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破產在資金流動的海洋中激增

2020年08月31日時政評論
被誤導的企業關閉摧毀了全球經濟,其影響可能會持續數年。
所謂「保生命還是保經濟」的謬論顯而易見。我們看到,與那些大規模地關閉企業的國家相比,台灣、韓國、奧地利、瑞典和荷蘭既能夠更好地保護商業結構和經濟,同時在控制疫情方面也做得更好。
在這場危機中最令人擔憂的事實之一是破產的速度正在加快。儘管政府注入了11萬億美元的流動和援助資金,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都創下歷史新高,而且主權債券和公司債券的收益率都創下紀錄低位,但是企業正以大蕭條以來最快的速度走向破產。這是為什麼?因為流動資金無法掩蓋償付能力危機。
由於收益率低而估值高,數萬億美元的流動資金給了投資者和政府一種虛假的安全感,但是這只是央行購買債券造成的海市蜃景,它無法掩蓋企業進入長期償債能力問題的速度。這一點很重要,因為破產數量的激增和殭屍企業的增多意味著未來的就業、投資減少和增長放緩。
流動資金只是掩蓋了風險,在成本仍處於高位的情況下,它無法解決現金流崩潰帶來的償付能力問題。
據《金融時報》報道,「美國大型企業的破產申請目前正以創紀錄的速度進行,有望超過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創下的水平。截至8月17日,已有創紀錄的45家資產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申請破產保護。」
在德國,大約55萬家公司面臨著被認為無力償債和被殭屍化的風險,因為一部毫無意義的《破產法》只是延長著技術破產企業的痛苦。在西班牙,西班牙銀行表示,25%的公司由於資不抵債而處於倒閉邊緣。
根據穆迪公司估計,主要經濟體中超過10%的企業面臨嚴重的財務壓力,許多企業處於技術性破產狀態。
怎麼會這樣呢?自2008年危機以來,所有政策制定的目標都是將主權債券收益率保持在低位,並且為膨脹的政府支出和赤字紓困,而大規模流動資金注入則讓大型上市公司受益,這些公司通過回購和廉價債務,利用這些資金保護自己的估值。
然而,廉價資金也引發了投資不當、資本配置不良以及高於正常水平的債務。小企業沒有看到龐大的流動資金和赤字計劃帶來的所謂好處,而大公司對高負債水平、低資本回報率和在增長的經濟中過低的償付能力感到非常舒適。
廉價資金和大規模紓困埋下了償付能力危機的種子,而一些政府關閉整個經濟體的不負責任的決定引發了這場危機。如果你的經濟槓桿率很高,生產率和償付能力較弱,那麼讓經濟停滯兩個月就是棺材上的最後一顆釘子,其影響將持續數年。
拯救殭屍企業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而新增企業關閉則可能是致命的。解決方案是激活再融資、結構調整和提高效率機制的供給側措施,這是任何政府都不願意做的,因為它不會占據頭條新聞,也不會給人留下政客們正在拯救世界的印象。
更多的依賴需求的政策、依靠不惜任何代價隨意建設來推動的毫無意義的刺激計劃、更多的流動資金注入等等只會使事情變得更糟,把經濟推向滯脹危機。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儘管央行採取了大規模行動,但是不良貸款仍在激增,然後破產激增,銀行資產估值下降,最終陷入金融危機。
政府通常傾向於重蹈日本的覆轍:更多的債務、更多的紓困,以及大規模的政府支出。然而,如果歐元區、中國和美國重蹈日本的覆轍,這只會導致經濟停滯和長期的失衡。
除了增加債務、放緩增長和降低實際工資,大規模支出和流動資金泛濫不可能帶來任何結果。 為了解決殭屍企業的問題以及更多紓困帶來的風險,我們需要更開放的市場,更少的繁文縟節,更靈活的重組機制。其它任何做法都只會帶來停滯。
原文Bankruptcies Soar in a Sea of Liquidity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丹尼爾·拉卡勒,博士,對沖基金Tressis首席經濟學家,著有《自由或平等》(Freedom or Equality)、《逃脫央行的陷阱》(Escape from the Central Bank Trap)、《金融市場生活》(Life in the Financial Markets)等著作。
本文所表達的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觀點。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