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1688年─1738),字又玠,江蘇銅山人。康熙時,遷為戶部郎中。至雍正時,備受信賴,成為雍正皇帝的寵臣。李衛曾經擔任浙江巡撫、總督、刑部尚書、直隸總督等要職。此人雖不太識字,卻頗有才幹。
當時因為船費的問題,有一個人和船夫發生爭吵。這名道士長嘆一聲,說道:「唉,活不了多久了,何必計較那幾文錢呢?」言外之意,生死面前,為那幾文錢爭吵不休,實在不值得。
一會兒的功夫,和船夫爭吵的那個人無意中被船帆掃了一下,當即墜落江中溺亡。事情發生後,李衛想起道士此前說的話,心中覺得他實在不同尋常。
當船行至江心時,忽然吹起一陣大風,客船隨著江濤劇烈地起伏,幾乎要翻了。只見道士急忙踏著禹步(注1)念咒祝禱,很快風浪就平息了,客船得以安全渡江。李衛一拜再拜,答謝道士的救命之恩。
道士說:「剛才墜江之人,命中注定溺亡,所以我救不得他。您是貴人,即便遭遇困厄,也會平安渡江,這也是命中注定,所以我不能不救。這有什麼好謝的呢?」李衛還是再次拜謝:「領教大師的訓導,我將終生安於命運了。」
道士說:「也不完全這樣。一個人是窮困,還是飛黃騰達,這應聽從命運的安排。如果不順從命運,就會奔走競爭、排擠傾軋,動用各種手段。殊不知李林甫、秦檜即便不構陷忠良,也能當上宰相,他們陷害忠良,只不過徒然增加自身的罪孽罷了。至於有關國計民生的大事,就不可輕易言命。天地降生有才幹者,朝廷設置百官,都是用來彌補氣數的辦法。如果手中握有大權,卻整日無所事事,完全交由命運,那麼天地又何必降生才幹,朝廷又何必設置官職呢?
「古代有一個看門人說,『是知其不可而為之』(注2)。諸葛亮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功順利與否,那不是才智所能預見的。這都是聖賢修身養性奉天命的學問,您要了解一下。」
李衛恭謹地接受了道士的教誨,並拜問道士的姓名。道士說:「我說了怕您會受驚。」他下船走了幾十步,便豁然消失了。後來在省城,李衛說起這件往事。
此事應山人明晟親耳所聞,後來他到獻縣作縣令。明晟想要昭雪一樁冤案,卻擔心上司不准許,為此猶豫不決。後來經一名縣學公差的提醒,明晟想起李衛的往事,於是心中明朗,身為地方父母官,他只應該考慮案情是否有冤,而不應該去問上司是否准許平反冤案。
注釋:
注1:禹步:指道士向神明祝禱,或召請神靈時,採用的一種步法,為道家禱神儀禮所常用。據文獻記載,此步法為上古時期大禹王治水時所創,故而稱為「禹步」。
《洞神八帝元變經·禹步致靈》曰:「禹步者,蓋是夏禹所為術,召役神靈之行步,以為萬術之根源,玄機之要旨。昔大禹治水,……屆南海之濱,見鳥禁咒,能令大石翻動。此鳥禁時,常作是步。禹遂模寫其行,令之入術。自茲以還,術無不驗。因禹製作,故曰禹步。」
注2:「晨門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看門人說:「知道行不通卻強力而為。」語出《論語·憲問》:「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孔子的弟子子路夜住於石門,看門的人問他:「你從哪裡來?」子路說:「我從孔子那裡來。」看門人說:「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要去做的人嗎?」
春秋時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孔子周遊列國的做法。普通的門人對孔子抱著這樣的看法,也在所難免。後人則將「是知其不可而為之」,比作鍥而不捨、孜孜不倦堅持的精神。@*#
事據《閱微草堂筆記》卷一《灤陽消夏錄一 ·李公遇仙》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