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金融數據表明中國經濟重回疫情嚴重時期

2021年08月18日社會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8月18日訊】中共央行近日公布的7月金融數據顯示,當月中國經濟新增信貸、社融增量等表現全面疲弱,社融增速更創17個月新低,重新回到去年疫情最嚴重時期。
8月11日,中共央行公布7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7月份人民幣與外幣存款同樣減少,分別減少1.13萬億元及230億美元,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6個和1.7個百分點。
其中,住戶存款減少1.36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減少1.31萬億元,財政性存款增加6,008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9,576億元。
同日發布的社會融資數據顯示,中國7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1.06萬億元,同比減少6,000多億元,與6月相比,更出現斷涯式下跌。至於社會融資同比增速10.7%,創17個月新低,回到2020年2月初,即中共病毒爆發初期。
香港經濟學家羅家聰12日對自由亞洲電台表示,疫情最嚴重時期已過,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不少國家都出現強勁反彈,到今年大致已正常化,反而中國經濟明顯無以為繼。
羅家聰說:「我認為不是疫情因素,因為論疫情他指自己好一段時間清零,是否真實就不知道。按道理你清零後,所有東西都會不錯,但實際上數字可見並不是。反而其它地方疫情都反覆,雖然反覆但數字又不錯,即經濟數字不錯。似乎疫情的走勢與經濟數據不吻合、不一致。」
羅家聰估計,中國經濟的走向與西方國家背道而馳,這與中共的嚴控政策及與國際關係有關。
羅家聰說:「過去幾年中國和外界翻臉,被圍堵及去中國化,好多這種說法。最近幾星期則整頓不同行業,雖然有些不知真假,但每天都有評論 ,奶粉、咖啡甚麽都說得出。這樣下去,你要外面投資進來也很困難。對外、對內也沒有生意,數據自然差。」
他指出,這些監管政策是7月底實施,估計8月的經濟情況會更差。
路透社援引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份析師周茂華的分析說,7月社融信貸數據不及預期,反映國內經濟活動略有降溫。受幾個因素影響,一是大宗商品價格漲價令部份中下游企業暫時陷入觀望;二是國內房地產調控趨嚴;三是散發病例與極端天氣。
周茂華認為,如信貸環境過緊,不排除央行再度降準等工具進行對沖。
金融學者司令對自由亞洲電台表示,社會融資總額下跌,顯示中國經濟增長缺乏長期驅動力,社會的經濟活動正在萎縮。
司令還說,外匯儲備在中國的國家宏觀調控當中,屬於有壓倉石作用的基礎貨幣政策金融工具,現在中國連與人民幣相關的外匯儲備都下跌,反映中國外匯儲備出現問題,進一步顯示中國經濟有些力不從心。
司令表示,中共官方早前大旗鼓要打擊虛擬銀行、網上信貸的業務,迫使阿裡巴巴和騰訊等互聯網龍頭公司,都要與互聯網金融切割,但民間的資金,為何未有從被封死的互聯網金融,重返包括銀行等的傳統金融體系。
司令認為,與中共政府政策令人失望,令民眾不相信中共政府有關。
司令表示,「中共政府在銀行背後做背摔,老百姓是更多的不相信中共政府,因為很多政策前後沒有涵接,老百姓覺得福利達不到,對中共政府的政策失望,更重要的是,老百姓覺得錢放在銀行,特別是國有銀行的利率並趕不上物價的通漲。」
司令指出,民間除了傳統方法外,還有不同的融資渠道,包括農村較多人會存放現金,或者民眾可以選擇投資貴金屬,從中國貴金屬市場價格被拉高,可以反映熱錢流入的情況。
對於7月份中國居民存款減少1.36萬億元,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目前中國居民買房的心態和意願還是比較強的,存款流出銀行而進入房地產市場的情況還是有可能的。
但是,隨著中共當局對房地產調控趨嚴,資金大規模流入房地產市場似乎較難。
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表示,「目前,存款不會大規模流入消費領域。因為消費的增加有賴於收入增長和服務業發展,在當前復甦分化、疫情反覆的情況下,消費基本盤短期增長空間不大。」
陶金認為,這部分資金最終還是會在金融領域流轉,在家庭資產配置需求不斷增加的情況下,相當比例的存款被投向理財、基金和股市等領域。
(記者劉明煥報導/責任編輯:夏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