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代戰神與一世霸王 演繹恢弘歷史大戲

2017年12月06日文化漫步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7年12月06日訊】被史書稱為「兵仙戰神」的韓信雄才大略,他幫漢則漢贏,幫楚則楚勝。但韓信忠心耿耿,雖屢遭劉邦排擠,仍秉持「寧可天下人負我,不可我負天下人」的信念,不願意背叛劉邦。韓信在和西楚霸王項羽的征戰中,演繹一出楚漢相爭的恢弘歷史大戲。

《大紀元》刊載的千古英雄人物之韓信篇,記載了一些不為人知的歷史真相,讀之令人蕩氣迴腸。文章寫道,劉邦倚仗韓信和項羽一分天下,可生性狡詐的劉邦卻連個王都不願封給韓信。但韓信的功勞和能力天下人有目共睹。很多有識之士看出韓信才是左右大局之人,可以一統天下。如果韓信靠向劉邦則漢勝;倒向項羽則楚贏;如果自立為王則天下三分。

項羽本來自信天下無敵,看不起智謀和兵法。但駐守齊國的龍且之死給了他當頭一擊,戰局也急轉而下,在和韓信決戰之前,項羽左思右想之後,請能言善辯的武涉前去遊說韓信。

武涉勸進


武涉的家鄉和淮陰毗鄰,算是韓信的同鄉,素以口才見長。武涉來見韓信,分析了劉邦的為人,歷數了他種種貪得無厭、背信棄義、翻臉無情和以怨報德之舉,如此不講信義反覆無常之人怎麼能依靠呢?劉邦沒有和韓信翻臉,是因為要藉助韓信對付項羽。一旦項羽消滅了,下一個就輪到韓信了。像韓信這麼聰明的人難道一定要為漢王效力而使自己身處險境嗎?

武涉的遊說一針見血、入木三分,但韓信不為所動,表達了「雖死不易(改)」的忠誠。他要武涉向項王致謝。武涉見韓信態度堅決,也只好悻悻而歸。

武涉走後,韓信的心腹蒯徹也來和他討論相同的話題。他深知韓信輕利重義,有恩必報,所以假託相面向韓信進言。他自稱受高人指點,深諳相術奧祕,從骨相、面容預測命運,一向靈驗。韓信果然很感興趣,請蒯徹為自己相面。

蒯徹讓韓信屏退左右,一語雙關地說:「只看您的面相,最多不過是封侯,而且還有危險。但看您的背,則貴不可限量。」這裡蒯徹說的「背」意指背棄漢王,「面」是相對「背」而言,意指忠於漢王。

他進一步闡述道:天下大亂之初,俊雄豪傑振臂一呼,萬人雲集響應。大家的目的是推翻秦朝。現在變成了楚漢相爭,連累無數無辜之人肝膽塗地,骸骨暴露在荒野之地。項羽雖然起勢很好,威震天下,但如今受阻於成阜一帶,三年不能突破;漢王率領十萬大軍,在洛陽一帶憑藉有利的地形,一日數戰卻無寸土之功,連連敗退,他們都是智勇不足之人。如今雙方的銳氣已盡,財力空虛,百姓厭戰已久,盼望安定,但沒有可以依靠的力量。當下的情況,沒有聖賢大德之人難以平息天下的禍亂。

現在兩個王的命運都掌握在您的手裡,你幫漢則漢贏,幫楚則楚勝。我願意為您披肝瀝膽,獻上愚計,就怕您不願意採用。按我的計策,最好是兩不相幫,您與他們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以您的聖賢才能,加上強大的兵力和齊、燕、趙、代的大片疆土,就可以把劉項兩家強制住。我們順應民意,天下人一定會來響應我們。再懷諸侯以德,以禮相待,諸侯們一定前來歸順,天下就屬於齊了。常言說「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秧」,請您一定慎重考慮。

韓信說:漢王對我有恩,我聽說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我怎能因為自己的私利而背信棄義呢?

