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是大非面前 沒有中立

2019年12月07日文化漫步
清朝康熙皇帝(西元1654-1722)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智勇雙全、雄才大略,一生功業彪炳,開啟了康雍乾盛世。他在位期間有一件事一直被後人廣為傳頌,那就是在他十六歲時利用智謀拿下了權臣鰲拜,然而在鰲拜的黨羽們伏法後,接下來他第一個處分的人居然是另一個位高權重的輔政大臣遏必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清順治皇帝英年早逝,依順治帝遺詔,由年僅八歲的三子玄燁(康熙帝)即位,由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鰲拜四位大臣共同輔政。鰲拜起先在輔政大臣中地位最低,但是橫行霸道,不斷結黨營私,累積實力,並且手握軍權,逐漸地取得領導地位。
康熙三年,鰲拜羅織罪名殺害了內大臣費揚古一門,之後他又看上了正白旗的封地想強行圈地,不僅同為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不同意,也遭到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等人上疏反對,然而鰲拜又再次編造罪名殺害了這三名大臣。
康熙六年,年滿十四歲的康熙帝開始親政。這一年大臣索尼因病過世,排名第二的蘇克薩哈上疏請求解職,鰲拜擔心自己也將失去輔政大臣的地位,加上先前圈地受阻,也使他和蘇克薩哈之間產生嫌隙,鰲拜居然列出二十四條罪狀誣陷蘇克薩哈,逼令康熙皇帝將其處死,康熙不准其奏,最後鰲拜一意孤行,矯詔殺了蘇克薩哈。
蘇克薩哈死後,鰲拜隨意任用自己的子姪親信為官,在家裡商議政事後,不請示皇命就實施,與其黨羽班布爾善、瑪爾賽、阿思哈等人肆無忌憚地作威作福,當著康熙的面,隨意呵斥官員,打擊不服從他們的人,甚至請求禁止言官上奏,朝中大臣們敢怒而不敢言,無人能與他抗衡。
大是大非,善與惡的面前沒有中立
當時朝中僅遏必隆的地位勉可與鰲拜抗衡。遏必隆是清朝開國五大功臣之後,早年便隨著清太宗皇太極作戰取得戰功,又於薊州、山東、夏津諸戰役獲勝,被授予世職的軍職,在順治皇帝即位後,他隨清軍進攻武昌擊殺李自成之侄李錦,因累積戰功授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統帥皇宮內禁軍。
起初順治皇帝安排遏必隆為輔政大臣的目的是制衡軍權在握的鰲拜,其地位名列於鰲拜之前。然而遏必隆對鰲拜的作為始終不加勸阻,也未曾上奏彈劾,甚至部分政策還同聲附和鰲拜。康熙皇帝親政後,更特封遏必隆為一等公,加太師職務,此時的遏必隆可算位極人臣,然而他對於鰲拜的惡行卻仍是姑息,也未表態支持康熙皇帝,而是持中立態度。
到了康熙八年,年滿十六歲的康熙皇帝決定剷除鰲拜及其黨羽。他挑選體格強壯的少年侍衛入宮假意學習摔跤,暗中習武。鰲拜入皇宮奏事時,看到康熙與少年們玩摔跤遊戲,只當他貪玩,心中毫無防範。到了五月,康熙授命眾少年侍衛在鰲拜進宮時,趁其不備將其拿下。鰲拜武功雖強,但寡不敵眾,只得束手就擒,康熙接著派兵抓拿其黨羽,並列出大罪三十條準備將其處死,後念其乃勳舊之臣,改死刑為革職拘禁,籍沒家產。
在鰲拜遭擒後,康熙認為遏必隆明知鰲拜的惡行,卻緘默不言,只想到獨善其身,有負兩朝皇帝對他的委任,應該一併捉拿候審,於是又派兵逮捕遏必隆。
經康親王傑書調查後,列出十二項罪名彈劾遏必隆,審問中遏必隆不思悔改,反而含糊其辭,推諉責任。康親王認為鰲拜的坐大,主因是遏必隆的姑息,遏必隆看到鰲拜擅殺多位大臣,不加以勸阻,在善惡正邪面前默不作聲,無疑是助長了邪惡的力量。
康親王認為,遏必隆姑息鰲拜、對皇帝無禮、不服從諭令,欺瞞誤國等事項繁多,於審問時又不肯老實回答、罪情重大,應該馬上革職並建議把他處死。
然而康熙皇帝感念其昔日功績,且為開國元勳之後,因此僅是將他革職並關入大牢,一年後康熙帝考量其年老,且未實質上和鰲拜結黨,於是將其釋放擔任宿衛職務。不久之後遏必隆病逝,他的結局比起死於獄中的鰲拜好不了多少。
綜觀遏必隆的一生,他驍勇善戰,侍奉過三朝皇帝,若能制衡鰲拜、起兵勤王,將可成就為一代名臣良將、流芳千古,可惜他選擇了置身事外,緘口不言,最終抑鬱而逝,這也應證了意大利詩人但丁的一段話:「地獄裡最熾熱之處,是留給那些在出現重大道德危機時,保持中立的人。」
在大是大非,善與惡的面前,沒有中立。
參考史料: 《清史稿》列傳三十六 《康熙朝實錄》@*#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