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疫苗不想出現嚴重副作用?施打後注意四件事

2021年06月28日健康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6月28日訊】疫苗副作用有輕、重之分,如何預防、提早發現施打疫苗後的嚴重副作用呢?身體四個生理數值會告訴你。
施打疫苗前多評估 觀察、檢測身體有無異常
在疫苗啟動身體免疫系統、激發抗體時,容易引起發燒、肌肉痠痛、頭痛、腹瀉、疲勞等副作用。對於一些年長者、三高族群及慢性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來說,疫苗誘發免疫反應的過程,容易使原本的病情稍微加重,對於平時病情控制不佳的人,就更危險。
台灣急救加護醫學會執行長、秀傳紀念醫院急診部主任黃炳文指出,施打疫苗前後都要測量血壓、血糖等生理數值,以掌握身體狀況。在疫苗施打之前,這些數值若異於平時基礎值,應先治療好,再接種。(推薦閱讀:打疫苗後現死亡案例?醫師:2種情況暫緩施打)
疫苗施打前,三方法掌握身體狀況:
正常回診、就醫:別因害怕染疫,而不敢到醫院,造成健康惡化。
家屬觀察是否有異常:施打疫苗前,家屬可以觀察家中的年長者、慢性病患者,是否比平常更喘、無力、疲倦、虛弱,如果有,可以考慮暫緩施打。
測量血壓、心跳等數字:打疫苗前,建議在家或到診所用儀器測量血壓、脈搏、血糖等生理數值。現在三高年輕化,不僅年長者,中壯年在施打疫苗前也建議先測量這些生理數值。
除了西醫診所,黃炳文表示,民眾也可以請中醫師把脈,從脈象評估自己的健康狀況是否適合施打疫苗。
打疫苗不想出現嚴重副作用?施打後注意四件事
民眾打疫苗前,建議在家或到診所用儀器測量血壓、脈搏、血糖等生理數值。(Shutterstock)
施打疫苗後 密切監測四項生理數值
施打疫苗後,若出現胸悶、頭痛、瘀青、喘等症狀,要趕快就醫。黃炳文指出,年長者、三高族群及慢性病患者在接種的三天至兩星期內,最好早晚都測量體溫、脈搏、血壓、呼吸頻率等生理數值。
1. 量體溫:如果打完疫苗後很不舒服,可以適量使用止痛藥或退燒藥。放任高燒不退、勉強撐著,會讓自己處在高風險中。
2. 量血壓:血壓超過130以上,應到醫院並適當用藥治療。
3. 量脈搏:年長者也許沒發燒,但脈搏、血壓或呼吸速率已在改變。正常脈搏一分鐘介於50至100之間都在可接受範圍內,當脈搏次數超過100至120,應就近到診所治療,若超過120則要叫救護車。
如果家中沒測脈搏的儀器,可自行用手指測。方法是將食指、中指、無名指併攏,放在大拇指側的手腕上,可感覺到有脈搏在搏動。
打疫苗不想出現嚴重副作用?施打後注意四件事
可隨時用手指測脈搏,一分鐘介於50至100之下都在可接受範圍內。(Shutterstock)
4. 測呼吸頻率:觀察一分鐘呼吸次數。正常人呼吸一分鐘16次左右,高於20次會喘,超過30次會喘不過氣。臨床上曾有患者覺得自己不喘,結果一測呼吸頻率已超過20。
打疫苗後,普遍建議多喝水,但洗腎病人、心臟病患者喝太多水會無法排出。洗腎患者體內積太多水會喘起來,要留意呼吸頻率。
現代的醫療器材功能多,可同時量血壓、脈搏或血氧等,有些甚至可看心電圖。這些儀器價格高低皆有,若經濟允許,疫情期間可以購買在家中使用,以便密切監測,有助掌握身體狀況,提早發現異常而就醫治療。
一般民眾可以到基層診所施打疫苗,因基層診所的醫師對當地民眾的病況較清楚,人們跟較熟悉的診所醫生溝通比較容易。健康狀況較多的人則建議到大醫院去施打,若發現身體情況較嚴重,可直接轉到急診。這些都有助接種者的健康狀況能被更充分的評估,醫護與民眾也有更多時間去溝通、衛教,對減少嚴重副作用、猝死案例都有幫助。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