蒯徹說:「足下自以為善漢王,欲建萬世之業,臣竊以為誤矣。張耳、陳餘乃同生共死的刎頸至交,巨鹿之戰時因為小小誤會變成不共戴天的仇敵,欲置對方於死地而後快。禍患生於多慾而且人心難測!將軍和漢王之間的情誼不能和張耳和陳餘當初的感情相比,而和漢王之間的誤會卻遠遠超過了他們之間的矛盾,為什麼堅信漢王不會加害於您呢?有言道:野禽盡,走犬烹;敵國破,謀臣亡。從前大夫文種復興了被消滅的越國,幫助勾踐坐上霸主的地位,自己卻落得功成身亡。這兩個例子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我聽說勇猛有謀使君主畏忌之人自身是危險的,功勞蓋世的人得不到賞賜。您涉西河、虜魏王、擒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向西報捷,就是我所說的蓋世無雙的功勞和天下無二的謀略,如果去歸附項羽,他也不敢信任您;如果歸附漢王,漢王也必然心存顧慮,您還能去歸附誰呢?處於人臣的位置上,功勞卻比誰都高,您很危險了!」

韓信止住了蒯徹的話:「先生不要說了,我好好想一想。」

過了幾天,蒯徹看韓信沒有動靜,又去遊說:「善於聽取意見是成事的條件,能做出正確的決定是成功的關鍵。時機易失難得。請您一定要仔細體察。」韓信始終不願意背叛漢國,蒯徹深知事關重大,如果他們的對話洩露出去絕對是滅門之禍,於是佯狂為巫,逃離他鄉。

韓信始終沒有自立為王,最後的結局真的印證了武涉所說的「項王今日亡,則次日取足下」的預言。後世人對此評議頗多。許多人不能理解韓信「寧可天下人負我,不可我負天下人」的心胸,把他輕生死重然諾的行為貶稱為「愚痴」,也有後人說韓信的蓋世才華只在軍事方面,在政治上則遠非劉邦的對手。

其實韓信在戰場上的勝利靠的並不是兵多將廣,往往是處在絕境或弱勢中以非凡的智謀取勝。這種智謀不僅需要細緻入微的洞察力和審時度勢的精準判斷,也需要超越常人的果敢和氣魄,這種智慧用在哪裡同樣也是無人可與之抗衡的。韓信不為之也!

這就是歷史的韓信!

老辣多疑的劉邦其厚顏無恥的程度古今歷史鮮有出其右者,並非智力膽識有過人之處。事實上,楚漢戰爭的所有重大成果都是韓信打下的,劉邦最大的業績就是把別人的功勞都集中到自己的手裡而已。

四面楚歌


項羽策反韓信失敗,自己又四面受敵,十分焦慮。劉邦也因為屢戰不勝而心力交瘁,便提出「中分天下」和項羽講和,商定劃鴻溝為界,東歸楚,西歸漢,休兵罷戰。項羽把劉邦的父親和妻子送回漢營,於公元前二零二年九月引兵東歸。劉邦也打算收兵回關中。

張良和陳平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說:漢有天下大半,又有諸侯的支持,現在楚兵糧盡兵疲,乃天亡楚之時也。不如趁機取之。劉邦採取了這個建議,利用項羽東撤之機突然發起攻勢,同時約韓信、彭越南下合圍楚軍。劉邦急躁冒進,在韓信、彭越到達之前就追擊項羽至河南固陵。當時英布和劉賈被楚兵牽制在壽春一帶,劉邦孤軍面對項羽。

項羽早想和劉邦一決高下,加上對漢軍違約的憤怒,項羽身先士卒,楚軍排山倒海般衝向漢軍。劉邦大敗,只得堅壁自守。這時,他又想到了韓信,便問計於張良如何才能請韓信出兵解圍。張良知道劉邦能與項羽抗衡皆因韓信之功,外加彭越和英布輔助削弱了楚軍的力量。現在楚國將亡,而這幾個功臣卻寸土未封,特別是韓信,他歷次征戰所得的土地、兵將、物資全被劉邦強行拿走,而只留一個相國的空名,於情於理都難以再次開口求人,於是建議將項羽的土地分給這幾位功臣,再請求他們解固陵之圍。劉邦別無良策,只能忍痛答應。

在接到劉邦命令之前,韓信已經開始著手圍攻項羽。他先派能征慣戰的灌嬰在項羽的後方發起攻擊。灌嬰縱橫馳騁,以風捲殘雲之勢占領了北到齊地南至廣陵(江蘇揚州)的大片土地。當劉邦向韓信求救時,韓信親自披掛上陣,帶著十萬大軍呼嘯南下。戰局隨之急轉突變。

當時,楚國的軍隊主要集中在固陵和壽春一帶,都城彭城則防守薄弱。韓信審視全局,決定避開固陵而直接占領彭城。他先與灌嬰的人馬會合,在下邳擊敗了項聲,斬殺薛公,又一鼓作氣攻克了薛、留、沛等縣,一舉攻占了彭城,俘虜了項羽的柱國(宰相)項佗。

