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0年07月12日訊】中共因掩蓋武漢肺炎(中共肺炎)疫情而遭到全球追責,世界各國政府與民間譴責中共並要求賠償,國內的文宣便拋出庚子賠款事件,挑動民眾民族主義情緒,將國際追責訴訟比作是西方列強對中國人民的惡意壓迫、敲詐與侮辱。然而,庚子賠款真如中共的歷史教科書所說的那樣嗎?
其實,中共的文宣也好、教科書也罷,都是政治宣教的翻版,是為了中共維穩和控制人思想的目的,而對重大歷史事件進行閹割、扭曲、造假後出籠的「中共版」。幾代中國人被反覆灌輸中共版,也只見過中共版的「歷史」,所以難怪眾多中國人因對庚子賠款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很容易被中共誤導。
下面就庚子賠款的歷史真相做一介紹,協助願意知道真相的中國人走出認識誤區。作為中國人,被黨騙的經歷誰都有,早醒一天總比一輩子被騙損失少。
一、賠付金額不是按人口計算的
1900年義和團運動舉起「扶清滅洋」旗號,招致八國聯軍武力幹涉。清軍和義和團戰敗後,於1901年9月7日簽訂《辛醜條約》,其中第六款議定,清政府應付英法德美俄等14國戰爭賠償款,合計約4.5億兩白銀(海關銀),年息4厘,分39年償清。
因為當時的清朝總人口約4.5億,與戰爭賠款總額的4.5億巧合,有大陸學者便聲稱庚子賠款是西方「列強」按人丁攤債、欺負中國人的一大罪證。關於「列強」,中共的幾十年宣傳,已經讓「列強」二字成了西方國家「侵略」、「欺辱」、「資本主義」的代名詞,具足負面含義和抹黑效果。然而事實上,庚子賠款的依據與數額跟大清國總人口沒有直接的關系,所謂人人都要賠付一兩白銀的說法是沒有事實根據的。在有關《辛醜條約》庚子賠款的任何西方和清政府的檔案中,都沒有提及這項賠款是按照人丁一兩來賠付的。
關於人口。清雍正期間,中國實施「攤丁入畝」,政府並不再征人丁稅,人口得到了一定的增長,但到鴉片戰爭前夕也只是4億人口。英國歷史學家莊士敦曾提及1910年武昌起義時中國人口約4億人左右。這個數字離4.5億還差5千萬人口。
回到大陸學者的斷言。近年有大陸學者提出,庚子賠款總額是依據人丁一兩計算出來的,拋出這種觀點的目的何在呢?主要原因是中共想借文人的筆來煽動每一個中國人對自由世界的仇恨,尤其是對美國的仇恨。然而事實呢?
二、美國首提索賠不超過中國實際支付能力
今年6月24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羅伯特・奧布萊恩(Robert O'Brien)在演講中說,「我們對中國人民有著深深的尊敬和欽佩,美國與中國有著悠長的友誼,但是中共不等於中國或者中國人民。」的確如此,庚子賠款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通常,戰爭賠付有兩種方式,即割地和賠錢。俄國當時有讓中國割地的想法,而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則表示盡最大努力維護中國的完整,並表示反對過度勒索中國而導致其經濟受損。美國成為第一個在一流大國中提出一次性的、不超過中國支付能力的總賠償原則的國家。英國、日本表示了同美國一致的立場。美、德、法、日四國組成「中國財政資源調查委員會」,調查中國的實際財政情況與賠償能力。
那麽庚子賠款主要賠付的是什麽呢?是賠付戰爭中的各國付出的軍費以及造成的生命與財產的損失估算。庚子之亂,很多教堂、駐華使館、在華企業、在華銀行及洋人個人資產受到極大的損失與傷害。主要是賠付這些款項,而並非中共所宣傳的為了欺辱中國而獅子大開口、貪婪掠奪。
對於各國財產損失的界定,賠款委員會有具體規定,而不是中共式的造假、虛報:
1901年2月23日,美、德、荷、比四國公使組成的賠款委員會負責確定賠率原則,委員會擬訂《各國索賠章程》,其中規定:「失毀物產,果系因去夏拳匪所致者,始可索賠;被毀物產,須有實證;各物理合索賠者,均須照實價開列。」章程還規定了嚴格的賠付審核程序。也即是說,庚子賠付不是漫天要價,也不是二次掠奪,而是依據實際損失開出的賠償單。
三、庚子賠款的數額是如何確定的?
庚子賠款的數額大不大,得先看損失的金額,以及受損失的各國對索賠的態度。那麽庚子賠款的具體數額是怎麽確定下來的呢?
