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傳統節日春節,長輩往往會給晚輩一些「壓歲錢」,希望晚輩們在新的一年中大吉大利,健康平安。「壓歲錢」的習俗在中國流傳了數千年,但「壓歲錢」最初並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而是一種佩戴在身上的裝飾品,目的也不是祈福,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在中國的漢代,它最初的名字叫作「壓勝錢」,也稱「大壓勝錢」。這種錢幣不是用來流通的,也不能當錢花,而是一種用來觀賞的、可以佩戴的錢幣形狀的裝飾品。「壓歲錢」正面一般鑄有吉祥用語,如「天下太平」、「四季平安」、「千秋萬歲」、「去殃除凶」、「百毒不侵」等字;背面則鑄有各種民間瑞獸祥鳥的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斗劍、星斗、蝙蝠、鹿等。
當時,人們對「壓歲錢」有一種美好的寄託,這源於一則民間傳說。相傳古時候,有一種妖怪叫「祟」,專門在大年三十夜裡出來活動,偷偷地潛入百姓家中,去摸熟睡孩子的頭。凡是被「祟」摸過頭的孩子,就會頭痛發熱,最後變成傻子。於是,家家三十晚上都點著燈徹夜不睡,謂之「守祟」。
有一對老夫婦老來得子,視若寶貝,三十晚上怕「祟」來傷害孩子,便拿出8枚銅錢給孩子玩,孩子玩累後就把8枚銅錢放在枕邊後睡去。半夜,一陣陰風過後,「祟」潛入老夫妻家中,吹滅燭火,伸手去摸孩子的頭,結果枕邊突然迸發出8道閃光,把「祟」嚇得奪門而逃!此事不脛而走,人們便認為那8枚銅錢乃是八仙化身來保護孩子的,因「祟」與「歲」同音,後來人們便將「守祟」稱為「守歲」,並在大年三十晚上給孩子一些銅錢,以祈求平安。
宋元時期,過春節時,長輩都會給小孩一些銅錢,任其把玩,以求平安吉祥,這種風俗一直盛傳不衰。明清時,「壓歲錢」才有了正式的名字,清代典籍《燕京歲時記》中記載:「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因銅錢是線串的,所以古時民間也稱「壓歲錢」為「串線」。晚輩們將長輩賞賜的「壓歲錢」像玉佩一樣佩戴在身上成為一種裝飾品,以用來辟邪保平安,也表示對長輩的一種尊重。
隨著社會的發展,「壓歲錢」逐步向「錢」上過渡。民國時期,壓歲錢的配飾、辟邪功能正式退出歷史舞台,而代之以真正的貨幣,變成了大年三十「壓歲」時,長輩發給晚輩的「福利錢」:紅紙包上一百文銅錢,寓意「長命百歲」;包上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壓歲錢」不再佩戴,而真正用於貨幣流通,擔負起了「一本萬利」、「財源茂盛」、「步步高升」等現實功用。近現代,紙幣逐漸取代了金屬貨幣,「壓歲錢」才真正成了今天我們眼中的「壓歲錢」。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在中國的漢代,它最初的名字叫作「壓勝錢」,也稱「大壓勝錢」。這種錢幣不是用來流通的,也不能當錢花,而是一種用來觀賞的、可以佩戴的錢幣形狀的裝飾品。「壓歲錢」正面一般鑄有吉祥用語,如「天下太平」、「四季平安」、「千秋萬歲」、「去殃除凶」、「百毒不侵」等字;背面則鑄有各種民間瑞獸祥鳥的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斗劍、星斗、蝙蝠、鹿等。
當時,人們對「壓歲錢」有一種美好的寄託,這源於一則民間傳說。相傳古時候,有一種妖怪叫「祟」,專門在大年三十夜裡出來活動,偷偷地潛入百姓家中,去摸熟睡孩子的頭。凡是被「祟」摸過頭的孩子,就會頭痛發熱,最後變成傻子。於是,家家三十晚上都點著燈徹夜不睡,謂之「守祟」。
有一對老夫婦老來得子,視若寶貝,三十晚上怕「祟」來傷害孩子,便拿出8枚銅錢給孩子玩,孩子玩累後就把8枚銅錢放在枕邊後睡去。半夜,一陣陰風過後,「祟」潛入老夫妻家中,吹滅燭火,伸手去摸孩子的頭,結果枕邊突然迸發出8道閃光,把「祟」嚇得奪門而逃!此事不脛而走,人們便認為那8枚銅錢乃是八仙化身來保護孩子的,因「祟」與「歲」同音,後來人們便將「守祟」稱為「守歲」,並在大年三十晚上給孩子一些銅錢,以祈求平安。
宋元時期,過春節時,長輩都會給小孩一些銅錢,任其把玩,以求平安吉祥,這種風俗一直盛傳不衰。明清時,「壓歲錢」才有了正式的名字,清代典籍《燕京歲時記》中記載:「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因銅錢是線串的,所以古時民間也稱「壓歲錢」為「串線」。晚輩們將長輩賞賜的「壓歲錢」像玉佩一樣佩戴在身上成為一種裝飾品,以用來辟邪保平安,也表示對長輩的一種尊重。
隨著社會的發展,「壓歲錢」逐步向「錢」上過渡。民國時期,壓歲錢的配飾、辟邪功能正式退出歷史舞台,而代之以真正的貨幣,變成了大年三十「壓歲」時,長輩發給晚輩的「福利錢」:紅紙包上一百文銅錢,寓意「長命百歲」;包上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壓歲錢」不再佩戴,而真正用於貨幣流通,擔負起了「一本萬利」、「財源茂盛」、「步步高升」等現實功用。近現代,紙幣逐漸取代了金屬貨幣,「壓歲錢」才真正成了今天我們眼中的「壓歲錢」。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