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1.4億年卻面臨滅絕 三峽放流人工繁殖中華鱘

2015年04月14日社會
【新唐人2015年04月14日電】4月12日上午,湖北宜昌市胭脂園長江江段,在河堤上舉行中華鱘放流活動,3000尾中華鱘被暫養在放流池中。報導稱,具有1.4億年歷史的野生中華鱘,如今遭遇滅絕危機。

據海外媒體報導,中華鱘曾經是長江中的「望族」。2014年未監測到新出生的中華鱘幼魚游入大海。如果這種狀況仍然持續,野生中華鱘有可能滅絕,它們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1.4億年,正因為與恐龍屬於同時代,被叫做「水中活化石」。

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副所長高勇說,野生中華鱘目前面臨繁殖困難,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種群數量減少,二是雌雄性比失調,三是長江流域生態環境變化。

有權威研究表明,長江水質的污染對中華鱘親魚的性腺發育、自然繁殖受精卵的孵化和幼鱘的發育都帶來了巨大影響。

有科學家發現,長江野生中華鱘的魚卵中含有TPT(三苯基錫),濃度足以使幼魚致畸。2001年後,科研人員不斷在長江發現軀體畸形和無眼的中華鱘幼魚。

報導稱,如果沒有葛洲壩,長江的宜昌江段也將只是中華鱘洄遊旅途中的一站。許多老漁民都目睹了那一刻,葛洲壩截留的1981年,洄遊的中華鱘因為無法越過大壩而被迫在壩下徘徊,它們中不少被發電水輪機打死,或是被捕上岸,成為餐桌上的菜餚。

在2007年和2012年,中華鱘的繁殖從10月下旬-11月中旬推遲到11月下旬-12月中旬,這是它們發出的第一次警告。河海大學夏自強等人分析,這與三峽大壩蓄水後產生的滯溫現象相關。

專家分析,三峽蓄水之後,庫區中相對靜止的水形成了巨大的「吸熱熔器」,人為控制的下泄水量與自然節律不同步,這就使原來隨季節波動的水溫曲線發生了改變。他們認為葛洲壩水庫蓄水下泄對水溫影響不大,但三峽蓄水對河流水溫有調節性,其下泄水溫相對於天然狀況有一定的滯後性。

報導指,人工繁殖的中華鱘是否依然能像野生中華鱘那樣在長江和大海中洄遊,還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