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斌:又到六四 網民翻牆到海外網絡表達哀思

2021年06月05日時政評論
32年前的今天,大陸爆發了六四慘案,號稱人民子弟兵的中共軍隊,公然在首都北京,在光天化日之下,用開花子彈和坦克血腥屠殺愛國學生和民眾。
從那天起到現在,每年的今天,都會有許多有正義感的人祭奠這個日子,追悼那些慘死的亡魂,向六四勇士致敬。
雖然在今天的大陸和香港,中共嚴禁人們公開紀念六四,但人們仍然用各種辦法,特別是翻牆到海外網絡上去表達自己的哀思和情感。
網友牧人在萬維網發表的博客裡寫道:
「三十二年前的今晚,很多無辜的生命消失了。今晚,請點上一支蠟燭哀悼亡靈。
這些生命的消失不是因為重病、不是因為天災、不是因為意外事故。這些生命的消失僅僅因為他們深愛那片養育他們的土地、因為他們希望生活在那片土地的人們有更好的生活。
今晚,請點上一支蠟燭懷念他們。」
更多的網友說:
「32年前的勇士們,我沒有忘記
他們更是沒有
32年了,他們還是那麼害怕
8964這四個數字,將永遠雕刻在他們心裡
直到匪共倒台,直到他們死去
致敬。」
「沒有忘記,不敢忘記,每年都一樣在家點上蠟燭,黑衣黑褲出門。對不起我沒有勇氣為你們吶喊,我只能對著我兒子說32年前有一幫哥哥姐姐為了自由,民主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別人不說我也必須告訴你,因為這是我責任」
「沒有忘記,不敢忘記。
本人每年這一天一定會素食一天,以示紀念。」
「共匪恨不得從日曆抹掉今天,不再有6月4號。民主歌聲獻中華,一首自由花獻給六四死難者。」
「每年祭奠。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這個國家有勇氣公開祭奠這些勇士並且承認當年自己的錯誤,也算活下去的動力之一吧。我也算親歷者之一,沒有後人,所以把我的經歷寫在這兒吧。記憶也比較模糊,因為年紀尚小,印象中北京市民是很勇敢的,老爸跟著幾個熱心鄰居騎著自行車去救人,在家天天試著收聽美國之音。有看熱鬧被流彈擊中的,後來因此事落下病並且工作也受到嚴重影響。家裡親戚大學生跑到我家避難,嚇到驚慌失措。父母朋友是記者,親臨現場,看到前面的人倒下死了,跑到廁所狂吐不已,後來移民。我腦海裡那時候的北京就像戰爭電影裡一樣,荒涼又熱鬧,街上有演講的人,周圍圍著一大圈人,到處紙片飛揚。」
「致敬,偉大的勇者們,勿忘自由的重要。」
「這幾年覺醒後了解真相,沒有一天敢忘記,毋忘,致敬。」
「昔有孔子著春秋,亂臣賊子懼。
如今有人憶六四,誤國改史者懼。」
「烈士血,不白流!
致敬英雄,
我的覺醒就是從了解64開始」
「很多人對六四乃至反送中的失敗捶胸頓足,大呼可惜。其實我們不光要看到失敗的暗淡,也要看到其中的價值。六四雖然以失敗告終,但間接觸發了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共產體系崩塌。反送中以香港徹底死亡為代價,扭轉了部分西方的綏靖思想(雖然不是全部),促成了共在台灣滲透的全面失敗和韜光養晦的崩潰,為了維持政權,只能不斷戰狼向西方挑戰,最終只能是完全消除西方的綏靖。
就像蘇聯解體前沒有人能預料到一樣,也許那一日會到來。總有那麼一天。」
「今天第一次看了本六四的電子書,腦漿,坦克壓的肉餅,醫院的屍體,心慟。
而且也是第一次發現,軍隊下的去手是因為他們不能和外界交流,中南海騙他們說這是暴動,還給娃娃兵吃興奮劑。
他們沒錯,當年的民意調查抽取的500人裡,只有7個人認為中共會鎮壓,280個人認為中共會和學生誠懇對話。
殺千刀的中共,為了製造鎮壓的藉口,在學生裡混入便衣擴大事端啊。我第一次知道64裡還用了這一出,淚目。
殺了一萬幾千人啊,一萬幾千人啊,民主的幼苗生生給掐死。」
「今年的雨水比往年好像多了些,64今天小雨都在哩哩啦啦的,也不大,也不停,香港不能記念,大陸不能記念,就當成是老天在哭泣吧」
「六四屠城的惡果已經像癌症一樣開始發作。看透了有些人的冷漠才能知曉當年熱血之珍貴。遙想起當年的大學生,滿腔熱血鐵骨錚錚,不禁淚流不止。」
「8964這一天我心情是沉重的,絲毫不想說話,沒想到還有少許香港人堅持,還是靜靜圍觀中共如何表演吧,不是不報,早晚跟中共算清這筆血債。」
「我今天在家裡點了一天蠟燭,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樣」
自去年開始,香港當局以防疫為藉口禁止了延續了30年的維園六四燭光悼念晚會。今年香港當局為了禁止香港民眾紀念六四,在多個地區部署了共7000名警察,其中有3000名就部署在維園一帶。得知這一消息,香港著名詞作家林夕先生在今天的《蘋果日報》上發表了「假如今夜維園空無一人」一文。文中寫道:
「忽然萌生奇想,既然當局比悼念者更膽怯,據聞派出三千警力「准封城」,那麼,廣場也好,維園也好,西環中聯辦也好,不如隨他們去吧。「如燭光都有罪,將暗黑多幾十年」,就讓維園一片烏黑,把燭光滿維園讓世界知道香港人勿忘往事,反過來讓黑暗證明香港現況如何暗黑,畫面也不一樣地震撼。
悼念敏感地帶,由萬人空巷變空城,讓三千警察白走一趟,像傻瓜呆立原地,等候抓人到半夜,手拿一迭告票與警告牌而無所用,不亦壯觀乎?」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作者提供/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