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工業「缺芯」 黨媒稱中國種子也被「卡脖子」

2021年03月09日時政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3月10日訊】中共黨媒近日發文,指中國種業過度依賴「洋種子」,這導致不但中國的進口受制於人,更隱藏著「斷種」風險。此前不久,北京當局發布的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單獨提出了種業發展問題,要求開展針對種源「卡脖子」的技術攻關。
新華社旗下刊物《半月談》最新一期發文,大談中國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弱,一些品種、領域和環節過度依賴「洋種子」,存在很大潛在風險。
文章稱,中國種業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項」,其中一個重要的「短板」是:一些地區、一些品種的「洋種子」占比超過80%,甚至幾乎完全依靠進口。洋種子不僅市場份額高,價格也遠高於國內種子。
文中提到,號稱「中國馬鈴薯種薯之鄉」的黑龍江省克山縣,其馬鈴薯種子就多來自海外。去年該縣共種植馬鈴薯6萬畝,其中大約一半是大西洋品種。又如最近十幾年來,東北、華北玉米產區所種植的主要玉米品種,一直是美國先鋒公司選育的雜交玉米種子「先玉335」。此外,辣椒、洋蔥、胡蘿蔔、番茄、西蘭花等蔬菜,也主要是依靠洋種育成的。
中國種子貿易協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的蔬菜種子進口額高達2.24億美元,占農作物種子總進口額(4.35億美元)的一半以上。西蘭花種子超過80%依靠進口,甜菜和黑麥草種子甚至95%以上依靠進口。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種子的自主發展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籌碼,因此種子也素有農業「芯片」之稱。
據公開資訊,在2020年12月中共當局舉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時,習近平曾在講話中強調,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今年2月21日,中共當局發布了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單獨提出了種業的發展問題,且史無前例的將中國過份依賴「洋種子」的風險形容為「卡脖子」,同時明文強調要「打好種業翻身仗」。
據陳思敏撰寫的《中國種業危機 習近平也不敢輕忽》一文介紹,中國種子貿易協會(CNSTA)發布的《2019年中國農作物種子進出口貿易資料分析》顯示,從2014年至2019年,中國種子的進口都大於出口,常年為種子淨進口國。2019年,中國的種子進口量高達6.60萬噸,出口量則僅為2.51萬噸,中國對於「洋種子」的依賴度達72%。
文章指出,中國不僅糧食種子嚴重依賴「洋種子」,相比而言,蔬菜種子對國外的依賴其實更顯嚴重。官方有關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洋種子」基本上涵蓋了中國農作物的全部品種,而中國本土前10強種業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只有15%。
該文介紹,在「中國蔬菜之鄉」山東壽光,洋種子所占的份額一度高達八成,目前也仍有三成之多;中國人常吃的白蘿蔔的種子,大多也是從韓國進口的;必不可少的辣椒則主要來自以色列;中國市場上的葵花籽、油菜籽則有50%來自俄羅斯;西蘭花的種子更是95%都靠進口。
為什麼中國農民都選洋種子?文章稱,答案是:洋種子是一分錢三分貨,甚至五分以上的貨。
台灣中央社的相關報導則直言,種業的競爭關係到國家、農業產業的競爭能力,是「一場沒有硝煙的高科技戰爭」。
(記者竺穎綜合報導/責任編輯: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