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民俗緣何來?為何建醮普渡?

2020年09月01日文化漫步
黃曆七月十五日一般稱為中元節或中元,民間也有「七月半」的俗稱。中元節在中華傳統節俗中不能不說是個大日子,有些地方的中元節的節祭還長達一個月,比如以中元節祭聞名的台灣北部的基隆(舊稱鷄籠)就是。說起中元節的起源,真的大有來頭,起源也久遠,它是融合了佛教、道教和民間祭祖的一種信仰表現。
南北朝時《荊楚歲時記》記載七月十五日,僧尼和道都有「營盆供諸仙」的做法。道教稱這一天是中元節,佛教稱盂蘭盆節,在民間則有鬼節的叫法。從南北朝以來,歷代的宗教和民俗中有種種中元節俗的展現。
佛教 盂蘭盆齋供
在佛教中,黃曆七月十五日是盂蘭盆節,簡稱盂蘭節,佛門弟子在這一天設盂蘭盆齋供佛僧。「盂蘭盆」為梵語「UIIambana」 音譯,意思是「救倒懸」之苦;「倒懸」形容人墮入餓鬼道和地獄的痛苦。 這種做法起源於目犍連(Maudgalyayana)救母的故事。
目犍連(在中土多稱目連)是釋迦牟尼門下神通第一的弟子,他雖有強大的神通卻救不了罪業滿身墜入餓鬼道的亡母陰靈,他尋求並遵從釋迦牟尼的教導,以盂蘭盆齋供養十方僧眾,集合僧眾功德,終於救了他的亡母之靈脫離倒懸苦海。之後,在佛教信仰興盛的南北朝引入盂蘭盆齋供的做法。
據南宋《佛祖統紀》記載,中國最早設盂蘭盆齋始於南北朝時代大同四年(公元538年),當時梁武帝在同泰寺(即現在南京雞鳴寺)設盂蘭盆齋供佛僧,其後每年七月十五又普施到其它寺院。民間佛教信徒也在七月十五日舉行盂蘭盆會,以盂蘭盆供奉美味果品用物齋供僧眾,報恩七世父母,並且慈悲施捨。
目犍連救母的精神與中國儒家的「孝道」思想融合,也涵融著善惡有報、因果報應的天理,因而變成中國民俗與佛教合一的節俗。
中元節民俗緣何來?為何建醮普渡?
《佛說盂蘭盆經》講了目連救母的故事。(公有領域)<br/>
中元誕 道教地官赦罪
華人民俗中的「中元」本是道教的稱法,中元——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是道教中地官的誕辰,道教信仰的中元節俗圍繞著地官誕辰而生。道教中玉帝任命天官、地官和水官,又稱「三元大帝」,負責考察眾生善惡,每年向玉帝匯報。明代徐道編撰《歷代神仙通鑑》記載,北魏時開始傳說三官在生日這一天賜給下界好事兒。掌地府的地官在中元這一天慈悲赦罪,民間俗眾就在這一天祈求地官赦免先人罪業,後來遍及對一切孤魂野鬼的普渡,從而成了「中元節」建醮普渡的民俗源起。
中元節民俗緣何來?為何建醮普渡?
台灣中元節祭祀活動之一的搶孤的「淨場」儀式。蘭陽博物館「搶孤特展」演示。(曾漢東/大紀元)<br/>
民俗祭祀祖先
到了宋代,中元節設盆齋供、建醮普渡的節俗更加風行,是一年中的重要行事。七月十五日,道觀舉行中元節,寺院舉行盂蘭盆會,一般人家則祭祀祖先。南宋的都城歲時記《武林舊事》有這樣的記載:
七月十五日,道家謂之「中元節」,各有齋醮等會。僧寺則於此日作盂蘭盆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例用新米、新醬、冥衣、時果、彩緞、面棋。而茹素者幾十八九,屠門為之罷市焉。
南宋末的歲時記《夢梁錄》則還有高門大族在家祭祀超度孤魂的記載:
七月十五日,……其日又值中元地官赦罪之辰,諸宮觀設普渡醮,與士庶祭拔。宗親貴家有力者,於家設醮,飯僧薦悼(*做佛事悼念死者),或拔孤魂(*超渡孤魂)。」
追溯中元節的起源,讓後人看來黃曆七月半的中元節是個慈悲喜捨、感悼報恩之月,充滿慈善悲憫的普渡精神。
參考資料 《荊楚歲時記》 《佛說盂蘭盆經》 《玄應音義》 《佛祖統紀》 《武林舊事》 《夢梁錄》 《歷代神仙通鑑》(《三教同原錄》)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