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麼預防牙病、齲齒呢?他們怎麼刷牙、有沒有牙膏和牙刷?這是許多現代人都好奇的問題。其實,古人不僅有牙膏,而且牙膏的功效更強呢!
古人重視牙齒,認為它是生命之根。古人相信人若有一口好牙,也是健壯長壽的象徵。
譬如《爾雅.釋詁》中說:「齒,壽也。」《禮記》中提到:「古者謂年齡,齒亦齡也。然則齒是年之別名,人以年齒相次列,以爵位用次列,亦名為齒,故雲齒列也。」
古人用漱口、針灸法,防治齲齒
中國人自古就重牙齒的保養,數千年前就認識了齲齒的問題,並探索保養治療方法。司馬遷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述了一個牙病醫案:「齊中大夫病齲齒,臣意灸其左大陽明脈,即為苦參湯,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得之風,及臥開口,食而不嗽。」
倉公,即漢初著名醫學家淳於意。他用針灸與漱口之法,治好了齊中大夫的齲齒,認為齲齒的病因是中了風邪,以及飯後「不漱口」。
大體說來,古人漱口多用鹽水、茶水、酒與藥水。「漱口」是預防齲齒的一項很重要的方法,《禮記》中有記載:「雞初鳴,咸盥洗。」這裡的盥洗就包括了漱口在內。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中提到:「食畢,常漱口數過。不爾,使人病齲齒。」
唐代醫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藥方》中提到:「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溫水含,揩齒及扣齒百遍,為之不絕,不過五日,口齒即牢密。」明朝徐春甫編纂的《古今醫統大全》中提到:「漱齒每以早晨,是倒置也。凡一日飲食之毒,餘積於齒縫中,當於夜下洗刷,使垢穢不藏於齒縫,齒自不壞矣,故雲晨漱不若夜漱,此善於養齒者。今觀智者,每日飯後必漱,及晨晚通有五漱,則齒至老堅白不壞,斯存養之功可見矣。」
古人如何「刷牙」?
揩齒也是潔淨牙齒的一個方法,唐宋時期,人們常用柳枝揩齒,具有去風、消腫、止痛的作用,將柳枝一頭咬平、咬裂成刷狀,漱口時對牙齒做上下、內外揩擦,也有的配上牙粉來擦。
古時候的牙粉,可潔牙、治牙
古時的牙粉,同時有治齒與潔牙雙重作用。如《普濟方》記載牙粉詩一首:「豬牙皂角及生薑,西國升麻熟地黃,木律旱蓮槐角子,細辛荷葉要相當,青鹽等分同燒煉。上各二兩。
除青鹽一味外,其餘藥味,並碎銼。新瓦罐兒盛其藥,用瓦蓋合罐口。
⋯⋯常用此藥,年至八十以上,面如童子,髭鬢甚黑,齒落重生。」
這其中用到皂角、生薑、升麻、地黃、旱蓮、槐角、細辛、荷葉、青鹽九味中藥,用於揩牙,有芳香化濁、燥濕清熱、除穢潔齒之功,還有烏髮固齒之效。
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中提到:「清旦用鹽刷牙,無齒疾。」《唐瑤經驗方》中記載的牙粉是:「青鹽一斤,槐枝半斤。水四碗,煎汁二碗,煮鹽至乾,炒研,日用揩牙。」
古時候的牙膏,同樣是「藥用牙膏」
北宋翰林醫官院王懷隱等人編纂的《太平聖惠方》進一步將「牙粉」改成了「牙膏」,「槐枝膏⋯⋯槐枝半斤(半寸銼),柳枝半斤(半寸銼),桑枝半斤(半寸銼)。製法上以水一斗,煎至三升,濾去滓,慢火熬膏,入後藥末,青鹽一兩(研),芎(末)、細辛。」古時候的刷牙工具
刷牙工具也不斷改進,先用手指,再用柳枝,宋代出現了牙刷,如宋人周守中的《養生類纂》:「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牙疏易搖,久之患牙痛,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極有所損。」這牙刷是用馬尾巴加工的,很硬,不小心能刷出滿嘴血來。牙病也可用內服藥調理,如牙齦腫痛,常用瀉陽明胃火與滋陰的方法治療,或治本,或治標,或標本兼治。
本文原載自《新紀元週刊》
(責任編輯: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