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繼領英之後,「鑒於中(共)國日益具有挑戰性的商業和法律環境」,雅虎宣布撤出中國。事實上,進入2021年,多家跨國公司相繼撤離。例如:韓國三星集團從浙江寧波的造船廠撤資,東芝大連面臨清算,愛立信將在南京市的研發中心剝離給合作夥伴疊拓(TietoEVRY),松下將關閉其在上海的電池廠;而IBM被曝全面關閉其在中國的研究院,德國機電巨頭德亨電機(Hanning)被曝撤離深圳,將產品線遷移至印度工廠,等等。
另一方面,10月20日,中共商務部稱,1至9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FDI,不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金額8,595.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9.6%,引資結構持續優化。同比增長19.6%是什麼意思呢?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數據,2020年全球FDI大幅下降42%至8,590億美元,為15年以來低點。與此同時,中國的FDI逆勢上揚,達到1,630億美元,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外資流入國。也就是說,2020年中國FDI躍居世界第一之後,2021年再創歷史新高。
10月12日,商務部印發《「十四五」利用外資發展規劃》,信心滿滿地設立了個龐大的目標:「十四五」期間累計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7,000億美元(「十三五」為6,989 億美元)、到2025年高技術產業吸收外資占比將達30%。
外資巨頭紛紛撤離中國之時,中共宣布FDI高速增長,那麼,真相究竟如何呢?
FDI數據在中共手裡,本文無法證實其真實性。但是,如下三個事實,能使人合理質疑中共所稱其FDI第一的含金量。
其一,官方曾稱「中國外商直接投資存量可能被大大高估」
迄今,中共官方統計仍在使用「累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這個概念。實際上,這一指標沒有反映出外商投資企業終止運營、資產折舊以及撤資等情況。由於中共沒有進行外商直接投資存量的統計,顯然,「累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高估了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存量。例如,據專家測算,截至2003年底,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存量約為2,500億美元,僅為同期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014億美元的一半。早在2004年12月7日,時任商務部部長助理黃海稱,雖然中國近兩年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絕對數量連續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但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存量被大大高估,中國人均使用外商直接投資存量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中國應長期堅持擴大利用外資規模的政策目標。
即使今天,中共仍在千方百計吸收外資。截止今年9月,根據官方數據,中國累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超過2.5萬億美元,但存量有多少呢?這仍是個大問題。目前雖然無法準確計量,但其數值肯定大大低於累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從某種角度講,存量的大小才能更有效地揭示中國FDI的真實狀況。
其二,「假外資」
「假外資」,是指國內資本通過非正規渠道流出境外,取得外資身分後,再返程回流到境內的投資。有人將其比作「披著『洋皮』的『財狼』」。由於「假外資」主要繞道香港以及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及薩摩亞等離岸金融中心(自由港)進入內地,而國際自由港和離岸金融中心,對資金轉移又無任何限制,且對客戶信息資料高度保密,導致業務不透明,難以準確判斷「假外資」的數量。一般只能根據上述地區名義上對中國的直接投資來估算「假外資」的規模。「假外資」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早在1995年,聯合國貿發會議估計,中國所吸引的外商投資中,約有20%屬於國內客商的「返程投資」。而2004年6月亞洲開發銀行的報告則認為,中國「返程投資」的規模被大大低估,其占中國對外發布的外商直接投資流入規模的26%至54%,平均比例約為40%。國內學者較為一致的看法是,「我國每年實際利用的外資中,約1/3是國內資本『留學』後形成的『假外資』」。
知名學者程曉農2013年撰文指出,從1997年到2008年,在中國引進的外資當中,來自工業化國家的外資每年穩定在210億到250億美元左右,但是,來自香港、澳門以及9個小島國(離岸金融中心)的外資卻逐年快速增加,從2002年的202億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673億美元,占中國引進外資的比例從38%上升到73%。
