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4月16日訊】在人類歷史上,修煉文化是非常殊勝大。自古以來,修煉人都是最受尊崇的,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多位捨棄皇位,甘願出家修行的帝王,並不是每一個位高權重的人都把物質享受和人世間的榮華富貴看得很重要。這些真實的史實,對現代人或許能有一些啟發,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什麼才是對人來說最重要的。
世人大都知道古印度的釋迦牟尼佛出身於帝王之家,生活環境非常優裕,但是他長大成人之後,為了尋求生老病死的解脫之道,卻毅然捨棄王位,出家修行。這種無可置疑的先例曾經真實的展現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之中,但現代人隨著道德的下滑卻對此難以相信了。
其實在佛教傳入東土之後,也曾有多位皇帝出家修行。從東漢明帝夜夢金人,遣使天竺迎請梵僧,建立洛陽的白馬寺開始,佛家的修鍊文化就從印度系統地傳到了中國。自此以來,佛法智慧與華夏文明交相輝映,在中華大地上綻放了一朵又一朵的蓮花。佛光普照,禮儀圓明。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帝王崇信佛教,有的潛心佛學親自編書,有的大力崇佛建寺印經,也有一些佛緣深厚的帝王捨棄王位出家為僧,僅在宋朝時代的大理國,就有九位國王曾在崇聖寺出家。
他們是大理國第二代國王段思英、第八代段素隆、第九代段素貞、第十一代王思廉、第十三代段壽輝、第十四代王段正明、第十五代王段正淳、第十六代王段和譽(又名段正嚴)、第十七代王段正興。其中只有第二代國王段思英即位一年便被迫讓位為僧之外,其餘八人都是自願出家。
清朝的首位皇帝順治說過:「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最難。」一個帝王能捨棄世俗的富貴榮華修鍊,潛心向佛,對於迷失了人生方向的現代人來說,具有十分深刻的教育意義。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公元454年─476年),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長子,中國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第六位皇帝。他曾在公元465年至471年之間在位為皇帝,在位期間他崇文重教,興學輕賦,誠心敬佛。
公元469年,他將尚在襁褓之中的長子立為皇太子。皇興五年(471年)他主動將皇位禪讓給太子拓跋宏,自為太上皇,出家為僧專心修佛。他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太上皇。
拓跋弘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他的兒子拓跋宏(471-499年在位)在成年之後對佛教也表示出同樣的崇敬。在佛教佛法的影響之下,拓跋宏採用了一部非常合乎人道的法規。他在公元494年把都城從熱河的平城遷到洛陽,在這一時期,在他的發起之下洛陽南部著名的龍門佛教石窟和雲岡石窟開始動工,現在這兩處石窟都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梁武帝蕭衍,字叔達,南蘭陵中都裡(現江蘇武進縣)人。他生於公元464年,是南北朝時代南梁的開國皇帝。蕭衍做皇帝的時間長達四十八年之久,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他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學說,後來皈依了佛門,成為虔誠的佛門弟子。
他在位期間曾下詔令全民奉佛,因此在南梁佛教一度成為時尚。全盛時期的佛寺達2846座,僧尼有82萬餘人。身為天子的梁武帝身體力行,帶頭禮佛敬佛。
梁武帝的晚年,一天只吃一頓餐飲,肉食更是一絲不沾,只吃豆類的湯菜和糙米飯。他50歲時,又自動斷絕房事,遠離所有的王妃及女人。他不喝酒,不聽音樂。除祭祀宗廟之外,不舉行任何大會、餐宴。梁武帝的所做所為,完全是一個守持佛教戒律的信徒。
梁武帝瀏覽了兩卷經文之後,就聲言要皈依佛門。後來,他引導了很多人出家為僧,建佛塔,造佛寺,塑像裝金。他自己還多次披上袈裟,手持金缽,上座講解《放光般若經》。
梁武帝的佛學造詣很深。他廣交當時的著名有道高僧,還主持並親手編輯並註釋佛經,多次親自登堂講授佛經,舉行法會等等。梁武帝還曾四次入寺修行,在寺內只穿法服,除此以外的一切物件,一概摒除。最短的一次是四天,第四次最長,在寺中靜修51天。