為了防止各國過度要求賠償款,英國提出對各國賠償要進行審查核實;美國於3月28日和4月10日兩次建議,各國要求的賠款總數應限制在4000萬英鎊之內,但沒有得到各國同意。5月1日,各國提出索賠數額為6500萬英鎊,合計4.15億兩,8月份,各國提出的總要求達4.6億兩,經各國協商,按比例消減,最終1902年6月14日,確定了各國的分配額,總數計4.5億兩,償還期限為39年。
那麽,這筆款項對當時的中國到底有多大的負擔呢?據大陸學者研究,1840年,清政府的財政收入是3.9億兩銀子,1843年是4.3億兩,1911年也有3億兩。李鴻章本來以為各國會索賠6.5億兩,在《辛醜條約》談判時,商務大臣盛懷宣對李鴻章表示,千萬不能提中國可以量力而行,那樣索賠就多了去了。
戰爭是昂貴的,戰敗後賠款也是戰爭代價之一。相比之下,一次世界大戰後,戰敗國中的小國保加利亞,除了割地外,賠償了4.45億美元;德國賠款113億英鎊,且須以黃金支付。這些戰爭賠款都高於鴉片戰爭戰敗國(中國)的庚子賠款,因為庚子賠款的一兩海關銀只有0.74美元,4.5億兩海關銀[1]約合3.3億美金[2]。
在中共宣傳和洗腦下,很多中國人被誤導,割裂的看數字,不看各國的損失,只一味地誤認為,哇,庚子賠款4.5億兩白銀,中國被欺負了,美國、「西方列強」太可恨了!這次武漢肺炎疫情也是,中共完全不提因其隱瞞給世界各國帶來的重大生命和經濟損失,只一味的煽動中國人:你看各國索賠這麽多,欺負中國人,美國太可恨了,「西方列強」太可恨了,中國人要跟他們鬥!經歷了那麽多政治運動、遭受過多次重大生命和經濟損失的中國人,這次還是有很多人輕易地就上了中共的當。被騙一次是沒經驗,一輩子都被騙是愚蠢的選擇。願更多的中國人成為真正的智者,不再做中共的輿論奴。
接下來我們看庚子賠款的對象,美國對中國人民的態度和做法,以及索賠最高、還用謊言和控制手段鉗制中國人的蘇共(中共的老大哥)。
四、庚子賠款的對象也包含中國人
庚子賠款不僅賠償生命和財產受損害的西方各國,也賠償受損害的中國人。《辛醜條約》第六款提及賠款對象是「各國、各會、各人及中國人民」。對此,習慣於接受中共黨文化洗腦的人會感到意外和驚訝。的確,中國人也享受了庚子賠款款項。這還不是指後來的退款,是指在賠款對象中就包含中國人。
由於義和團運動使基督教傳教活動在中國受到極大的損失,很多教堂被燒毀,裡面的物品和財產被掠奪,甚至出現布道者生命受到威脅或被殺害。李鴻章曾奏稱,直隸一省教民數萬人被殺害,房屋數十萬間被毀。因此賠償的暴亂中的傳教士的生命和財產損失成了庚子賠款中的地方性賠款要求。其中,中國教徒也有權向清政府索賠。
如,山東傳教士東西差會的賠償政策中就包括如下款項:中國信徒也應該獲得在義和團暴亂中,直接經濟損失的賠償;有些中國人沒有受洗,但因為與基督教有聯系而遭受損失的,或者是因為對基督教義感興趣而遭受損失的,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是否索賠。
相關史料記載,山東濰縣布道站共索賠4.5萬兩白銀。北京差會應索取賠款109125美元,其清政府賠付中國教民10874兩白銀。因中國教民有時會誇大索賠項目與數額,所以基督差會會對他們做出審核,但對中國政府提出的「中國教民即華民,賠付事宜外國教士不必參與」,外國傳教士們表示強烈反對,認為他們有權代表具有基督教精神的中國人索取賠償。這從中可以看出西方傳教士在賠償問題上的慈愛胸懷與法治精神。
五、索賠金額最高的是俄國
庚子賠款索賠的14國中,索賠最高的是俄國,其次是德國、法國、英國、日本,之後才排到美國。見下列表格:
庚子賠款各國分得數目表
俄國因當時中國拒簽關於交收東北三省的協約,一下子把賠償款提高到1.3億兩。1917年共產蘇維埃政府成立後,世界各國政府均不承認它。北京政府因此而停止了賠付俄國賠款,得到了美國政府的支持,但各協約國表示不同意,北京政府只好又繼續賠付舊俄政府,舊俄政府表示絕不接濟共產亂黨。1917年~1920年,北京政府曾三次停付庚款。
