崇拜中成長起來的。他們在青少年時期形成的價值觀充斥著毛式思維。鄧小平上台以後,在經濟領域清除了毛澤東的影響,但在國際關係和軍事領域裡,鄧小平提不出像樣的觀點,結果,毛主義依舊佔據上風,仍然處於不可質疑、不可挑戰的地位。
幾年前解放軍少將朱成虎關於讓西安以東的城市和人口成為焦土、以此為代價用核大戰與美國拼個你死我活之言論,就是重複毛澤東當年的那一套。在戰略思想上,不少將領缺乏蘇聯當年那種對核大戰的畏懼和對人民生命的尊重,另一方面又喜歡挑釁和藐視國際規則,而且以此為傲。
在鄧小平的「韜光養晦」年代,解放軍基本上避免與美國發生衝突。但過去十年來,自以為可以取代蘇聯而崛起的中國,又開始擁抱毛澤東的衝突邊緣政策。與此同時,因為害怕普世價值的挑戰,中國對美國的敵意也越來越深。
儘管美國從來就沒有任何攻擊、佔領中國的企圖,但是,中共的宣傳、教育部門以及軍方卻持之以恆地灌輸「美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孜孜不倦地挖掘、培育著仇美思維和仇美情緒。解放軍總參三部在網路戰方面逐步升級的舉動,既可以看成是一種戰術性試探,也體現了毛澤東式「歡迎衝突論」的戰略思維。
在江澤民和胡錦濤時代,文職領導人對軍隊的戰略思想形成和戰略企圖構思其實缺乏影響力。軍方似乎有很大的行動空間。然而,軍方將領們在多大程度上充分了解和認識中國當前的國際環境,卻是個未知數。
中美兩國當下的雙邊關係比當年的美蘇關係要複雜得多。當年的美蘇關係以軍事和政治對立為主,雙方經濟上並沒有什麼合作和共同利益。而中美之間既存在著潛在的軍事和政治對立,又發展出密切的經濟關聯和利益紐帶。
正是因為存在著密切的經濟聯繫,美國對中國的防備遠不象當年對蘇聯那樣。但是,中國對美國的消費品市場和糧食也有高度依賴性,輕啟對美衝突必然造成中國的嚴重經濟困難。
舊式的冷戰已成歷史,中國是否準備發動一場新式的以網路戰為主要手段的冷戰,並逐步升級,走向使用核武器的熱戰?這樣的重大國家戰略問題,是不應該由軍官來操縱支配的。可以預見的是,民主國家的通常應對是後發制人,但是,一旦中美雙方真的進入對立壓倒合作的階段,中國將如何繼續生存,中國的文職領導人和軍方其實都缺乏應對的思想準備。
以關於61398部隊的報導為開端,美國已經開始警惕並防備中國的網路戰企圖。那麼,中國是準備學習前蘇聯的冷戰經驗,與美國合作,制定防止網路戰升級的國際規則,避免出現「玩槍走火」、引發大戰的危險,還是任由軍方沿襲毛澤東式的衝突邊緣政策,一意孤行下去呢?
中國宣稱的「韜光養晦」,不過是一幅外交上的「面紗」。除去外交場合的白手套,網路戰其實是一支「冒煙的槍(a smoking gun)」,真實而又赤裸裸。不管中國是還想繼續謀求和平發展,或者從此學毛澤東胡鬧下去,都必須選擇新冷戰的戰略,既不能迴避,也無法裝糊塗。
61398部隊的故事之真正意義其實在於,藏在桌布底下的那支「冒煙的槍」,現在被擺到了桌面上……
文章來源:縱覽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