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正述】商之廿二:高宗諒闇

2017年08月30日文化漫步
盤庚開好了頭,在位的時間卻不夠久,遷都十四年之後,他的弟弟小辛帝即位。小辛帝沒能把大好局面維持下去。《史記》載:「帝小辛立,殷複衰。」

武丁是從小辛的弟弟、他的父親小乙手裡接過的王位。這個又一次從偏門走上台的君王,去世後人們稱他為高宗,說明他沒有讓商朝進一步「衰」,是個敬天修德、建功立勳的君王。

西周初期的攝政王周公姬旦,為了告誡年輕的周成王不要貪圖安逸淫樂,曾經作了一篇著名的《無逸篇》,其中說到了武丁:「其在高宗,時舊勞於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陰,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寧,嘉靖殷邦。至於小大,無時或怨。肆高宗之享國五十年有九年。」

他說的是:高宗這個人長期在外服役,惠愛老百姓。等到他就王位後,又聽政於宰相,三年不輕易說話。因為他不輕易說話,有時說出來就能使人和悅。他不敢荒廢、安逸,善於安定殷國。從老百姓到群臣,沒有怨恨他的。 所以高宗在位五十九年。


武丁彩像,清人繪。(公有領域)


武丁即位之前曾經在民間生活了很久。他對大臣傅說說過一段話:「台小子舊學於甘盤,既乃遯於荒野」,他說自己原來跟著甘盤學習,後來「遯」於荒野。「遯」就是躲避,還「遯」了很長的時間。這樣的經歷對有德有才的君王必有大用處。

這個君王確實有點不同。

高宗諒闇
父王去世,他親政之前,應當先守喪三年。

三年守喪,起源於上古堯舜之時,夏、商、周三朝延續了這個傳統,君王也不能例外。「諒闇」就是守孝,是君王守孝的專有名詞。

三年守孝很常見,不尋常的是武丁守孝守得名滿天下。

在墳墓一側建造一座臨時住所,用土石砌成,不立柱,不用楣,不加修飾,以茅草為頂,這種茅草房子叫凶廬。守孝的武丁住在凶廬裡,服了三年喪。

三年裡穿素服,拄喪杖,吃稀粥,睡草墊,枕土塊,不彈琴,不唱歌,不娶妻納妾,不言國政……

這些禮儀直到現代還有許多蹤跡可循,直系的長輩去世,後輩在三年之內不能結婚,以示對長輩之靈的尊重,都可追溯至武丁王及其上古。

三年守喪報的是父母的懷抱撫養之恩,有禮法,還有禮義。做起來就知道,一言一行、一思一念、衣食住行等等都合乎禮法,是相當艱難的。

武丁很徹底,三年裡他不說一句話,一心不亂。留下了「高宗諒闇,三年不言」的歷史故事。

因為人人知道難,所以真正做到的那個人就被天下百姓視為典範,後來他開疆拓土創下「武丁中興」的盛世,與諸侯各國欽服於他的德行有很大關係;武丁被後世譽為高宗,與這件事也有很大關係。

百善孝為先,中國文化重孝,孝的實質是回報。幾百年後孔子編纂的《三禮》解釋三年喪制:「子曰: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孔子說:「小孩子出生三年,然後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三年的守喪期,是天下一樣的。」

在武丁之前,舜的孝順故事已經流傳了許多世,他盡孝於活著的雙親,而武丁是身為子女者,對已逝先輩行孝的典範。

君王如此嚴謹守制,朝廷的政務怎麼辦?沒人管理天下不要大亂了嗎。沒有,武丁「居倚廬,不塗,寢苫枕,非喪事不言。」但是朝事一點都沒亂,禮樂也一點都沒崩壞。

禮樂規制來源於上天,上天指派聖賢下世傳出,教給天下眾生。怎麼會允許因此而天下大亂呢?殷商人是敬神敬祖德風淳厚的,又得君王身教在前,只怕不能更勤勉了吧。

武丁不僅在居喪期間一心守孝,甚至除了孝服也不過問朝政,一切還是有條不紊,那是後話了。

日後武丁重振商朝,人們都認為是他至孝盛德所致,《史記》這麼記載:「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驩,殷道復興。」 武丁推行德政,天下人都為之歡欣,殷朝又振興了起來。

不僅武丁的執政團隊百官各司其職,各安其分,上帝還給他送來了賢臣傅說。


傅說畫像(菽涓/大紀元)

為什麼武丁修德行孝能夠讓商朝復興?《淮南子‧泰族訓》說出了其中奧妙:殷高宗居喪,三年內不言語的時候,四海也寂然無聲;等到他一發聲音,天下便隨之大動,因為天地之微都接收到了而應和他。

一個淺顯又深奧的道理:天人相通。#

參考文獻:
1.《尚書正義》
2.《禮記正義》
3.《史記》
4.《論語》
5《淮南子》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反饋信箱:zglszs@feitiancollege.org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王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