俄國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為鞏固政權,為騙得中國北洋政府的信任和承認,曾於1919~1923年間先後三次發表對華宣言,聲稱放棄庚子賠款。但後來的事實證明,蘇共說的只是一個漂亮的口號和騙人的幌子而已。1924年5月,中蘇建交,締結了《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對於庚子賠款,蘇聯一方面假惺惺地說放棄,同時又規定庚款用於優先償還債務後可用於中國教育款項,但上述款項的分配須兩國共同建立的一個委員會全體同意後才能執行。
也就是說,蘇共同意不要中國人的錢了,但是中國人如何用這個錢,還得聽我蘇共的。這是共產邪靈的「控」術耍的花招,中共對此招數學到了家,運用嫻熟。
六、美國率先提出退款並全額退款
美國在索賠當初就極力主張不能過度索賠。1901年4月,美國國務卿海約翰電令美駐華全權談判代表柔克義,堅持總額不超過4000萬的要求。1905年,中國駐華公使梁誠向海約翰提出用白銀代替黃金作為賠付方式,這樣就不會因匯率變動而給中國人民帶來更大負擔。海約翰認為梁誠所言極是,並表示美國索賠「原屬過多」。
1907年12月,對中國人民有著深深好感和體恤的美國人首次提出退還賠款。美國總統羅斯福國會咨文中表示:「美國政府除確實費用及一切損失賠償1165萬元(美元)之外,所余1200萬元,實為浮數,受之有慚德。應以之退還中國,以全友誼。中國已支付超過1165萬元的部分(964萬余元),分期於中國每年分付賠款內減還。」
同時美國國會咨文還表示,此筆鉅款用於幫助中國學生赴美留學,「使(中國學生)修業成器,偉然成才。」次年7月11日,柔克義照會清廷,確定退款。9月14日,清廷答書:「本國政府久感貴國邦交之篤,而無由申達謝悃,今大國如是盛舉,何可不謝。」
1909年10月,中國誕生了首批47人赴美跨洋學習的留學生。到1929年,留美學生共計1279人。民國時期的很多教育界、學術界、實業界及外交領域的大家都是留美庚款生。如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北京大學歷任校長蔣夢麟、胡適、馬寅初,浙大校長竺可楨(氣象學家),廈門大學校長薩本棟,語言學家趙元任等。庚款生中還培育出了葉企蓀、楊光弼、錢崇澍、鄭之蕃、莊前鼎、顧毓琇等一批清華大學自然科學界的著名人物。
可悲的是,中共奪取政權後,他們當中的很多人輕信了中共,留在了中國大陸,遭到了中共的殘酷迫害。
七、沒有庚子賠款就沒有兩岸清華大學
1909年,清廷外務部與柔克義奏請設立「遊美學務處」和「肄業管」,相當於留美預科學校,為赴美生做留學前的培訓。9月,清廷將西直門外的清華園辟為學校地址,正式定名為「清華學館」,教師由基督教青年會從美國聘請。1912年改為清華學校,唐國安為首任校長,課程設置、教材及教學方法、學生生活習慣都效仿美國,一切活動和教學都用英語。清華學校每年招考學生的名額,按照各省分擔的庚子賠款的比例分配,畢業生直接進入美國大學三年級留學。
1924年2月,清華聘請範源濂、胡適、張伯苓、張福運、丁文江等五人為大學籌備顧問,1925年4月成立「臨時校務委員會」,梅貽琦等十人為委員。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正式將清華學校更名為清華大學,梅貽琦任代理校長。梅校長完全按照美國高等學校的辦學方式來承辦清華大學,主張學術自由、教授治校、學生自治,而百年清華之成就與盛名,亦出自於那時的學術自由、兼容並蓄的文化與科學研究之倡導。
其間,美國通過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再次退款,此筆款項繼續資助清華學校。另外還在1931年成立了「國立北平圖書新館」──今天的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分館的前身,這是當時遠東最先進的圖書館。
1949年,中共竊政後,梅貽琦隨蔣介石大陸人才搶救計劃行動而轉赴臺灣。因清華將美國退款的使用剩余部分存放在美國銀行設立「清華基金」。梅貽琦校長前往美國掌控此基金,後在臺灣新竹市複建國立清華大學,至今此基金利息仍每年由銀行撥付給在臺灣的國立清華大學。
