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輝:川普啟動雷霆之擊 北京憂心之事將至

2020年11月14日時政評論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0年11月14日訊】在美國大選舞弊浮現越來越多的證據,川普(特朗普)選情看好,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對川普選舉前景表示樂觀,並在裡根研究所的演講中再次發出強硬滅共聲音後,美國當地時間11月12日,白宮官網發布了川普總統「關於繼續維持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國家緊急狀態」的聲明以及「致眾議院議長和參議院主席的信」,在筆者看來,這是川普政府啟動針對中共雷霆之擊的重大標誌。
聲明的核心是川普將根據憲法,將12938號行政命令修訂後宣布的國家緊急狀態持續一年。川普隨即又將自己發布的行政令在致眾議院議長和參議院主席的信中給予了通報,並解釋了原因。
那就是該行政令是用以「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共國)對美國資本發展日益增長的威脅,這個威脅使中共的軍事發展和現代化成為可能,還危及美國情報和其它安全機構,並繼續讓中共直接威脅美國本土和海外美軍,包括開發和部署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先進的常規武器,以及針對美國及其人民的惡意網絡行動」。
根據白宮網站,該行政令的全稱是「關於應對中共軍工企業融資的證券投資威脅的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 on Addressing the Threat from Securities Investments that Finance Communist Chinese Military Companies)。
川普在行政令中首先闡述了中共對美國的威脅,然後直指中共的軍民融合戰略,指出中國的民營企業除了直接支持中共的軍事、情報和安全機構,並幫助其發展外,還利用美國投資者為其軍事發展和現代化提供資金。
對此,川普宣布就這一威脅進入國家緊急狀態,並下令禁止下列行為:從2021年1月11日美國東部標準時間上午9時30分開始,禁止任何美國人與任何中共軍事公司的公開交易證券、或任何衍生證券、或旨在提供投資風險的證券進行任何交易。投資者在2021年11月11日晚11:59之前需撤回任何包含這些中國證券在內的投資。這些公司是國防部根據經修訂的第105-261號公法第1237條已經或將要列出的公司,或者是被財政部長用類似的標準確定為中共軍事公司或其子公司。該行政命令還禁止美國人或在美國境內進行任何以逃避為目的、導致違反或企圖違反本命令規定的禁令的交易。
川普並授權財政部部長與國務卿、國防部長、國家情報總監以及其他適當的行政部門和機構負責人共同協商;制裁的實體清單由美國國防部和財政部列出。所有機構應在其權限範圍內採取一切適當措施,以執行本命令的規定。
截至目前,美國國防部已指定中共國防部支持的31家中國公司,包括:中國電信、中國移動、華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中國鐵道建築集團、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熊貓電子集團和海康威視等20家中國頂尖企業,為中共軍方擁有或控制的公司。後續無疑將有更多公司被列入名單。
美國國家緊急狀態通常是指危機之下,政府採取一系列特殊舉措,在全國或地方實行的一種臨時性的嚴重危急狀態。一般是在國防危機、戰爭、緊急疫情等情況時宣布,時間長短不定。總統若想要激活這一權利,只需發布國家緊急狀態的公開聲明即可。
據統計,自《國家緊急狀態法》頒布以來,美國歷屆總統共宣布了61次國家緊急狀態,其中30多個國家緊急狀態還有效。如2001年,在美國遭受「9·11」恐怖襲擊後,小布什總統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並行使了一系列緊急權力,而川普此前已經宣布過五次「國家緊急狀態」,第四次是2019年為了應對中美貿易衝突,第五次是今年為了應對疫情。
一旦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美國總統可擁有至少136項緊急權力,包括沒收財產、調控生產方式、沒收商品、向國外派兵、實施戒嚴令、控制交通通訊、管制私人企業運營等,甚至可以在一定條件下重新使用化學和生物武器等。
川普在此時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和頒布重磅行政令,根本原因就是通過中共散播病毒到全球以及深度操縱美國大選舞弊,看到了中共對美國的強力滲透和對美國、世界的巨大威脅,明白了中共才是造成美國和世界動盪的根源,因此清除中共邪惡政權是時不我待,不一定非得等到第二個任期的開始。
而最新發布的這個行政令的重磅在於其直指中共的經濟和軍事命脈,並且被制裁實體無法通過法律訴訟予以申訴。由於該行政令制裁目標直接指向中共軍方企業、有軍方背景的國營和民營企業以及軍民融合企業,並限制美國人、尤其是華爾街投資這些企業,購買其股票、金融產品等,這將導致一直與華爾街和美國大公司勾兌、在美國圈錢的中共失血,進一步失去推動經濟發展和軍事發展的資金,加之此前美國祭出的高額關稅、呼籲美企撤離中國等舉措,這樣的釜底抽薪、堅決的脫鉤,怎能不讓剛剛發出決不脫鉤信號的北京高層更加憂慮?
只不過他們憂慮下又不願主動解體中共,只能等待著其最憂心的事情,即中共滅亡的到來。而啟動雷霆之擊的川普,將會繼續推出一系列針對中共的行動,包括幫助中國人推翻防火牆,直至目標達成的那一刻。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