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婚姻經典詩篇
中華文化中,愛情婚姻的經典詩篇,常在情人之心的,就是一首《詩經.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時心中揚起的情歌名句,從古傳頌至今。《關雎》是《詩經.周南》的開章之篇,描繪「君子」對賢德淑女鍾情、相思,進而君子與淑女完成天作之合。《關雎》情歌,明確了天作之合的愛情與婚姻的定位與意義。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關雎》詩中擔綱演出的「君子」與「淑女」是誰呢?《毛詩序》中說《關雎》是為了闡明「後妃」之德。詩篇中的「淑女」指示某位「後妃」。《詩大序》記載,指出這是讚頌周文王及夫人太姒的一首詩。在春秋時代,「君子」並不是一般的稱謂,而是對「吾君之子」的敬稱。《周南.關雎》是周國的國風,故而「君子」當然指周國的國君之子,西伯姬昌,後來追尊諡號周文王,那文王的「後妃」就是太姒。

君子與淑女的初遇戀歌
周文王姓姬名昌,季歷之子,商紂封其為西伯,即西部諸侯之長,亦稱西伯昌、西伯侯。子周武王開創周朝,追尊諡號為周文王。《關雎》詩篇刻錄了周文王和太姒的戀愛與結婚進行曲。文王在渭水濱邂逅一窈窕淑女。短暫的際會、交談,那位美麗佳人的笑顰倩影、勤勞賢慧的嘉德豐采,讓文王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文王和太姒的初遇,短暫的交談有如星際的交會,擦出無際的光亮,靈犀相通愛慕相繫。分離後夜夜日日輾轉反側,不論是在夢中或是醒來,都是蕩氣迴腸的思念,念念不忘那善良賢慧的佳人豐采……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
周文王對妻子太姒一見鍾情的初遇情歌,真率熾熱的愛戀細膩深刻、蕩氣迴腸,傾瀉思慕和追求的心意。對愛情的浪漫嚮往、寄予結婚共組家庭的心願,這正是亙古以來有情人心中的嚮往,也是最美麗、莊嚴的愛情詩篇、婚姻樂章,成就家庭人倫穩固社會的基礎。從歷史的繪卷中看,文王和太姒的愛戀與婚姻,建立人倫規範,成家安邦,環環相扣,是冥冥中早有安排的天作之合。
堅貞雎鳩 神賜婚姻樂章
關關而鳴的雎鳩是一種水鳥,朱熹《詩集傳》說,雎鳩「生有定偶而不相亂,偶常並游不相狎」,就是說這種鳥固定配偶、情意專一;平常一起出游舉止高貴、裝重而不放浪。情意專一固定配偶的雎鳩隱喻夫婦間應有的倫常關係,以及莊重高貴的行止,而文王與太姒的愛情與婚姻正是這樣的典範。
結舟作橋娶親 天地生輝
據《列女傳.母儀傳.周室三母》記載,文王的妻子太姒(姒姓),出生於大禹後代的有莘氏部落(今陝西渭南市合陽縣東王鄉莘裡村),在歷史上以賢德著稱。太姒是出身於貴族家庭的公主,不但沒有驕奢習慣,而且品德高尚,史書記載她「德配天地」。她孝順父母、恭敬師長、忠敬愛夫,慈愛他人,節儉自持,專於各種女紅與家事,善良溫婉又有賢德、孝慈仁愛且深明大義。這樣善良美好的淑女打動西伯侯(後人尊稱文王)的心,讓他輾轉反側、日思夜念。周人敬奉神明,婚姻大事不可能草草決定,文王占卜請示神明,占卜的紋路顯示,與這名貞靜善良勤勞的淑女結婚非常吉祥,文王於是親迎於渭水濱。
太姒,窈窕淑女,在水一方。當時渭水湯湯,水上無橋,西伯侯為了迎娶太姒便造舟為橋。一艘又一艘的小舟,舟舟相連,成為浮橋。文王終得率領臣民迎娶思慕的情人太姒,「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迎親陣列跨過連舟浮橋將新娘迎進西伯侯的領地西歧;周國百姓歡呼雀躍,結彩懸花舉國賀慶。彼時,鐘鼓鳴奏,隆重歡慶,楊柳青青沐春露,渭水河花翠清揚,氤氳瑞靄呈嘉祥,天作之合天人同慶,場面何等盛大光彩!
《詩經.大雅.大明》記載文王和太姒天作之合的景象:
天監在下、有命既集。
文王初載、天作之合。
在洽之陽、在渭之涘。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
大邦有子、俔天之妹。
文定厥祥、親迎於渭。
造舟為梁、不顧其光。
後妃之德 聖君之佐
文王盛大光彩迎娶了思慕的窈窕淑女太姒,爾後,夫妻一體齊家、治國合作無間,開創了令後代敬仰的德政偉業。
文王的聖德有如風吹草偃,引來許多賢德名士歸附他。歷史上有名的辭讓避位而隱居山中的伯夷、叔齊,聽說文王對老人很敬重,也專程來歸順。文王這些仁愛的治國之道創造了偉大的政治典範,讓孔子做夢都想回到周的時代。

後人尊稱文王之妃太姒為「文母」,和文王的祖母太姜、文王的母親太任並稱「周室三母」,是天下母儀的典範。太姒繼承文王祖母太姜和母親太任的美德,日日夜夜、旦夕勤勞,孜孜矻矻光大了主婦之道、賢妻之德,母儀天下。文王晚年時,周國已經「三分天下有其二」了。「文母」太姒為被後人尊為「周十臣」(周朝十位著名大臣),是周十臣中唯一的女性。太姒十分注重十個兒子的品德教育,其子武王開創了周朝偉業、周公制禮作樂,為周代社稷和後世文化奠定了基礎,太姒則樹立了中華民族「後妃之德」的典範。
史上留下「文王治外,文母治內」的讚美,後世稱妻子為「內子」、「內人」,稱丈夫為「外子」的典故,據說也是由此而來。周文王和太姒的天作之合,譜下中國經典的愛情之歌、婚姻樂章,從古傳唱至今。
*註:《列女傳》故事之頌文,稱讚太姜、太任、太姒三姑的賢德成就周文王、周武王的大業興邦,尤其是太姒最賢德。頌贊:「周室三母,大姜任姒,文武之興,蓋由斯起。大姒最賢,號曰文母。三姑之德,亦甚大矣!」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