兩岸相同的清華大學,如今的命運卻大不相同。臺灣的國立清華大學仍然秉承當年清華園的儒雅人文氣氛與獨立自由的學術理念。北京清華大學,1950年,清華「羅斯福紀念體育館」的羅斯福雕像被中共砸毀;之後的各種運動,清華都是備受沖擊。當今的北京清華大學,曾經在此任教的一位臺灣數學家形容,那裡的學生們像一個個無信仰、無理想的無頭蒼蠅一樣亂撞,人人只想著拿學分,畢業賺錢成大款,買房買車,哪裡還有什麽家國情懷,報國之誌。
中共的教育體制,說到底就是一個專業的洗腦系統,毀人不倦而已。
八、其他各國的庚子退款都花在了哪裡
1908年,美國總統羅斯福發布「退款」令,此為第一次退款,本息總計2892.25萬美元,1924年6月,美國再次退款1254.54萬美元,兩次實際退還數為3493萬美元。除了清華大學外,1917年~1921年,美國退款還用於建設北京協和醫院及協和醫學院。燕京大學、山西農學院、山西工學院也是美國庚款退款建立的。
美國的退款在各國引起巨大反響。1926年,經胡適斡旋,中英兩國成立「中英庚款委員會」商討退款事宜。英國退還總額本息合計約為1118萬英鎊,主要用於中英文化活動與交流,以及科技事業發展。英國退款中的50萬兩白銀用於西式學校山西大學堂(山西大學前身)的建設。
南京中央圖書館和中央博物館也是此款支持建立的。抗戰期間,英國退還的庚子賠款還幫助了民國政府將2萬多箱的故宮國寶祕密南遷海運至臺灣。如今兩岸故宮有著這樣的說法,北京故宮有屋無寶,臺北故宮有寶無屋,臺北故宮的「寶」就是依賴於庚子賠款才得以南遷運輸保存下來,否則,五千年的文物即便逃離了戰火,也難逃中共文革紅衛兵的瘋狂打砸搶。
法國庚款退還余額總數為萬余法郎,折合美金為7.55萬余元。1920年,李石曾與蔡元培、吳敬恆用此款在北京創立了中法大學。1925年10月,荷蘭正式響應庚款退款行動,1926年1月1日起,荷蘭政府確認退還,將65%的款項用於中國水利建設,35%用於文化建設。意大利、德國、比利時、瑞典等國紛紛退還庚款項目。只有日本政府沒有退還。
1929年,時任鐵道部長的孫中山之子孫科還以庚子退款作為擔保發行「庚款築路公債」,修建全國約2萬公裡的鐵路。
各國的退款對當時民國政府的文教事業起到重大的促進作用,民國的高等學府,不僅大師輩出,而且培養出了一代代獨立敢言的莘莘學子。中共竊政後對教育系統的鉗制和對思想獨立、學術自由的扼殺,高等學府徒有表面虛名,學術腐敗、官僚習氣、言論禁錮,使得這裡早已不是凈土與聖殿,也毫無學術與科研建樹可言,只是中共把持、利用和嚴陣以待的一塊輿論陣地而已。
九、武漢肺炎,世界追責中共而非中國人民
2020年,同為庚子年,武漢肺炎使各國遭受的生命損失已達50多萬人,但在美國,死亡人數就早已超過越戰。世界就病毒來源與中共掩蓋疫情問題對中共發起問責。全球響應問責的國家多達100多個。中共急忙拋出中共版「庚子賠款」,想制造輿論,在中國人民面前為自己喊冤、洗白、混淆視聽、脫罪。
然而中國人當明白,世界追責的是中共而非中國人民!
註:[1]海關兩,又稱關平銀,關銀,是清朝中後期海關所使用的一種記賬貨幣單位,屬於虛銀兩。清朝時期,中國海關征收進出口稅時無全國統一標準;各地實際流通的金屬銀成色、重量、名稱互不一致,折算困難。為統一標準,遂以對外貿易習慣使用的「司馬平」(又稱「廣平」,一種砝碼),取其一兩作為海關銀的標準單位。海關在征收關稅時,依據當地實際采用的虛銀兩與紋銀的折算標準兌換。但實際計算標準並不統一,兌換率也不一致。例如:同治、光緒、宣統三朝50年間,天津海關征稅,對中國商人以行化銀106兩5分折海關銀100兩的標準,對外國商人通常以行化銀105兩折算海關銀100兩的標準。
[2]庚子賠款的償還來源和數額,是當時清廷海關總稅務司的英人赫德提出的。4.5億相當於當時的3.33億美元,6750萬英鎊,是當時的匯率。當時的美元金本位標準是1美金=1盎司黃金。那時國際貿易結算體系以黃金為擔保,並非以美元為基礎的結算體系,美元成為硬通貨應是二戰以後的事。赫德考慮到清政府的承受能力,提出以水陸口岸的常關稅即衣物、食物、用物、雜貨等進出關的過境稅,和鹽厘做為擔保。後來,赫德提出將海關鹽稅方法推廣到境內水陸通商口岸,作為鹽政收入,並將通商口岸的常關與海關合並。這樣能保證清政府賠款的財源。各國都同意。這樣才牽扯到海關銀這個計算單位。
(轉自史海鉤沉/責任編輯:蕭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