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進補 中醫教你不會錯的進補方法

2019年12月11日健康
冬天進補,是為了把身體調到平衡狀態。但很多人對自己的體質不了解,越補身體越糟。中醫師教你簡單辨明體質,找到適合自己的冬季養生和進補方法。
冬天對身體有哪些影響?
在中醫看來,冬季天冷,屬於「寒邪」,寒邪有如下特點:
● 寒盛則陽傷。寒屬於陰邪,會傷害身體的陽氣。
● 寒則凝滯。寒氣會造成血液循環不良。
● 寒主收引。寒邪讓肌肉、血管不正常地收縮痙攣。
因為寒傷陽氣,所以在冬天,人的抵抗力會變差,容易出現感冒、鼻子過敏、氣喘等病症。
因為寒則凝滯、寒主收引,關節酸痛的人,肌肉血管收縮,營養進不來,代謝的廢物出不去,疼痛常常加劇,這就是中醫所說的「寒痛」;血管會因收縮、痙攣而變得脆弱;新陳代謝也變慢,體表的油脂分泌減少,導致皮膚乾燥。
同時,人們為了保暖,吃得多,動得少,血脂肪可能因此升高,血液變黏稠,容易出現心腦血管疾病。
冬天進補重在平衡二字 3種不同體質這樣補
冬天進補的重點,在於「平衡」兩個字,也就是把我們的體質調整到一個平衡的狀態。身體虛寒,就要多吃溫熱的食物,體質燥熱,就要多吃寒涼的食物。
冬天養生和進補的重點,是讓身體達到平衡狀態。
冷風呼呼的時候,看到路邊有人賣熱氣騰騰的麻油雞湯,就忍不住想喝。一碗下肚,好像精神體力都恢復了——實際上並非如此。麻油雞湯是熱補,如果是體質熱的人,再吃熱補,反而「火上澆油」,損傷身體。
所以在進補前,要了解自己是哪種體質,才不會補錯。我們可以簡單地把人分成三種體質:冷底、熱底和平和體質。
1. 冷底
平常腳尖、手指冷; 很少口渴,不喜歡喝水或喜歡喝熱水; 小便清長,大便較軟; 容易疲倦,常常覺得頭暈腳軟。
2. 熱底
體溫較高,怕熱; 口乾舌燥,喜歡吹涼風、喝冰涼的飲料; 小便色黃、腥,大便臭穢,容易便祕; 面色紅赤,常長痘痘或疔瘡; 易煩躁、易怒。
3. 平和體質
不偏冷底,也不偏熱底,比較適中。
這是一個粗略而典型的分法。如果不能對號入座,覺得自己的情況模稜兩可,還是要請中醫師幫你做正確的判斷。
那麼,這三種體質分別怎麼補呢?
體質虛寒的冷底者,多吃一些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是有益的。
體質燥熱的熱底者,要少吃上述藥膳。如果你覺得疲勞、氣虛,就用粉光參、麥門冬、枸杞等燉瘦肉湯來涼補。
體質平和的人,對這些補的食物適量食用即可。
另外,進補之後,如果出現長痘痘、大便變硬或帶血、口乾舌燥、嘴巴破等症狀,就是上火了。不管你是哪一種體質,此時都應該多喝水、多吃瓜果蔬菜,消去火氣,讓身體達到冷熱平衡。
冬天保暖 頭部和頸部是關鍵
除了進補外,還要給身體保暖,避免寒邪入侵。冬天很多人把自己包裹得像肉粽,但是有兩個地方常被忽略,一個是頭部,一個是頸部。
頭為諸陽之會,手足三陽經不是起於頭部,就是止於頭部。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的大腦的重量只有體重的2%,但它所消耗的能量卻占基礎代謝率的20%。 可見頭部需要很多的氧氣和營養。
這些能量的傳輸靠什麼?靠血液和血管。頸部前面的兩條頸動脈、後面的兩條椎動脈,就是血液的高速公路。所以要把頭部、脖子都包起來。
患慢性鼻炎、頭部容易缺氧、血脂高或肩頸緊繃的人 ,在寒流來襲時,更應該注意保暖。戴一頂帽子、一條圍巾,可以防風寒、保陽氣。睡覺的時候,如果能夠用絲巾在脖子上輕輕一圍,可以讓頸部溫暖,睡覺也舒服。
冬季養生的食物和1味藥膳
四時跟五臟相呼應,冬天屬腎,黑色入腎。所以冬季養生,應多吃一些黑色的食物。
冬季養生,宜多吃黑色食物。
黑色食物包括:黑金剛花生、黑豆、黑芝麻、紫黑米、香菇、黑木耳、烏骨雞等等。這些食物不僅營養豐富,而且補而不膩,食而不燥,不妨多食用。
冬令進補藥膳:歸耆羊肉湯
冬令進補不妨喝一碗歸耆羊肉湯,這道藥膳適合冷底的人食用,平和體質的人也可以適量吃。
食藥材:帶皮羊肉 600克、當歸 10克、黨參 15克、黃耆 20克、枸杞 30克、桂枝 6克 、紅棗 10粒、薑片 20克、水 2000cc。
調味料:鹽適量、米酒 120cc。
做法:
1. 羊肉汆燙;當歸放入米酒裡浸泡;紅棗劃兩刀;黨參、黃耆、枸杞、桂枝洗淨,備用。
2. 鍋中放入羊肉、黨參、黃耆、枸杞、桂枝、薑片和水,大火煮沸,小火再燉煮60分鐘。
3. 加入當歸,再煮10分鐘,放入枸杞、鹽巴,淋入當歸酒。
煮出的湯很甘甜,又有羊肉的香味。如果不吃油可以把油撇去再喝。不喝酒的人,不加酒也無妨。
在這個藥膳配方中,黃耆、黨參等補氣藥的用量,比補血的當歸用量多,因中醫認為,有形之血生於無形之氣。羊肉性味甘溫,帶一點熱,適合體質虛寒的人。桂枝、薑可以祛風散寒,枸杞可以明目,紅棗可以補血。所以這道藥膳在冬天食用是非常好的。
整理自《談古論今話中醫》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