彭城一失,楚軍便失去了依託。項羽極為恐慌,立刻放棄固陵,率兵向垓下撤退。韓信則轉鋒西上,與劉邦會師於頤鄉(即河南鹿邑)。英布和彭越也隨後趕到,劉邦的各路大軍會齊,勢力大增,便跟蹤追擊楚軍至垓下。一時間,從關中到中原,從中原到齊魯,連綿數千裡,人馬躍動,震天動地。楚漢最後的決戰即將拉開帷幕。

項羽兵至垓下(今安徽靈壁縣南),望著洶湧撲來的漢軍他不禁仰天長嘆,悔不該當初放了劉邦,還受騙與他議和。如今他背約發兵,使自己身陷漢軍的包圍,無路可走。不過項羽英勇一世,這種眾寡懸殊的對決早已司空見慣,當年在巨鹿之戰中,他曾經以三萬人馬大破秦軍四十餘萬;彭城之戰,他又以三萬兵馬打敗了五十六萬漢軍。他這一生中,還沒有在戰場上敗過。這次,他身邊有十萬大軍,還可以創造奇蹟。他把兵力集中一處,計劃先癱瘓漢軍的指揮部隊,然後乘機突圍。

但項羽忘了這次他的對手不再是章邯、劉邦之輩,而是天下無雙的韓信。所有的人,包括劉邦,都認為只有韓信才是項羽的真正對手。劉邦請韓信擔任漢軍的統帥,指揮七十萬大軍。韓信非常瞭解項羽,他預料到項羽的部署,針對楚軍戰鬥力強、善於正面突破的特點,及漢軍數量又占多數的情況,設計了一個堂堂正正的五軍陣:韓信自己率三十萬大軍為前陣,將軍孔熙在左,費將軍陳賀在右,劉邦率大軍居中,周勃賀柴武殿後。

五軍陣布好,韓信覺得決戰的時機成熟了,於是命令士兵衝著楚營高喊:

人心皆背楚,天下已屬劉。

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

項羽聽了,氣得七竅生煙,隨即披掛上陣,帶領楚軍出列相迎。只見項羽端坐馬上,如天神般偉岸。駿馬豪傑,虎嘯龍吟,仍然有著不可一世的衝天霸氣。

面對具有哀兵之勢的楚軍,韓信兵馬很快處於弱勢,韓信按照事先預計的方案,令中軍後退,避開楚軍的銳氣。韓信後退,項羽就向前追擊,這時,事先安排在兩側的接應部隊突然殺出,猛攻楚軍的側面。在楚軍窮於應付兩側的漢軍時,韓信又引兵殺回,三面夾擊楚軍。雙方激戰一日,楚軍最終失敗,損失了大部分人馬。

韓信在這場戰役中的戰術策劃和臨陣指揮上都是非常完美的。他不像項羽那樣單純依靠個人的勇猛,而是最大限度地發揮整個軍隊的力量,同時也非常善於心理戰。

項羽新敗,率殘部退回營中閉門不出。韓信並不發起強攻,只是四麵包圍楚軍。

十萬楚軍經過廝殺,傷亡大半,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又加上時值隆冬,寒風刺骨,楚軍饑寒難忍,多有怨聲。

夜裡,寒風淒淒,如泣如訴。風中隱約傳來了低沉悽愴的楚歌,開始是遠遠的隱隱約約的,慢慢的越來越近,越來越清晰。那是韓信讓漢軍用歌聲來勾起楚軍的鄉愁。項羽的士兵聽到家鄉的歌聲,不由淚流滿面,有人禁不住輕聲和唱起來,一個、兩個……和唱的人越來越多,歌聲越來越大,迴蕩在整個楚軍營地。這就是「四面楚歌」的典故。

外面的楚歌,項羽也聽到了。淒涼低沉的歌聲使這個馳騁一生的馬上英雄也淚眼婆娑。他問身邊的妃子虞姬說:莫非漢軍把楚地全占了嗎?怎麼漢軍裡有這麼多楚地之人呢?

