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原:習近平談知識產權保護洩露的實情

2021年02月01日時政評論
1月31日,中共黨媒高調預告,《求是》雜志將發表習近平的文章《全面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工作 激發創新活力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這篇文章,實際是習近平在2020年11月30日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的部分講話,當時政治局學習了知識產權保護。
文章提出,「保護知識產權、激發創新活力」,並稱「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知識産權發展之路」。1月25日,習近平在達沃斯論壇向拜登喊話說,「科技成果應該造福全人類,而不應該成為限制、遏制其它國家發展的手段」,「將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這些話直接否定了所謂的「創新」,堂而皇之地要繼續盜竊美國和西方的知識產權,還很理直氣壯。習近平當時還說,不能「動不動就搞脫鉤、斷供、制裁」、「貿易戰、科技戰」。
沒到一個星期,中共高層卻發表知識產權保護的文章,但所謂的「中國特色知識産權發展之路」卻洩漏了實情。
技術剽竊是中國特色?
文章稱,「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知識産權發展之路,知識産權保護工作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尊重和保護知識産權意識明顯提升」。
這句話等於承認,現階段在中國大陸根本沒有做到所謂的知識產權保護,僅稱「保護知識産權意識明顯提升」,卻又稱「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這當然是指無償剽竊了大量西方發達國家的知識產權,被算作了很大成就,而不是指知識產權保護的成就。在美中貿易戰中,中共開始不願意承認大規模盜竊知識產權,但面對川普的高關稅,最後只能被迫承認,並寫在了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承諾保護知識產權,中共簽字畫押後,卻根本沒有執行。
文章還稱,「正在從知識産權引進大國向知識産權創造大國轉變」,要「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
中國成為知識產權大國,無疑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最大願望,但目睹現實,卻又似乎望洋興嘆。新華社的文章,還特意配發了習近平乘坐高鐵的圖片,同樣令人唏噓。
眾所周知,中國原本沒有高鐵技術,連一般鐵路技術都比較落後。20年前,原鐵道部獲得中央政府大量資金後,又大幅壓縮了正常鐵路投資,先後以市場准入為要挾,強迫日本川崎重工、法國阿爾斯通、德國西門子出售高鐵技術,龐巴迪公司根本不在世界高鐵技術競爭之列,鐵道部照樣也買了。之後,鐵道部又引進了制動系統技術等,但仍然無法真正的所謂國產化,比如高鐵車輪,仍然長期依賴國外技術,高鐵芯片就更不必說了。中共大規模建設了世界上最長、最腐敗、最賠錢的高鐵後,自稱高鐵技術超越了其它國家,但目前只能拿到不發達國家的部分訂單,也還要靠超低價擠走競爭者,並需要主動提供信貸。
高鐵的例子,完全破除了中共所謂創新的謊言。文章也說了實話,稱「知識産權保護工作關係國家對外開放大局,只有嚴格保護知識産權,才能優化營商環境、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這表明,中共高層假意釋出保護知識產權的姿態,仍然想繼續欺騙國際社會,企圖繼續無償竊取更多技術。
中共準備故伎重演
文章還洩漏了中共下一步的策略,稱「知識産權是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國際爭端的焦點。我們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決不放棄正當權益……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平衡普惠的原則,深度參與世界知識産權組織框架下的全球知識産權治理……拓展影響知識産權國際輿論的渠道和方式,講好中國知識産權故事……倡導知識共享」。
可見,中共高層的所謂「創新」和保護知識產權完全是一個障眼法,或者是被國際封堵之下的無奈。文章還稱,「構建國家知識産權大數據中心和公共服務平台,及時傳播知識産權信息,讓創新成果更好惠及人民」。
這哪裡是保護知識產權,完全是鼓勵剽竊、抄襲之舉。中共高層名義上稱保護知識產權,實際卻仍然在部署繼續盜竊知識產權的欺騙策略。
中國自主創新路漫漫
習近平在文章中說,「知識産權對外轉讓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要加強事關國家安全的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和保護」。
中共高層要求美國和西方國家共享知識產權,卻要求嚴格守護所謂的自主知識產權,難以知道中共有哪些知識產權需要嚴格保護。華為的5G技術可能自稱自主研發,但華為的5G技術卻誕生在加拿大。
2019年5月7日,華為加拿大總部舉辦媒體展示活動,華為加拿大公司總裁李紅波(Eric Li)頗為自豪地說,加拿大研發團隊2009年便開始5G網絡的研發,華為的5G技術便誕生於加拿大。中共曾長期竊取加拿大科技巨頭北電公司(Nortel)技術,北電公司破產後,其5名頂級5G技術專家全被招攬至加拿大華為公司,華為才稱擁有了5G技術。
習近平在文章中象徵性地說,「要健全知識産權評估體係,改進知識産權歸屬制度,研究制定防止知識産權濫用相關制度」。
只要中共還掌權,這些套話恐怕永遠會說下去,也永遠都在研究當中,中國知識分子渴望的「創新」機制也就永遠是一句空話,知識分子和國外技術一樣,不過是被不斷玩弄和利用的對象。
習近平講話無意中洩露了中共對知識產權實情,西方各國政府和跨國公司還準備與中共政權繼續合作嗎?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