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群:中共「戰狼」促美印關係不斷升溫

2021年07月30日時政評論
就在中共戰狼外交官——中共副外長謝鋒、外長王毅,在天津痛批美國之際,7月26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啟程,出訪中國西部鄰國——印度。
布林肯與印度總理莫迪、外長蘇傑生、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等,就促進美印合作、對抗區域挑戰,進行了廣泛討論,承諾為印度疫苗接種提供2500萬美元資助,並為今秋在華盛頓召開的美印日澳首腦峰會作準備。
7月28日,布林肯還會見了西藏流亡精神領袖達賴喇嘛的代表忠群歐珠。這無疑是直接衝著中共去的。中共一直反對外國政要會見達賴喇嘛及其代表。達賴喇嘛被中共視為「分裂分子」。
這是布林肯就任國務卿以來首次出訪印度。此訪是美印共同應對中共挑戰、美印關係不斷升溫的最新進展。
拜登高度重視美印關係
拜登就職不久,2月8日,與印度總理莫迪通電話。雙方同意繼續密切合作,促進印太地區的自由與開放,包括支持航行自由、領土完整和通過「四方安全對話」機制,建立一個更強大的地區架構。
「四方安全對話」機制,最早由美日澳印四國於2007年啟動,後經歷了10年沉寂。到2017年川普政府提出「印太戰略」後,重新啟動。2019年,在徵得印度同意後,這一對話機制提升至部長級別。2021年,則進一步提升至首腦級別。
3月12日,美國總統拜登、印度總理莫迪、澳洲總理莫裡森、日本首腦菅義偉,以視頻方式,舉行了首次「四方安全對話」首腦會議。這是拜登上任後首次參加並主持的多邊高峰會談,足見拜登把強化環繞「中共國」的四大盟國的關係,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會後發表的聯合聲明中,四位首腦承諾「共同促進以國際法為基礎的自由、開放、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促進安全和繁榮,應對印太地區及其他地區的威脅」;「支持法治、航行和飛越自由、和平解決爭端、民主價值觀和領土完整」,使印太成為「不受脅迫壓制的地區」。雖然四位首腦都沒有提及中共,但是,這些話中的許多關鍵詞,都是針對中共的。
比如,「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中的「規則」,是中共反對的;「航行自由」,無疑包括在南海的航行自由;「和平解決爭端」,針對中共在台海等地耀武揚威;「不受脅迫壓制」,針對中共威脅澳大利亞等。會議的一項重大成果是,由四國協作,在2022年底前,向亞洲地區發送10億劑疫苗。這是針對中共「疫苗外交」的。
4月26日,在印度疫情惡化之際,拜登再次與印度總理莫迪通話,承諾美國將「堅定支持」深受疫情影響的印度人民。
美國國防部長首訪印度
3月18日,中共首席戰狼外交、中共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楊潔楊潔篪,在阿拉斯加與拜登政府的國務卿布林肯舉行首次會談時,對美國一頓痛罵,震驚世界。這次中美會談未取得任何積極成果。
正是在這個時候,3月19日,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抵達印度,開始對印度進行為期三天的訪問。奧斯汀分別會見了印度國防部長辛格、外長蘇傑生、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總理莫迪。外界解讀,奧斯汀此訪針對中共的意圖明顯。
奧斯汀是拜登政府訪印的第一位內閣部長。他說,印度是美國印太戰略的中流砥柱,提升美印防衛夥伴關係,是拜登政府的「首要任務」。雙方就軍事合作、情報共享、後勤支持等舉行了「全面而富有成果的討論」。雙方同意繼續加強印度軍方與美軍印太司令部、中央司令部和非洲司令部之間的合作,加快落實美印已經簽署的一系列防務協議。
奧斯汀還特別提到,美國加強與志同道合的國家合作,是「制止侵略」的唯一途徑。
去年簽署美印《基礎交換與合作協議》,授權印度可以部分使用美國的衛星系統,獲取敏感的地理空間和航空數據。該協議對幫助印度在中印邊境監控中共軍隊動向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時也將提升印度導彈和無人機打擊相關目標的精準程度。
美國積極支持印度應對疫情
今年4-5月間,印度疫情出現爆炸性增長,感染和死亡人數急劇上升。美國從政府到民間都及時表達了同情與支持。
4月26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美國商會、美國-印度商務委員會等工商界人士舉行視頻會議,探討如何利用美國私營機構,為印度提供緊急抗疫援助。同日,美國國防部發言人柯比表示,五角大樓正與美國其它機構密切合作,快速向印度提供氧氣設備、個人防護裝備、快速檢測包和其它重要物資。
幾週之內,美國聯邦和州政府、美國公司以及美國各地的公民個人,為印度人民提供了超過5億美元的疫情救濟物資。
印度總理、外長等及各界人士,對此表示衷心感謝。
美國高規格接待印度外長
5月24日至28日,印度外長蘇傑生對美國進行為期4天的訪問。這是印度對拜登政府的首次內閣級訪問。
蘇傑生在華盛頓分別會見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國防部長奧斯汀、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貿易代表戴琪、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麥克馬斯特等,就共同抗擊疫情、通過「四方安全對話」加強印太合作,進行了廣泛、深入、富有成效的會談。