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從降臨人世開始,就與佛家結下了不解之綠。他出生在佛教寺廟之中,自幼父母就把他寄託給僧尼撫養,由一個叫智仙的尼姑撫育他長大,他一直在寺廟中生活了13年之久。
做了皇帝之後,楊堅也時常對臣下講起自己幼年時代的這段佛門生活,毫不避諱。隋文帝還令史官為撫育自己的尼姑作傳,對自己生活過的尼寺大加修繕。
仁壽元年,隋文帝令天下各州,凡吉利塔內均作神尼智仙像,就是因為他少時得智仙育養的緣故。隋文帝因為喜好佛法,又好食麻豆,他經常對群臣說:「恍然若覺自己的前身是出家人。」
由於北周武帝的禁佛政策,隋朝初期的佛教尤其是在中原地區,已經面臨存亡問題。隋文帝對於佛教的恢復,以致佛教在中國的正式化,國家化,制度化出力很大。此外,隋文帝在五臺山大建佛寺,使其成為了中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著名的少林寺曾經一度毀於北周,經隋文帝重建,得以復興。
大清順治皇帝棄帝位入空門在中原成為美談。清世祖(1638-1661年)愛新覺羅.福臨,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第九子,他6歲即位,年號順治。開始由皇叔父多爾袞代為攝政,至順治七年多爾袞死後親政。
順治十四年(1657年),20歲的順治召見佛教高僧憨璞聰,從此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此後,南方的高僧玉林琇(玉林通琇)、茆溪森(茆溪行森,一作茚溪森)、木陳忞、玄水杲先後應順治皇帝之召至京,在宮中論經說法,大談佛理。
順治好佛,心向空門。宮中奉有木陳忞、玉琳琇二禪師,鈐章有「塵隱道人」、「懶翁」、「痴道人」等稱號。他曾對木陳忞說:「願老和尚勿以天子視朕,當如門弟子旅庵相待。」
順治十六年,順治帝竟請玉林琇為他起法名,其初不肯,固請之下依之,順治自擇「行痴」,號「痴道人」。後來在他的印璽鈐章中竟有「塵隱道人」、「痴道人」等法號。順治帝虔心佛事,每以講經釋教為常事。在順治帝御製《端敬皇後行狀》中也說:「後素不信佛,朕時以內典禪宗諭之,且為解《心經》典義,由是崇敬三寶,專心禪學。」
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順治寵愛的皇貴妃董鄂氏去世,他十分悲痛,不僅輟朝五日,而且將她晉封為皇後,諡號「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半年之後,順治皇帝於次年正月遁入山西五臺山,削髮為僧。
(責任編輯:唐穎)
世人大都知道古印度的釋迦牟尼佛出身於帝王之家,生活環境非常優裕,但是他長大成人之後,為了尋求生老病死的解脫之道,卻毅然捨棄王位,出家修行。這種無可置疑的先例曾經真實的展現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之中,但現代人隨著道德的下滑卻對此難以相信了。
其實在佛教傳入東土之後,也曾有多位皇帝出家修行。從東漢明帝夜夢金人,遣使天竺迎請梵僧,建立洛陽的白馬寺開始,佛家的修鍊文化就從印度系統地傳到了中國。自此以來,佛法智慧與華夏文明交相輝映,在中華大地上綻放了一朵又一朵的蓮花。佛光普照,禮儀圓明。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帝王崇信佛教,有的潛心佛學親自編書,有的大力崇佛建寺印經,也有一些佛緣深厚的帝王捨棄王位出家為僧,僅在宋朝時代的大理國,就有九位國王曾在崇聖寺出家。
他們是大理國第二代國王段思英、第八代段素隆、第九代段素貞、第十一代王思廉、第十三代段壽輝、第十四代王段正明、第十五代王段正淳、第十六代王段和譽(又名段正嚴)、第十七代王段正興。其中只有第二代國王段思英即位一年便被迫讓位為僧之外,其餘八人都是自願出家。
清朝的首位皇帝順治說過:「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最難。」一個帝王能捨棄世俗的富貴榮華修鍊,潛心向佛,對於迷失了人生方向的現代人來說,具有十分深刻的教育意義。
拓跋弘一心向佛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公元454年─476年),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長子,中國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第六位皇帝。他曾在公元465年至471年之間在位為皇帝,在位期間他崇文重教,興學輕賦,誠心敬佛。
公元469年,他將尚在襁褓之中的長子立為皇太子。皇興五年(471年)他主動將皇位禪讓給太子拓跋宏,自為太上皇,出家為僧專心修佛。他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太上皇。