項羽的軍帳之外,他的士兵一個個抹著眼淚,放下手中的武器,偷偷向營外逃去;跟隨項羽多年的將軍們,也不辭而別,就連項羽的叔父也偷偷離去了。一夜之間,項羽身邊只剩下了一千多人。

項羽坐在帳內飲酒消愁,吟唱著英雄末路的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左右聽了,低頭皆泣,不能仰視。虞姬從侍衛手中拿過一把寶劍,揮劍起舞,為項羽解憂。她邊舞邊唱: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唱完之後,揮劍自刎,倒在項羽的腳下。

這一夜,星月無光,陰風呼嘯。四面楚歌聲中,項羽滿懷悲慼地埋葬了虞姬。曾經不可一世的楚霸王,此刻滿目瘡痍。看著空蕩蕩的軍營,他明白大勢已去,回天無力,於是跨上了烏騅馬,連夜突圍向南逃去。這時他身後只有八百騎兵。

天亮之時,漢軍發現項羽脫逃,韓信立刻派灌嬰帶了五千鐵騎兵前去追擊。劉邦懸出賞格,無論是誰,斬殺項羽者列土封侯。

項羽一直往東南跑,一路上損兵折將,過了淮河之後,身邊的人馬只剩下百餘人。這時他又被當地農民誤導,走進了一片沼澤地,漢兵很快就追上他們。經過一番廝殺,他衝出包圍,跟上來的人馬只有二十八人,而身後追趕的漢軍有數千。

項羽對他身邊那二十八個至死跟隨的子弟兵說:我起兵反秦至今已經八年了,身經七十餘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因此稱霸天下。今天被困於此,實乃上天要滅我,非我作戰不利。不過雖然上天要滅我,我還要和漢軍比試一下,我要三戰三勝,證明我的話不是自誇。

漢軍的兵馬漸漸追了上來,把項羽和他手下的二十八壯士團團圍住。項羽鎮定自若,指揮人馬從四處出擊,約定到對面山坡上集合。

項羽身先士卒衝入漢軍,迎面就將一名漢將斬落馬下。漢軍把項羽圍在中間,項羽在包圍中來回縱馬馳騁,一會兒就殺了一名漢將和數十名漢軍,之後他又退回和其餘的人馬會合。這時他的人馬被漢軍截成三隊,被分別層層包圍。項羽幾進幾出,斬殺了數名漢將和無數漢軍,最後把人馬集合於一處,發現僅損失了兩人。

漢軍被他的勇猛所震攝,均不敢靠前,眼睜睜看著他們突圍而去。

項羽一路往南,一直到烏江岸邊。烏江亭長駕著一隻小船前來接他,請項羽渡江,到江東再圖東山再起。項羽望著滔滔的江水,對亭長說:「我當年帶著八千子弟兵西征天下,如今沒能帶一個人回去,又有何臉面見江東父老呢?」

項羽謝絕了亭長的好意,堅決不肯上船。他把自己胯下的烏騅馬送給亭長,然後讓身邊的二十六名勇士都下了馬,徒步回頭,迎向後面追來的漢軍。

雙方短兵相接,直殺得天混地暗,日月無光。忽然間,項羽在漢軍中看見一個熟悉的身影,他停下手中的劍,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呂馬童嗎?」

呂馬童羞愧地低下了頭,項羽沒有理會他的表情,接著說:「聽說漢王以千兩黃金和萬戶侯爵來買我的人頭,我就送給你做個人情吧!」說完就自刎而死。曾經氣吞山河的一代英雄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結束了楚漢相爭的混戰局面。

在中國歷史上,同一時期誕生兩位神級名將是極其難得的,秦末卻出現這一盛況:一個是千古無二的霸王,一個是用兵如神的兵仙。戰場上雙方主帥一出場,不等交鋒,勝負即已決對出來,那就是誰的能量層次更高。對於韓信,他戰勝楚霸王證明了自己的天才智慧能力以及歷史地位,成為後世兵家稱道的兵仙;對於項羽,即使最終敗北,輸在韓信手下,也不算辱沒堂堂霸王之威名。

項羽二十四歲起兵,三年後稱霸,到三十一歲自刎,垓下之戰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敗仗。他霸氣衝天,英勇無敵,韓信是唯一能夠戰勝他的人。沒有韓信,劉邦連漢中也走不出;即使出了漢中,也難逃被項羽擊敗的結局。難怪劉邦說:「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史記‧高祖本紀》)「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資治通鑑‧漢紀四》北宋司馬光語)

韓信不止是「破魏以木罌,破趙以立漢赤幟,破齊以囊沙,彼皆從天而下,而未嘗與敵人血戰者」(明茅坤語),包括其破楚以「四面楚歌」也是「從天而下,而未嘗與敵人血戰者」的典範。真可謂,神人用兵,不戰已勝。

(責任編輯:唐穎)

想知道更多歷史故事嗎?歡迎前往《笑談風雲》官方網站:XTFY.NTDTV.com

相關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