據印度駐美國大使桑德胡介紹,蘇傑生在印度大使館會見了包括來自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國務院、財政部、能源部、國際開發署、國土安全部、貿易部、駐聯合國代表團、國家科學基金會和國防部的高級官員。蘇傑生表示,印美關係「取得了很大進展,印美兩國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關係之一」。
5月4日,印度外長蘇傑生受邀到倫敦,參加了七國集團外長會議,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舉行過會談。
美印軍事合作依次展開
中印邊界衝突,成為將美印在軍事上緊密聯繫起來的重要紐帶。
至2020年,印度向美國採購武器躍升至34億美元。今年3月9日,彭博社報導稱,印度計劃花30億美元,購買30架美國的MQ-9B型無人機(MQ-9「死神」無人機的改進型),以加強其在海上和陸上防禦能力。
2月8日至21日,美印在印度與巴基斯坦邊境的「沙場」,舉行了代號為「準備戰爭」的聯合軍事演習。這是拜登上台以來的首次美印軍事演習。
3月28日、29日,美國與印度海軍在印度洋東部,展開了名為PASSEX的聯合軍演。印度空軍的戰鬥機首次參加這一演習。
4月5日至4月7日,美、日、印、澳、法五國聯手,在孟加拉灣舉海上軍演,開啟了「四方安全對話」聯盟,參加由法國主導的軍演的先例。演習內容包括水面戰、防空戰和防空演習、武器射擊演習、跨甲板飛行作業、戰術演習和海上補給等航海演習。
6月23日至24日,在美國「裡根」號航母打擊群穿越印度洋海域期間,印度海軍派出海軍艦艇和航空兵與美軍進行演習,演練防空作戰、不同軍艦間艦載直升機作業和反潛作戰。
美印關係不斷升溫的五個原因
第一,與美國戰略調整有關。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對美國國際戰略方向進行了調整,將中共認定為美國最大的對手,著手實施印太戰略,即聯合印太地區與美國理念相近的國家,如日本、澳大利亞、印度等,從印度洋到太平洋,全方位應對中共的挑戰。拜登上台後,基本沿襲了川普政府的印太戰略。
第二,與中美關係不斷惡化有關。
2018年中美爆發貿易戰以來,中美關係呈不斷惡化的趨勢。
尤其是2020年,中共聽任「中共病毒」從武漢蔓延全世界給全人類造成巨大災難之後,不僅不思己過,反而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以及中國內陸,舉行幾十場海、陸、空軍事演習;甚至派軍艦到美軍軍事基地中途島附近,展開與中共空軍、火箭軍及戰略支援部隊的多軍種深度聯合演習,劍指中途島和夏威夷;把靠近越南、菲律賓的海域,改造成其戰略核潛艇發射洲際導彈打擊美國的「堡壘海區」;宣布對美太空戰部署完成;派戰狼外交官四面出擊等。所有這些舉措,導致中美關係的惡化不可逆轉。
第三,與中印關係不斷惡化有關。
近兩年來,中印邊界衝突不斷。特別是去年6月15日,在中印邊境的加勒萬河谷,發生了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結束58年來最嚴重的流血衝突,造成20名印度軍人死亡。中印關係嚴重惡化。
去年從武漢傳出的大瘟疫,到今年4-5月間,以變種病毒的形式,在印度大流行。至今印度已有3157萬人感染,42萬人死亡。這也成為中印關係嚴重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與中共跟澳、日等國關係惡化有關。
去年4月,因為澳大利亞提出對「中共病毒」源頭進行獨立調查,踩到中共的痛處。中共對澳發起一輪又一輪報復行動,使中澳關係嚴重惡化。中共在台海不斷升級軍事行動等因素,促使日本對中共極為反感。日中關係出現重大逆轉。
今年3月「四方安全對話」首腦會議後,有評論認為,四年前,甚至無法想像這些國家會坐在一起舉行部長級會議,因為他們都不想觸及中共的敏感神經。但是,四年後的今天,中共咄咄逼人的脅迫行為,最終促使四國走到了這一步;如果中共進一步激化與四國的矛盾,只會讓四國更緊密團結起來,共同對付中共。
第五,與拜登的經歷和印裔美國人推動有關。
拜登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任職期間,曾推動美國取消對印度的單方面制裁;擔任委員會主席期間,遊說國會通過《美印民用核協議》,批准向印度提供民用核能技術和核燃料;擔任副總統期間,支持印度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2016年,支持授予印度「主要防務夥伴」地位。
在如今的拜登政府中,至少50多位印度裔美國人擔任要職。美國副總統哈裡斯的母親,來自印度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這些印裔美國人是促進美印關係升溫的有力推手。
結語
美印關係不斷升溫,最重要的外部推動力量,則是中共。
在鄧小平時代,對外奉行「韜光養晦」政策。鄧小平曾反覆告誡當時的中共領導人,不隨便批評別人,指責別人,過頭的話不要講,過頭的事不要做。在外交活動中,要趨利避害,不為自己樹立對立面;善於守拙、決不當頭。一句話,把鋒芒藏起來,悄悄積蓄力量。
但是,近兩年來,中共自以為「厲害了,我的國」,要「強」越來,「硬」起來,對外強調「鬥爭」。中共戰狼外交官,動不動就批評別人,指責別人,講過頭話,做過頭事,鋒芒畢露,到處當刺頭,到處跟人幹仗。
從7月26日結束的中美天津會談看,中共「戰狼外交」的勢頭仍在繼續,已經剎不住車了。在冷戰時期,印度長期奉行不結盟政策,不在美蘇之間選邊站。如今,中共硬把印度推向美國一邊。
筆者預計,中共還會使蠻力,繼續這麼幹下去。因為百年中共積累的所有不好的東西,到了最後發作的時候了,不作不行,非作不可。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