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關注恆大是否會「大而不倒」,政府是否會救恆大,實際上根本不存在「救助」的可能。救助的意思,一是政府注資,二是政府提供流動性支持。我們看看最近發生的大型破產案例如海航及方正集團,沒有一例是政府提供救助的,最多是像華夏幸福這樣,河北省政府無力救助而一直讓債權人將債務延期。
只有市場化破產重整一條路
2018年海航就爆出資金危機,當時掌門人陳峰對外宣稱海航只是遭遇流動性風險,總資產9000億元,淨資產7000億元,海航不是資不抵債,沒有到破產的時候,還可以變賣資產套現來自救。2020年初突發的疫情讓海航斷了現金流,不得不向政府求救。2020年2月海南省政府派出工作組進駐海航,發現海航並非像陳峰所說的只是流動性風險,而是嚴重資不抵債,提出海航只能破產重整,與債權人溝通後上報央行,得到證監會、最高院、發改委等各部門認可後,海航在今年上半年啟動司法程序,即由法院裁定海航集團等300多家公司進入破產重整,原則是陳峰等老股東全部出局,債權人成為海航股東。此後海航開始招募投資人,最近宣布遼寧方大集團出資300多億成為海南航空的投資人。今年9月底,海航將召開債權人會議審議破產重整方案,若債權人同意債轉股、債權打折等方案,耗時20個月的破產重整才算有了結果。
北大方正集團亦是如此,平安集團及珠海華發聯合體在經過多輪競標後勝出,與債權人成為方正集團的新股東,北大資產經營管理公司、李友團隊等老股東全部出局,債權人接受債權打折方案。整個重整也耗時兩年多。
司法重整繞不過去
在上述案例中,為什麼一定要啟動司法程序進行破產重整,而不是政府來救助呢?首先,政府對待破產企業的態度就是破產重整,自己尋找投資人,國家不會來兜底,也就是說如果找不到投資人,破產重整失敗,就會進入破產清算,償付率將非常之低。
其二,因為這些公司已經嚴重資不抵債,所有者權益為負數,老股東的權益已經沒有了,所以應該全部清零出局。也就是說如果恆大資不抵債、破產重整,許家印76%的股權將一無所有,債權人成為新股東,這需要通過破產重整的法律程序來實現。
其三,債權人的債權如何打折,是債權人與管理人、投資人談判的結果,不是政府指令的結果;債權打折意味著認虧,銀行要確認不良貸款必須要有依據,司法裁定的債權打折方案即可作為銀行確定不良貸款的法律依據。
所以,無論是從政府沒有救助意願,還是從破產重整的實際操作來看,恆大只能有破產重整一條路,而不存在被救助的可能。
政府所謂的救助,也只能是安排國企去接恆大的資產,比如寫字樓、爛尾樓、土地等,這個過程中也需要市場定價,即按照市場評估價格來接盤,把資產對應的債務、欠款評估後確定被收購股權或資產的價值,而不可能是政府委派國企無償去救助。
此外,政府有可能下令銀行不能抽貸,給恆大緩衝的時間,但是這種方法對恆大來講已不湊效,因為恆大面臨的不是流動性風險,而是信用崩潰。
前車之鑑:越早處置越好
事實上,在經濟下行通道上,越早處理債務問題、越早處置資產對公司越有利,海航就是前車之鑑。2018年時海航還不捨得斷腕出售資產,2020年疫情來臨後全球經濟萎縮,這些資產更是砸在手裡賣不出去,而早幾年被迫打包甩賣資產的萬達現在反倒一身輕了。恆大的資產規模巨大,許家印如果不像王健林一樣快速瘦身,往後的日子會越來越難。從這一角度看,越早啟動恆大破產重整越好,如若不然,這一毒瘤還會繼續發酵。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原文鏈接: 恆大不存在被救助的可能
(轉自希望之聲/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