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鑠古今 秦始皇的兩大軍團

2021年02月05日文化漫步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2月05日訊】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再沒有哪一個朝代的先民,似秦朝人那樣勤勉勞碌。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削平六國而登至尊,赫赫大秦走過十五載極盛光陰,它的帝君和子民夙夜匪懈,經營四海,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世界奇觀,驚艷了萬世。
秦始皇,幼年流離,13歲登基,22歲親政,39歲便統一天下。他生於亂世,自言其身眇眇,卻以驚人的速度從一個去國離鄉的質子,成長為古代中國的第一位皇帝。當這位少年天子坐鎮江山,僅用十餘年便令六王咸服其辜,莫敢爭鋒。這樣一個帝王成長之路,本身就是難以複製的傳奇。稱帝後的始皇,更是秉懷氣吞山河的威勢開創了前無古人的王圖鴻業。他治下的子民,也追隨他共同書寫了大秦帝國的神話。
始皇於後世之貢獻,第一件當是統一中國之功。這番功在千秋的豐功偉績,無論怎樣讚譽都不為過。秦始皇的軍事才能與秦人的作戰能力,在當時都是最一流的,故而秦軍一出,氣象頓開,遂令天下振恐,四方賓服。而實際上,秦始皇手中,有兩支舉世無雙的軍團,一支是克定江山、開疆拓土的秦朝諸將士,另一支則是不動不搖、堅守帝陵的兵馬俑。一支在地上叱吒風雲十數載,化作史冊永恆的記憶;一支在地下靜默黃泉兩千年,在今朝將塵封的舊事真實回放,擁有「世界第八大奇觀」的美譽。
秦軍——定格於青史的人間奇蹟
無數追隨秦始皇的征戰天下的秦兵,是歷史神話最直接的書寫者。自始皇十三年,秦將桓齮率兵斬趙軍十萬,秦人便開始了馬不停蹄的征戰事業,在統一六國之前,幾乎每年都有秦兵出征的記載,不是大戰告捷,就是攻城略地,所到之處幾乎摧枯拉朽,席捲天下。
及至始皇二十六年,天下一統,四海歸心。遙想秦之嬴氏先祖,在舜帝治下調馴飛禽走獸,至西周孝王時,更因善於馴馬封地於秦,成為周天子的附庸。秦邑地處西陲,物候惡劣,秦人卻在此世代養馬,為周天子戍守邊疆。平王時,秦襄公以將兵救周與護駕東遷之功,晉封諸侯,獲得岐山以西的封地,秦國始建。秦朝先人的忠義與堅守賦予後代驍勇善戰、堅毅果敢的品德,當千古一帝秦始皇長策一振,揮向世界的東方,秦國子民潛藏於體內的戰鬥力瞬間激發,組成一支天下無敵的軍隊,將祖先辛苦守護的尺寸之地,擴建成一座舉世矚目的大秦帝國。
秦邑,秦國,秦王朝,秦人的領土前所未有的廣袤,秦人的眼界和胸懷更是天高地迥的開闊。秦始皇是個勤政的皇帝,統一天下的道路上,他走得更遠,他的志向不僅僅是稱雄於七國,更要將世界納入他的鴻圖之中。
始皇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219年,秦將屠睢和趙佗,領兵五十萬,踏上南平百越的征途。由於百越地處南國濕熱之地,秦軍來自北方,不服水土,多染疫病,戰事以失敗告終。但秦人不因此而氣餒,總結戰敗教訓,用了五年時間開鑿一條靈渠,溝通湘江、漓江水系,保障軍需補給。當三十萬秦軍捲土重來時,百越人不得不臣服於秦人的智慧和鬥志,嶺南一帶從此以始皇為尊。又過了四年,秦始皇第三次發兵百越,平定甌駱國,更將大秦的版圖延伸至當今的越南。三征南越,歷時十載,那瘴霧重重、雨林深深的南嶺祕境,永遠迴盪著秦軍激揚蹈厲的金鐵之鳴。
公元前215年,咸陽城裡又一支軍隊浩浩蕩蕩疾行著,猶如一支利箭射向秦朝的北面,即將給予匈奴人決勝的一擊。在秦人南征的同時,秦朝大將蒙恬領三十萬兵開拓新的戰場。在北方作戰或許更符合秦軍雄渾開拓的氣概,蒙恬大軍討伐匈奴,遠比征百越順利得多。儘管匈奴久處北蠻之地,逐水草而居,善騎射而民風彪悍,但他們遭遇武力與心性都更勝一籌的秦軍,便如遇到天敵一般四散潰退。《史記》連用幾個「逐」字,描述秦與匈奴的戰事,那一幕幕戰火與狼煙,就這樣雲淡風輕消散而逝。之後,蒙恬大將軍駐守邊塞十餘年,大秦軍威遠播邊庭。
《呂氏春秋》有言:「古聖王有義兵而無有偃兵。」戰爭無法避免流血與傷亡,但若以正義的軍隊進行正義的武力攻伐,他們就是醫天下弊病的良藥、替天行道的「義兵」。孟子認為的「春秋無義戰」,正是因為周天子式微,各路諸侯相繼爭霸,頻頻挑起戰爭,天下始終處於支離破碎的動盪局面。而秦始皇發動的大小戰事,為的是一個神聖的使命,那就是實現「大一統」的社會理想。
