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10月30日訊】
第十章 崇儉第八
夫聖世之君,存乎節儉。富貴廣大,守之以約;睿智聰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驕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車不飾,衣服無文,土階不崇,大羹不和,非憎榮而惡味,乃處薄而行儉;故風淳俗樸,比屋可封。斯二者,榮辱之端。奢儉由人,安危在己。五關近閉,則嘉命遠盈;千欲內攻,則凶源外發;是以丹桂抱蠹,終摧榮耀之芳;朱火含煙,遂鬱凌雲之焰。以是知驕出於志,不節則志傾;欲生於心,不遏則身喪。故桀紂肆情而禍結,堯舜約己而福延,可不務乎?「崇儉」思想在傳統文化裡由來已久,也是中華文化神性特點的一種表現。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器長。」(傳世本《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為什麼「儉」「能廣」呢?《韓非子‧解老》是這麼解讀的:「周公曰:『冬日之閉凍也不固,則春夏之長草木也不茂。』天地不能常侈常費,而況於人乎?故萬物必有盛衰,萬事必有弛張,國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賞罰。是以智士儉用其財則家富,聖人愛寶其神則精盛,人君重戰其卒則民眾,民眾則國廣。是以舉之曰:『儉,故能廣。』」
「崇儉」,對人君而言,大致有三層含義:第一層,自我修養,如諸葛亮《誡子書》講「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第二層,治國策略,如《禮記》說「國奢則示之以儉」;第三層,導引民風,如《論語》曰「禮,與其奢也,寧儉」。
太宗的「崇儉」,從《貞觀政要‧儉約》中記載的幾件事中可見一斑。
其一,率先垂範。貞觀二年,公卿們上奏說:「依《禮記》,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宮中卑濕,請營一閣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氣疾,豈宜下濕?若遂來請,糜費良多。昔漢文將起露台,而惜十家之產,朕德不逮於漢帝,而所費過之,豈為人父母之道也?」因而公卿大臣再三奏請,太宗始終沒有答應。
又如,貞觀十六年,太宗說:「比者欲造一殿,仍構重閣,今於藍田采木,並已備具,遠想聰事,斯作遂止。」「聰事」指東晉十六國時期前趙國王劉聰,「為劉後起鳳儀殿,廷尉陳元達切諫,聰大怒,命斬之。劉後手疏啟請,辭情甚切,聰怒乃解,而甚愧之。」太宗讀《劉聰傳》,很有感觸地說:「人之讀書,欲廣聞見以自益耳,朕見此事,可以為深誡。」
其二,治國以儉。「貞觀元年,太宗謂侍臣曰:『自王公以下,第宅、車服、婚嫁、喪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斷。』由是二十年間,風俗簡樸,衣無錦繡,財帛富饒,無饑寒之弊。」
又如,貞觀十一年,詔曰:「……奢侈者可以為戒,節儉者可以為師矣……其王公以下,爰及黎庶,自今以後,送葬之具有不依令式者,仰州府縣官明加檢察,隨狀科罪;在京五品以上及勛戚家,仍錄奏聞。」
其三,「崇儉」成風。太宗以身作則,致使貞觀一朝儉約的大臣比比皆是。
岑文本擔任中書令要職,但他的房宅卻低下潮濕,沒有帷帳之類的裝飾。有人勸他買房置地,文本嘆息道:「我本來只是漢水南邊的一個平民百姓,並沒有什麼汗馬功勞,只是憑藉一點文墨,就當上了中書令,我已經很滿足了,現在我享受著這麼高的俸祿,已經感到很慚愧了,還買房置地幹什麼呢?」聽他這麼說,勸他的人嘆息著離開了。
戶部尚書戴胄去世後,太宗見他的居所很簡陋,沒有地方祭拜弔唁,於是下令有關部門專門為他營造祭拜之廟。
溫彥博官居尚書右僕射,但是家中貧困沒有正室,他死後,只有在旁屋祭奠。太宗知道後嘆息不已,下令為他營造祭廟,又饋贈給他的家人豐厚的物資。
魏徵的住宅開始時沒有正堂。一次他生病,太宗當時正要營造小型的宮殿,於是停下工,用這些材料為魏徵營造正堂,五天就完工了,太宗還派使者贈送給魏徵喜歡的素布被褥,以成全他節儉的心志。
貞觀一朝,君臣一體、上下同心,所以天下大治,民風淳樸,打下了盛唐的基礎,成為中國歷史的高光時刻。故北宋 邵雍《觀有唐吟》曰:「貞觀若無風凜凜,開元安有氣揚揚。」「三百年間能渾一,事雖成往道彌光。」
在「崇儉」篇,太宗告誡太子「夫聖世之君,存乎節儉」,因為「驕出於志,不節則志傾;欲生於心,不遏則身喪」,所以「奢儉由人,安危在己」,並舉例而言,「桀紂肆情而禍結,堯舜約己而福延」。
那麼,怎麼做到「崇儉」呢?請看一段君臣對話。貞觀四年,太宗曰:「朕尊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誠能自節,若百姓不欲,必能順其情也。」魏徵曰:「陛下若以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為不足,更萬倍過此,亦不足。」(《貞觀政要‧儉約》)
這段君臣對話,道出了「崇儉」的兩個核心環節,一是「自節」,一是「知足」,都歸結到了人君的修身。人君繫天下之安危,誠能「知足」、「自節」,則天下幸甚;天下幸甚,亦人君之幸甚。太宗《帝範》十二篇專設 「崇儉」一篇,寄喻深也。
附錄:「崇儉第八」大意
做為太平盛世的聖明君主,要有節儉的美德。貴為人君,富有天下,要用儉省來守護它;才能卓越,智慧高超,要大智若愚,以拙藏巧。不因自己身分尊貴就驕橫瞧不起人,也不因自己功德偉大就恃功傲物。用茅草蓋了房子,都不去修剪得漂亮一些;屋頂上的椽子,都不去砍削得光滑一些;乘坐的車船也不去刻意裝飾;穿的衣服也不要求華麗;不去興修豪華的宮殿;吃飯也不追求美味。這樣做,不是因為憎惡榮華,討厭甘美的食物,而是要以居住生活的微薄來實行節儉的美德。所以,民風因儉約而純正厚樸,鄰居間都能和睦相處。節儉和驕奢這二者,是尊榮與屈辱的源頭啊!驕奢還是節儉都由人自己說了算,但卻關係著自身的平安或危亂。收斂情慾,清心寡慾,美好的命運就會長久地延續;物慾橫流,凶亂就會生出。丹桂若生出蠹蟲,終究會摧毀光華顯耀的芳美;紅色的火焰雖然明亮,倘若被煙塵所覆蓋,也要因此而熄滅。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驕奢出於志向,但如不節制就會使志向受損傾頹;慾望生於自心,不去遏制,就勢必要導致身死國滅。因此夏桀和商紂肆意地放縱情慾,從而導致了亡國的慘禍;堯帝和舜帝修身律己,從而福分延綿,江山永固。做君主的怎麼能不致力於節儉呢?@*#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