的確,香港是內地外商直接投資的主要來源地(見表一)。香港本地老企業對國內的大規模工業投資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到90年代中期大致告一段落;進入21世紀以後,香港對大陸的投資往往更多地來自大陸在港設置註冊的「企業」,這些「企業」多從事貿易、房地產等等,而不是工業。香港對內地直接投資相當部分是「返程投資」。2020年陸媒《財經》刊發的《香港在經濟上對中國內地有多重要?》一文說,「我們的測算數據可以說明這個情況,1998年-2017年,途經香港的返程投資,占到香港流入內地直接投資數量的平均值為44.8%。」
另一方面,自從主權移交之後,香港成為了內地洗錢的最佳場所。美國《新聞週刊》2013年12月援引全球金融誠信機構研究報導,2002至2011的10年間,中國是世界上贓款外流最嚴重的國家(為1萬億美元以上),約占全球總額的六分之一。而2012年至今,即使按占GDP的2%這一較低水平來估算,中國的洗錢金額每年在1萬億-2萬億人民幣之間。這其中有相當大的部分流向香港或經香港中轉。這些構成了香港「假外資」洶洶而來的背景。
2012-2021中國FDI若干數據
註:為2019年1-10月數據
數據來源:商務部網站 http://data.mofcom.gov.cn/lywz/topten.shtml
註:為2019年1-10月數據
數據來源:商務部網站 http://data.mofcom.gov.cn/lywz/topten.shtml
其三,外商撤資潮
進入21世紀以來,在外資大規模流入中國的同時,外商撤資也幾度起潮。約從2007年開始,一方面,由於中共取消了一些外資優惠;另一方面,中國土地、勞動力、物流成本上升,大量港資企業相繼撤出中國大陸,轉移至越南、印尼等國。同時,金融資本也在撤離。
2013年9月3日,美國銀行悉售建設銀行約20億股H股,套現110多億港元;至此,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外資戰略投資全部「撤退」,陸媒《21世紀經濟報道》稱「這或許也標誌著過去10年來外資金融機構爭相投資中國銀行業的時代已經結束。」
撤資潮中,李嘉誠是一個引起廣泛關注的人物。自稱「不賺最後一個銅板」的李嘉誠從2011年就開始不動聲色地撤離在中國的資產組合(從2013年至2017年,在內地和香港總共出售了1,100多億港元的資產),並大舉投資歐洲。李嘉誠之外,劉鑾雄、鄭裕彤、張松橋等香港商人也都拋售在內地的房地產。
美中貿易戰,更是迫使大批台商包括台達電、英業達、嘉聯益、宜進、巨大、廣達等製造業者加速撤離中國。尤其,郭台銘在美國、印度投入巨資建廠。
日企進入撤離行列。2020年瘟疫突起,日本政府在2020財年中增加了2200億日元的預算,幫助創造一個鼓勵日企回到日本本土生產的計劃,其中235億日元被計劃用來鼓勵日企將生產線從中國向東南亞擴散。根據《亞洲時報》的數據,當年大約1,700多家日本公司和製造商從中國撤資。目前,撤出或部分撤出中國的日本知名企業包括:光學與成像行業巨頭奧林巴斯(Olympus)、電子製造商歐姆龍(Omron)、三菱(Mitsubishi)、東芝機械(Toshiba Machine)、愛麗思歐雅瑪公司(Iris Ohyama)、運動產品公司亞瑟士(ASICS)、夏普(Sharp)、尼康(Nikon)、索尼(Sony)、任天堂(Nintendo)等等。
韓企「東南飛」。今年9月14日,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後引進的第一家外資造船廠,寧波三星重工在經歷了26年的風雨後終於劃上了句號。之前,2019年10月,三星電子宣布關閉廣東惠州工廠,這也是三星在中國的最後一家智能手機工廠;2020年3月和8月,三星分別宣布關閉位於蘇州的LCD生產線和最後一家電腦工廠。
除三星外,SK今年6月出售北京SK大廈(SK集團中國總部),9月宣布將在中國的汽車租賃業務出售給日本豐田;LG,去年出售位於北京繁華商圈的LG雙子座大廈,今年3月正式對位於江蘇崑山的法人進行了清算,將車載信息娛樂配件生產基地轉移至越南海防市;現代汽車也在忙著掛牌出售位於北京的第二工廠,此前北京現代第一工廠已經由中國理想汽車「接盤」。此外,2018年10月,樂天旗下連鎖超市樂天瑪特將中國的93家門店出售給物美集團,徹底告別中國市場,距離2008年在北京開出中國首店正好過去整整10年;另一家韓國連鎖超市易買得也幾乎同時宣布全面退出中國市場。
美企也在撤離。今年5月,彭博社報導全球第二大基金管理巨頭、美國的先鋒集團(Vanguard Group Inc.)宣布將撤離中國,震驚了金融市場。4月,全球最大的食品零售商沃爾瑪,在一個月之內一口氣關閉了6家中國大陸的門店(沃爾瑪已在2019年至少關閉了16家門店,在2020年關閉了7家)。而包括蘋果、微軟、谷歌、戴爾、惠普等在內的多家國際知名公司,也在將生產線遷出中國。
結語
「假外資」和世界500強企業可以說是成群結隊撤離中國,深刻揭示了中共所謂「FDI世界第一的」含金量問題。而中共拒不進行「外商直接投資存量」統計,只使用「累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這個概念,這就是人為地製造迷霧,讓外界難以看清中國經濟真相,誘惑外資進入。但是,在中國經濟衰退、當局向左轉、全球供應鏈重組以及國際經濟環境逆轉的四重打擊下,即使中共想方設法能夠爭取到一時的「FDI第一」,也是不能持續的。如同在沙灘上畫畫,潮水一來,什麼都蕩然無存了。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