自兵加六國,再到收降蠻夷,秦始皇都懷著開萬世太平的宏願,解民倒懸,最終實現王者治國的人間之道。他指揮若定,帶領著秦兵順應天命,在亂世中開疆拓土,開創全新的帝國時代。在他巡行期間篆刻的碑文中,「義」字是他彰顯的主題之一,「大義休明、聖智仁義、作立大義」正是他為君為帝的法則。他留下了「義」的治國傳統,後世之大一統王朝的開國之君,無一不是亂世興義兵,將分裂的國土重新聚合,繼而在歷史上留下了先進璀璨的中華文化。明君賢主代有人出,但「始皇帝」唯秦皇一人而已。
秦俑——浮沉於地宮的神來之筆
逝者如斯,秦軍的功業和威名,似乎已隨黃沙白骨永遠地被記憶塵封,後人只能從前代的書頁中尋找隻言片語的描述。秦人是何模樣?秦國的兵器裝備如何精良?秦始皇的軍事實力究竟有多大?未親身經歷那鐵與血的時代,無論何種推斷都如隔岸觀火,不足以教人信服。
那勵精圖治的秦始皇,是否早有此洞見,用他超凡的智慧,為後人留下一條與秦人對話的捷徑?他從即位那天起,便為身後事謀劃,在驪山上修築帝陵。這項堪比南征北戰的浩大工程,經幾十萬秦人勞作不休,直至始皇去世,都未完成。《史記》說這座帝陵,外穿驪山,內鑿三泉,地宮內部是一番難以想像的綺麗幻境。秦始皇陵作為秦朝的一大謎團永遠吸引著後來者去探求。而在兩千年後,一個偶然的機遇讓人們得以一窺帝陵的一隅,秦始皇的另一支強大的軍團終於浮出地面。這震驚人世的發現,亦是天意使然。 公元1974年,幾個年輕的農民在秦朝故土——陝西臨潼掘井尋找水源,一聲聲鐵鍬的叩響,開啟了另一個時空的大門。他們沒有找到新的水源,卻發現了一塊塊陶製的斷臂殘肢,依稀是古代武士的裝扮。從這一天起,掩埋千年的秦人漸漸甦醒,剝離附著的泥土,拼成完整的身形,他們重新排成齊整肅穆的軍陣,在當今世人面前,重建失落的古文明!
這就是在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的秦代兵馬俑,當前世人所見的三座陪葬坑,成「品」字排列,佔地兩萬多平方米,每座坑內都陳列著不同的軍陣,步兵、騎兵、弩兵各司其職,組成陣容嚴整強大的軍陣。無論從年歲、形態、技藝和文化內蘊諸方面,都帶給人們驚羨萬分的震撼,成為舉世公認的世界奇觀。
這八千多件來自秦代的兵馬俑,正是修築帝陵時,由秦人一件件手工製成。他們正是秦始皇手下另一支身份神祕的強大軍團。古人信仰靈魂不滅,即使離開肉身仍會繼續存活,這也是人們重視喪葬的由來。秦始皇作為一代帝君,他的身後事更是重中之重。統一天下、武功蓋世的秦始皇,一手打造了當時最強大的軍隊,即使在黃泉深處,他依舊是無人敢犯的君主。這陶製的秦俑秦馬,歷經泥與火的洗禮,化成真人真馬大小的塑像,永遠屹立在地宮外圍,為秦始皇守護這大好河山。
秦始皇陵至今是世人心中永遠的謎,重見天日的秦俑,從側面烘托出帝陵的壯麗。細看那秦俑,千人千面,各具英姿。將帥步卒,身材魁偉,眉目傳神,或金甲凜凜,或戰袍颯颯。人像的刻畫極度寫實,從而形具神生,流露古樸寧靜而又剛毅不屈的武人氣質。再看那陶馬,昂首豎耳,前腿似柱,後腿如弓,四蹄穩立,將秦代名駒的風采一一重現。試想秦朝十五年間,歷經開邊、修馳道、築宮室,再加上這件件精彫細琢的秦俑,秦時那區區兩三千萬的人口,是如何完成這傳世傑作的?
秦俑的神奇之處遠不止於此。當時工匠在作俑時,曾在兵馬俑周身進行彩繪,最大限度保留秦兵秦馬本身的模樣。這些彩繪在地下兩千年無損,卻在出土後不久,才斑駁脫落。更讓人叫絕的是,這些秦俑還手持兵器,那些金鉤、銅戈,非但沒有鏽蝕,更有一柄青銅劍,長期被壓在一堆倒伏的秦俑之下,劍身早已壓彎。在人們發掘時,將倒下的秦俑挪開,那劍居然瞬間回彈,平直如初,這等神兵利器,豈是人間凡物!
就這樣,這群兵馬俑,同時有了靈魂和生命。他們靜默、內斂,卻又嚴陣以待,蓄勢待發,似乎稍有異動,便化身真正的戰士,捍衛秦朝的威嚴。他們是昔日秦軍的倒影,秦朝遠去千載之久,但秦人永遠是剛健威猛的模樣,永遠高揚著始皇之武功。當一個個朝代次第興起,當秦朝的煌煌功業成為後人的懷古幽思,秦俑們卻戰勝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超越生與死的大限,也擁有了萬世不易的名號,秦始皇的地下軍團——秦兵馬俑。
再沒有一座帝陵,如秦始皇陵那般殊勝恢弘,也再沒有哪個國度的陶塑,如秦兵馬俑這樣偉岸英武。這是專屬於秦朝的大哉氣象,讓人不由自主地追想那個時代的主,是神。
(轉自看中國/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