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子、箕子、比干,在殷商末年齊名,皆為殷朝宗室。在商朝的最後時刻作了各自不同的選擇,史稱殷末三賢。孔子在《論語‧微子》這樣評價:「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三個人都是商紂王的至親。微子是商紂王的長兄;比干是商紂王的叔叔;箕子也是紂王的親戚。箕子是丞相父師,比干是副丞相少師,微子為卿士。
紂王輕慢上神,耽於酒色,三個人無法力挽狂瀾,很是憂心,曾經開過一次「小型會議」。《尚書‧微子》一篇記錄了他們的談話:
──微子說:「父師、少師,看來我們殷商不能治理天下了,我們的先祖成湯制定的法令還陳列在前面,但是我們的紂王卻在酒宴中沉溺,敗壞湯王的德政。全國上上下下大都熱衷於搶劫偷竊、犯上作亂,而官員也都違法亂紀,有罪的人大多得不到懲戒,諸侯百姓起來與我們為敵。現在的殷朝已經淪喪了國典,如像乘船渡河找不到渡口一樣。殷朝將要滅亡,時候已經到了!」
──「父師、少師,我現在內心昏亂無序,真想出家避居荒野啊。現在你們不指點我,我快要崩潰了,該怎麼辦啊?」
──父師箕子這樣說:「王子啊,上天降下大禍災要滅亡我們殷商,君王卻沉醉在酒中,不知道敬畏天威,又不採納年高德劭的老者的意見。現在,臣民偷盜祭祀天地神靈的食物用品也用寬容的態度處置,不予懲罰。上天監看著殷商的下民,看到君王用酷政橫徵暴斂,怨起四方也不知收斂,這些罪都在君王身上,臣子和民眾的痛苦無處申訴。殷商將要有禍患,我們要一起承受;如果商朝滅亡了,我們也不做別人的奴僕。」
商朝龍紋玉(維基百科)
──箕子說:「我勸王子出走,很早以前我就說過帝乙立太子的事。如果你不離開,我們殷商的宗祀就要徹底滅亡了。你自己拿定主意吧!我們各自去對先王作貢獻吧,我不會考慮出走。」
當年帝乙立太子的時候,箕子看好微子品行端正賢良,主張讓微子繼位,可是他沒有成功,如今很多年過去了,他還在遺憾。
而比干一言不發,他已經作好了以死進諫的準備。 「少師不答,志在必死。」
微子棄無道
微子是帝乙的長子,本名啟,因為封在微地,所以叫微子,加上姓的話,就變成子微子,很拗口。基於「子」姓在他手裡發生了一些改變,還是要在這裡提一下。
微子是帝乙的長子,是商紂王一母所生的長兄。在他出生的時候,他們的母親是帝乙的妃子,紂王是最小的弟弟,他出生的時候,他們的母親已經被立為王後,算起來他和另一個弟弟中衍都是庶出,紂王是嫡子。
帝乙病重時,與比干、箕子等大臣商議繼承人之事。帝乙和王後原本欲立微子,但商朝晚期,王位繼承制是嫡子繼位制,史官認為禮法不可違,「有妻子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反對立微子的建議,於是就有了日後的商紂王。
商紂王最後幾年昏而殆政,對勸告充耳不聞,微子決意獨善其身,但是又難以割捨,一度左右為難痛苦至極,太師箕子建議微子出走,這樣既不與紂王同流合污,也可保全成湯的宗祀血胤,也許將來殷商覆滅之日,就真的無宗後了──「王子弗出,我殷家宗廟乃隕墜無主」。
商代青銅器四羊方尊,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smartneddy/維基百科)
微子身為王室長子,掌管著非同小可的東西──家族的祭器。祭器是舉行祭祀時專用的器具,是家族的聖物。微子帶著這些聖物,和另一個弟弟仲衍離開了商紂王,隱身到封地山東微山一帶去了,相當於帶走了子姓家族。
武王滅商後,微子帶著商王室的宗廟禮器現身,他來到武王軍營前,袒露上身,雙手捆縛於背後,跪地膝進,讓人在左邊牽著羊,右邊秉著茅,鄭重地向武王請降,表示商族人對天意的順從和有道者的臣服。武王深為感動,親自為他解綁,宣布恢復他原有的爵位,不以降者待之。
周朝建立後,在第二次大分封時,微子受封在如今的商丘以東、原來商朝地界建立宋國,從商朝舊典,奉守商族的宗祀。地理範圍大致在今河南東部,以及接近河南的山東、安徽、江蘇的部分地區。自此,史書上稱微子啟為「宋微子」。周王室對宋微子也很是尊重。
宋國此後立國750餘年,一度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東漢王符的《潛夫論‧志姓氏》載,殷商的遺民後來基本上都留在宋國。子姓宗族後來衍生岀華氏、桓氏、戴氏、孔氏、沙氏、桓氏、司馬氏、目夷氏、向氏等51個姓,頗為壯觀。
微子以「道」為準則,不與無道者謀。「邦無道則隱,邦有道則現」,選擇了順從天道。
微子是個風采卓然的公子,商朝王族以白色為美,微子承繼商朝國統,仍崇白色。有一次,他穿戴著白色衣冠,乘坐著白色車輛前往做客,風流倜儻,「白馬王子」的原型就是這位微公子。且看《詩經‧頌‧周頌》這麼唱:有客有客,亦白其馬。有萋有且,敦琢其旅。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言授之縶,以縶其馬。薄言追之,左右綏之。既有淫威,降福孔夷。
──有客自遠方來到我家,白色駿馬身下跨,隨從人員眾且多,個個盛服來隨駕。客人頭夜宿賓館,兩夜三夜再住下。真想取出繩索來,留客拴住他的馬。客人告別我送行,群臣一同慰勞他。客人今已受厚待,老天賜福將更大。#
參考文獻:
1.《尚書‧微子》
2.《史記‧宋微子世家》
3.《呂氏春秋》
4.《風俗通義》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反饋信箱:zglszs@feitiancollege.org
點閱《中國歷史正述》系列文章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王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