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士傳說二千七百年 渭陽之情到底指什麼呢?

2021年07月14日文化漫步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7月14日訊】「渭陽之情」緣於一段歷史,一段短暫的會聚,歷史長河中不到一天的短暫光景,雋在後代的記憶中又長又久,一種感動,非關男女,慰貼動人。
《渭陽》之情 
《渭陽》一詩收於《詩經.秦風》之中:
我送舅氏,曰至渭陽。何以贈之?路車乘黃。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贈之?瓊瑰玉佩。
短短二章八句,這是「渭陽之情」歷史場景的紀錄。從詩中很清楚看到人物角色,是外甥送舅父歸去的情景,詩中的人物是春秋時人。渭水悠悠流淌的歲月中,感受了「渭陽之別」的溫暖情意。
秦風民歌詠秦國的事。詩中「路車」是國君的車馬,「乘黃」是神獸、良馬。顯然詩的作者、送舅父歸國的人是秦國的一位公子,舅父的家鄉不在秦境,表示公子的母親是異國聯婚嫁入的,這在春秋戰國時代是很常見的。那麼到底詩中的主角和舅父是誰呢?
送別 念母
周襄王十六(秦穆公二四年,西元前636年),春寒料峭二月天,秦國太子罃(*音同英)奉父王秦穆公之命,送舅父重耳歸國。
太子罃的母親是重耳異母姊,當時已經不在人世,她在世時未能見到宿願實現,那就是讓弟弟重耳歸國繼承王位。太子罃走在咸陽道上思緒翻飛,可喜的是,舅父這一歸去後就要登上晉國的大位。
太子罃以《渭陽》一詩,記錄了此時此境的心情:
我送舅父歸國,我的誠意托給了最好的良馬和最貴的馬車,護送舅父平安歸國。我們從秦國雍都出發,一路經過秦國大川渭水流經的咸陽之地(關中平原),直到越過渭水到了北岸──渭陽。渭水入了黃河,在大河的另一方就是舅父的國家──晉國了。
我送舅父歸國,紛飛的思緒一路上伴我行,憶起我母親的宿願。母親一直希望弟弟重耳能夠歸國繼位。舅父十九年來在外漂泊,流亡八國,今天,終於得返,遺憾的是我母親不在世了。如今看到舅父就要歸國繼承王位,宛然看到母親往日的音容,看到她的宿願。我把最適合舅父的美玉美石和玉佩送給他留念,母親有知應當也會這樣做的!
歷史時空
晉獻公和秦穆公在位時,兩國關係十分密切,不但訂立盟約,還結為姻親。晉獻公之子重耳因為驪姬之亂國流亡國外十九年,在秦穆公二四年(西元前636年)他來到秦國。秦穆公夫人就是重耳的異母姊(重耳兄申生的同母姐)。秦穆公熱烈地接待了重耳,又將親生女兒懷嬴和其他四個宗室女子許配給他,且幫助他返國當上國君。他派太子罃護送舅父重耳歸國。太子罃記錄了當時的情景、心境,寫成《渭陽》一詩,展現了外甥對舅父之情誼,蘊藏了念母之情。《毛詩注疏》說此詩「康公時為大子,贈送文公於渭之陽,念母之不見也。」太子罃在秦穆公之後繼位為秦康公,重耳歸國登位為晉文公。
「渭陽」和「渭陽之情」成中華典故
渭陽是指渭水之北岸,後代以「渭陽之情」指舅父與外甥的情誼,「渭陽」成了舅父的代稱,這個充滿溫情的歷史典故名詞常常出現在文學詩作中,歷史名人也常用。例如,東漢章帝對明德皇太後有深厚的感情,皇太後逝世後,他對母親的拳拳之情在舅父身上能得到一點寬慰,他對大臣們說過要讓舅父留之於京「慰朕渭陽之情」。詩人杜甫有詩句「寒空巫峽曙,落日渭陽情」(《奉送卿二翁統節度鎮軍還江陵》)。清朝文學家沈復《浮生六記·坎坷記愁》也借用了這個典故,說:「吾父與君有渭陽之誼」。宋代孫光憲《北夢瑣言》以「渭陽」代稱舅父:「唐畢相諴,家本寒微,其渭陽為太湖縣伍伯。」
「渭陽之情」在後代的記憶中發酵,曾經慰貼了多少人心,使它成了一個流行於文人間,且持續溫暖人間的典故。
參考資料: 《詩經序》 《朱熹集傳》 《毛詩注疏》 《後漢書.馬援傳》@*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