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世界工廠」優勢不在 中外企業紛紛撤離

2017年01月18日社會
【新唐人2017年01月18日訊】近日,美國硬碟製造商希捷欲關閉中國大陸蘇州工廠、裁員2,000餘人的消息,備受輿論關注。希捷公司聲稱此舉是經營策略上的調整,而網上卻有人分析,2年前中國江蘇省要求希捷補繳15億(約2.2億美元)稅款是希捷「逃離」中國的原因。

據海外中文媒體報導,作為一家全球化公司,希捷HDD硬碟工廠主要是在中國和泰國,中國有無錫和蘇州兩家工廠。蘇州工廠的前身是邁拓,2006年希捷收購邁拓時一併納入,現在已經是希捷全球最大的HDD組裝中心,佔地面積超過一百萬平方米。

針對希捷撤廠事件,中國官方稱,近幾年希捷蘇州公司和無錫公司的訂單持續減少,產能嚴重過剩,進出口額降近四成,是希捷關廠的主要原因。

而希捷也表示,此次關閉中國工廠、大裁員是希捷全球戰略調整的一部分,大背景是PC市場需求低迷,HDD(機械硬碟)出貨量快速下滑。

不過蘇州工廠本身還是盈利的,這種情況下還關閉工廠必然有更深的考慮。

而且從希捷此次宣佈關廠的時間來看,正好是在2017年Q2財報發佈之前,希捷遣散2,200多名員工,還補償了2個月工資。

因此坊間傳聞,希捷有為避高稅而撤離的可能。2014年,江蘇省國稅局認為希捷在2007到2013年有漏稅行為,經雙方協商,希捷補繳2.25億美元稅款(當時折合15億人民幣)。

並且跟稅務部門達成了APA預先繳稅協議,政府部門每年增加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約4億元,希捷江蘇每年執行APA協議將會增加利潤4.5億元。

而在希捷蘇州工廠關門之前,已有蘋果代工廠、小米代工廠,擁有兩萬工人的聯建科技,同時還有諾基亞代工廠等企業,紛紛關閉在蘇州的工廠,撤離。

而往昔,因為頻臨上海以及佔據長三角重要位置,蘇州成為全球不少知名製造業在國內代加工的選擇地。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企撤離,中國大陸已不再是世界加工產業的首選。

特別台商從大陸撤資撤廠的情況愈發嚴重,有台商私下保守估算,從大陸撤出的資金,超過了500億元新台幣。大陸世界工廠地位不再,在東莞一帶,到處是閒置的廠房,無人煙的空地。

國際著名企業微軟2015年宣佈關閉北京、東莞工廠,全數搬遷越南,日本西鐵城集團,星晨鐘錶位於廣州的生產基地也突然停工,日商Panasonic、Toshiba全面撤出中國。

據中國知名評論員廖保平透露,除了外資,中國大陸本土企業如華為、聯想、TCL、小米、酷派、vivo等也在「逃離中國」。2015年,TCL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東生說,TCL今年將在巴西和印度建立自己的工業基地。華為、聯想、小米、vivo、酷派等大陸本土手機廠商早已先行進入印度建立了自己的生產線。

廖保平稱,之所以中國企業也要離開,是因為中國大陸的成本優勢已經喪失殆盡。2014年8月波士頓諮詢公司發佈的〈全球製造業成本變遷報告〉顯示,如果美國製造業的成本為100,中國則為96,只比美國低4個點。

而中國大陸製造成本接近美國的根本原因是其他費用高,包括房價、用地、水電、稅費等等。尤其是稅費太高,美國消費稅是9%,中國一個增值稅就是17%。

聯想的楊元慶有一次在中共兩會上說:「我們的聯想電腦在國內沒有辦法賣得不貴,有17%的增值稅必須加到價格裡面,但產品毛利率只有15%。」中國玻璃大王、福耀玻璃創辦人曹德旺也曾抱怨說:「與美國相比,中國的稅負太高,我們賺1元,要繳1.1元的稅。」

(記者羅婷報導/責任編輯:趙雲)

相關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