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洗髮水 中國古人這8種洗髮方法 乾淨又健康

2017年05月10日文化漫步
【新唐人2017年05月09日訊】中國漢字中,「沐」即為洗頭之意,在東漢年間的《說文解字》中已有明確解釋:沐,濯髮也。而早在商周時期,定時沐浴已經成為重要的儀式或風俗。公元前約6世紀的《詩經·小雅·采綠》中也曾提及:終朝采綠,不盈一匊,予髮曲局,薄言歸沐(頭髮都打卷了,我要回去洗個頭!)。——所以掐指頭算下,老祖宗們洗頭都洗這麼多年了,沒道理不折騰出一些類似洗髮水的東西吧。

早在先秦時期,古人便「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到了漢代,還出現了「休沐」,就是說官員們上了五天班之後,能專門休一天假來洗頭洗澡。可見古人比我們想像中講衛生多了。

雖然不知道古人對化學知識了解多少,但是他們至少也找到的去除油脂的清潔劑。古人洗髮清潔劑都是從生活中獲取,簡單實惠。

草木灰


草木灰就是古人找到的一種鹼性清潔劑,它是將稻草和秸稈焚燒後留下的灰末,其中含有碳酸鉀的成分,將草木灰溶解於水後,過濾得到的溶液是鹼性的。做完水豆腐之後剩餘的清澈微黃的液體是另一種鹼性溶液,用罈子裝起來,攢夠了之後加熱,也可用來洗頭,還能起到止癢的作用。

淘米水


淘米水是十分容易獲得的,且不僅限於大米,麩皮、糟糠、豆類之流都是可用之材,亦可發酵、煮沸後再行使用。

先秦的《禮記》裡就提到用淘黍米湯洗髮。晉人注《左傳》裡的「遺之潘沐」這一句時,明確指出「潘,米汁,可以沐頭」。

皂莢


皂莢它還有一個名字叫皂角,這是一種豆科植物,在中國有廣泛分布。把那長長一串兒的皂莢果剝開,內表面有一層柔柔滑滑的黏液,這種黏液中含有大量皂苷類物質,在皂苷類物質的化學結構中,一端具有親脂性,另一端具有親水性,可以將油脂溶解後隨流水沖走。皂莢一個更常見的用途就是洗滌衣物,用皂莢洗過的衣服柔順而不易褪色。


皂莢。(希望之聲)


木槿葉


木槿葉是木槿樹的葉子,把葉子揉碎,再用溫水沖泡,過濾後留下來的汁液也具有皂莢液的功能。和皂莢一樣都是古代純天然無副作用的洗髮水。皂莢氣味有點刺鼻,木槿葉舒爽清香,相比之下更受人喜歡。


木槿葉洗頭方法。(希望之聲)


茶籽類


油茶、茶樹種實榨油後留下的殘渣。

這個古籍中似乎未見太多記載?總之我是沒怎麼查到,怕是和茶樹原生分布的地理限制有關,但民間老人家也多有口碑相傳的。

茶籽油的運作機理也類似皂莢皂苷,但更勝在護髮養發。如今有些洗髮水還以它們為明星成分宣傳。但獲取起來便不太容易,畢竟是二次加工產物,恐怕古人也是本着物盡其用的心態拿來使用的吧。


茶籽類。(希望之聲)


芝麻葉


關於芝麻葉的記載並不多。所能找到的,是來自明朝郭晟的《家塾事親》:脂麻葉,湯浸涎出,婦人用梳頭沐發去虱。

脂麻即芝麻,據稱部分中醫典籍裡也有記載可以使頭髮烏黑潤澤之效。我個人懷疑芝麻葉洗頭更偏重於保養而非清潔,因為實在不太能想到其中含有什麼去油脂灰塵的有效成分。


芝麻葉。(希望之聲)


桑白皮


即桑樹的乾燥根皮。和芝麻葉類似,多見於中醫藥記載,保養性甚於清潔性。據稱對脫髮、頭屑有一定功效。總之煎成湯水後搭配着用吧~長得略抽象。


桑白皮。(希望之聲)


柏葉/桃枝


源自湖南地區的《攸縣誌》: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

桃樹倒罷了,柏葉只知道是當時本土的柏科植物,卻並不知道具體物種。柏科植物普遍含芳香油,可作殺菌之用;作為洗髮材料,想來也多半是源自這方面的功效。

——其他一些類似蛋清、首烏、生薑之類,廣為人知,且更像是護髮素(養護功能>清潔功能)的,便不贅述了。

最後,其實肥皂之類的東西我們也挺早就有了。唐朝孫思邈《千金翼方》中已有關於「澡豆」的記載,即是以豆科植物種子研磨粉末,搭配各色香料製成的原始版肥皂。不過用來洗臉洗身體比較多,賣點在於白裡透紅香氣撲鼻什麼的。

及至清朝的紅樓夢,洗髮用品已經很全面了——

襲人道:「我要照看他那裡不照看了,又要他那幾個錢才照看他?沒的討人罵去了。」說著,便起身至那屋裡取了一瓶花露油並些雞卵、香皂、頭繩之類,叫一個婆子來送給芳官去,叫他另要水自洗,不要吵鬧了。

——轉自《希望之聲》

(責任編輯:任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