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節氣至 秋深菊花垂

2017年10月08日民風民俗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7年10月08日訊】寒露,是中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秋天的第五個節氣,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太陽到達黃經195°時為寒露。2017年的寒露交於10月8日10時22分。

中國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古時人們把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象徵,此時氣溫下降,地面的露水因之快要凝結成霜了,此後寒意愈盛。

中國古代把寒露分為三候,初候鴻雁來賓,寒露之日,鴻雁列隊南遷,此時是最後一批。

二候雀入大水為蛤,鳥雀感知陰陽變化,寒風嚴肅,入大海化為蛤蠣,飛物化為潛物。

三候菊有黃華,《禮記》中說「季秋之月,菊有黃華」,草木皆因陽氣開花,而菊花因陰氣開花,獨盛於秋。


寒露節氣到,氣溫下降,地面的露水因之快要凝結成霜了,此後寒意愈盛。(網絡圖片)

古代文人用詩歌記錄下寒露季的物候與悲秋的情緒。唐代詩人白居易《池上》詩中有句:「裊裊涼風動,淒淒寒露零。蘭衰花始白,荷破葉猶青」。

宋朝詞人柳永寫道:「望處雨收雲斷,憑闌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蕭疏,堪動宋玉悲涼。」

清代小說《紅樓夢》裡,主人公面對草木搖落,人去樓空,倍覺淒涼,信口吟出:「池塘一夜秋風冷,吹散芰荷紅玉影。蓼花菱葉不勝愁,重露繁霜壓纖梗。」


人們把露作為天氣變冷的象徵,寒露過後,寒意愈盛。(網絡圖片)

寒露習俗--登高聚陽氣


重陽節登高的習俗源於漢代,原為辟邪。梁人吳均《續齊諧記》記載:當時有名費長房者,頗擅仙術,能知人間禍福。一日,他對其弟子汝南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全家有難,但如能給每人做一紅布袋,裝上茱萸繫在手臂上,然後去登高,並在山間飲菊花酒,即可倖免於難。桓景照辦,果真九日晚間,全家從山上回來後,見家中雞、犬、牛、羊俱已暴死。事後,費長房告知,此乃家畜代為受禍。

秋天外界的陽氣已經衰弱了,但高山上則不同。古人認為,「山為陽澤為陰,高為陽低為陰」,高山上是極陽重合的地方,所以秋天登高可以聚斂陽氣。以現代西醫角度看來,登高還可以增加肺活量,預防冬天的感冒。

寒露習俗:賞菊飲酒


寒露時節,時近重陽,人們有飲「菊花酒」的習俗,登高山、賞菊花,成了這個節令的雅事。

古書記載:「九月九日,採菊花與伏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

古時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的。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釀製而成,九月九日這天,採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入準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後一齊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其味清涼甜美。

菊花酒古稱「長壽酒」,著名文學家陶淵明有詩曰「菊花釀酒可延年,兩鬢絲絲繞鶴髮」,明代醫學家李時珍也說過,菊花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瘺癉、治百病」的功效。

寒露習俗:吃花糕「步步升高」


天氣漸冷,樹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們謂此為「辭青」。九九登高,還要吃花糕,因「高」與「糕」諧音,故有此節吃「花糕」的習俗,寓意「步步高陞」。

寒露習俗:北京人鬥蟋蟀


白露、秋分和寒露,是老北京人鬥蟋蟀兒的高潮期。蟋蟀兒也叫促織,一般聽見蟋蟀兒叫就意味著入秋了,天氣漸涼,提醒人們該準備過冬的衣服了,《詩經.七月》中說的「九月授衣」就是這個意思。


天津楊柳青年畫《紅樓夢藕香榭吃螃蟹》(公有領域)

除此之外,老南京人還有寒露節氣蒸螃蟹的習慣。俗話說「寒露髮腳,霜降捉著,西風響,蟹腳癢」。寒露節時,雌蟹卵滿、黃膏豐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時機。

養生保健:施寒露灸


寒露到了,氣候由熱轉寒,正是熱冷交替的季節。自然界中陽氣漸退,陰氣漸生,人體的生理活動也要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以確保體內的陰陽平衡。

中醫養生講究秋天收斂陽氣,潛藏於體內,到了冬天可以抵禦寒氣。因此中醫有在寒露節氣前後施以「寒露灸」的保健方法,收斂陽氣,使陰精潛藏於體內,防禦慢性病的復發。

秋天陽氣減弱,寒露時節通過艾灸神闕穴可將陽氣堅固在體內,藏陽禦寒,為體所用。

寒露養生—暖足


有諺語說「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吃了寒露飯,單衣漢少見」。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裡面最早出現「寒」的節氣,此時進入深秋階段,氣候由熱轉寒,而且陰氣大盛,萬物隨著寒氣增長逐漸蕭落。體質偏寒者注意保暖,同時慎防寒從足生。因為兩腳距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比較少,加上腳部脂肪層比較薄,所以容易感受寒冷刺激。倘若腳部受涼,特別容易使上呼吸道粘膜毛細血管收縮,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

寒露養生—平補潤燥


寒露飲食仍遵循秋季平補的原則,重點是養陰防燥、潤肺益胃。而且要避免因劇烈運動、過度勞累等耗散精氣津液。

農諺說:「白露打核桃,寒露下葡萄」,寒露前後是葡萄收穫的季節,常食葡萄對神經衰弱、疲勞過度大有裨益。

同時,宜適當多食些芝麻、核桃、銀耳、蘿蔔、番茄、蓮藕、牛奶、百合、沙參等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不適宜過多食用熏烤、燥熱的食物。

(記者李倩倩綜合報導/責任編輯:王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