拓跋弘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他的兒子拓跋宏(471-499年在位)在成年之後對佛教也表示出同樣的崇敬。在佛教佛法的影響之下,拓跋宏採用了一部非常合乎人道的法規。他在公元494年把都城從熱河的平城遷到洛陽,在這一時期,在他的發起之下洛陽南部著名的龍門佛教石窟和雲岡石窟開始動工,現在這兩處石窟都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梁武帝四次入寺
梁武帝蕭衍,字叔達,南蘭陵中都裡(現江蘇武進縣)人。他生於公元464年,是南北朝時代南梁的開國皇帝。蕭衍做皇帝的時間長達四十八年之久,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他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學說,後來皈依了佛門,成為虔誠的佛門弟子。
他在位期間曾下詔令全民奉佛,因此在南梁佛教一度成為時尚。全盛時期的佛寺達2846座,僧尼有82萬餘人。身為天子的梁武帝身體力行,帶頭禮佛敬佛。
梁武帝的晚年,一天只吃一頓餐飲,肉食更是一絲不沾,只吃豆類的湯菜和糙米飯。他50歲時,又自動斷絕房事,遠離所有的王妃及女人。他不喝酒,不聽音樂。除祭祀宗廟之外,不舉行任何大會、餐宴。梁武帝的所做所為,完全是一個守持佛教戒律的信徒。
梁武帝瀏覽了兩卷經文之後,就聲言要皈依佛門。後來,他引導了很多人出家為僧,建佛塔,造佛寺,塑像裝金。他自己還多次披上袈裟,手持金缽,上座講解《放光般若經》。
梁武帝的佛學造詣很深。他廣交當時的著名有道高僧,還主持並親手編輯並註釋佛經,多次親自登堂講授佛經,舉行法會等等。梁武帝還曾四次入寺修行,在寺內只穿法服,除此以外的一切物件,一概摒除。最短的一次是四天,第四次最長,在寺中靜修51天。
隋文帝禮佛敬佛
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從降臨人世開始,就與佛家結下了不解之綠。他出生在佛教寺廟之中,自幼父母就把他寄託給僧尼撫養,由一個叫智仙的尼姑撫育他長大,他一直在寺廟中生活了13年之久。
做了皇帝之後,楊堅也時常對臣下講起自己幼年時代的這段佛門生活,毫不避諱。隋文帝還令史官為撫育自己的尼姑作傳,對自己生活過的尼寺大加修繕。
仁壽元年,隋文帝令天下各州,凡吉利塔內均作神尼智仙像,就是因為他少時得智仙育養的緣故。隋文帝因為喜好佛法,又好食麻豆,他經常對群臣說:「恍然若覺自己的前身是出家人。」
由於北周武帝的禁佛政策,隋朝初期的佛教尤其是在中原地區,已經面臨存亡問題。隋文帝對於佛教的恢復,以致佛教在中國的正式化,國家化,制度化出力很大。此外,隋文帝在五臺山大建佛寺,使其成為了中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著名的少林寺曾經一度毀於北周,經隋文帝重建,得以復興。
順治皇帝執意出家
大清順治皇帝棄帝位入空門在中原成為美談。清世祖(1638-1661年)愛新覺羅.福臨,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第九子,他6歲即位,年號順治。開始由皇叔父多爾袞代為攝政,至順治七年多爾袞死後親政。
順治十四年(1657年),20歲的順治召見佛教高僧憨璞聰,從此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此後,南方的高僧玉林琇(玉林通琇)、茆溪森(茆溪行森,一作茚溪森)、木陳忞、玄水杲先後應順治皇帝之召至京,在宮中論經說法,大談佛理。
順治好佛,心向空門。宮中奉有木陳忞、玉琳琇二禪師,鈐章有「塵隱道人」、「懶翁」、「痴道人」等稱號。他曾對木陳忞說:「願老和尚勿以天子視朕,當如門弟子旅庵相待。」
順治十六年,順治帝竟請玉林琇為他起法名,其初不肯,固請之下依之,順治自擇「行痴」,號「痴道人」。後來在他的印璽鈐章中竟有「塵隱道人」、「痴道人」等法號。順治帝虔心佛事,每以講經釋教為常事。在順治帝御製《端敬皇後行狀》中也說:「後素不信佛,朕時以內典禪宗諭之,且為解《心經》典義,由是崇敬三寶,專心禪學。」
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順治寵愛的皇貴妃董鄂氏去世,他十分悲痛,不僅輟朝五日,而且將她晉封為皇後,諡號「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半年之後,順治皇帝於次年正月遁入山西五臺山,削髮為僧。
(責任編輯: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