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5年02月08日訊】由於經濟低迷,許多中國企業都在虧損,現金流失嚴重。正在苦苦應對產能過剩和消費疲軟的中企,在美中貿易戰的壓力下顯得異常脆弱。
《華爾街日報》2月7日報導了中國企業當前所面臨的上述困境。報導表示,中國經濟正面臨多項挑戰:房地產市場危機極為嚴重,政府企業的債務負擔不斷增加,建築活動已放緩,「主要以房產為淨資產載體的中國人正在存錢,他們對未來的擔憂與日俱增」。
在這種情況下,出口貿易成為了中國經濟中少有的亮點之一。中國企業通過把過剩的供應大量輸往海外,來緩解自身的困境。但是,貿易戰關稅上調以及美國買家成本上升,將使得中國的出口變得困難。為了保持對美國客戶的競爭力,中國的製造商們將不得不降價促銷。
另一方面,在房地產市場危機深重的情況下,北京當局選擇把製造業和出口作為刺激中國經濟增長的途徑。可是,政府補貼等提升產能的政策,加劇了一些行業的產能過剩。這些企業為了把產品銷售出去,也只能選擇降價,導致企業的利潤被壓縮。
美國金融數據和軟件公司FactSet一個涵蓋約5,000家在中國上市公司的指數顯示,最近中國上市公司的利潤率已跌至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而中共官方的數據也顯示,中國大型工業企業利潤已經連續三年下降,2024年的下降幅度約為3.3%。
利潤下降必然迫使中國公司削減成本,許多企業被迫推遲投資、裁員或降薪。而隨著企業和消費者減少支出,中國進一步陷入了在急需提振消費的時候居民需求疲軟的困境。
對於中國企業所面臨的上述處境,澳新銀行(ANZ)亞洲研究主管Khoon Goh評論說:「這基本上就是一場逐底競爭。」
《華爾街日報》在報導中列舉了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案例,以此說明中國企業民企普遍面臨的困局。其中,總部位於新疆地區的綠色能源製造商「新特能源」,其多晶矽的產量2024年略高於上一年,但該產品去年的平均售價較上年卻下降了大約60%,有時其售價甚至低於生產成本。新特能源在一份公告中表示,多晶矽價格的「非理性下跌」,是因為供需關係失衡。
報導進一步分析指出,雖然許多美國和歐洲企業也在虧損,但中國的前景尤其堪憂,因為中國目前正面臨人口老齡化、地方政府債務膨脹和頑固通縮等一系列難題。而中共領導人去年出台的措施,主要集中在化解眼前的金融風險,這讓那些希望出台更多刺激措施來提振支出的投資者感到失望。
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有26億美元從中國股市上撤出;2024年投資者則從A股股票基金中淨撤資44億美元。
報導表示,儘管美國出台的新關稅加劇了中國面臨的困境,但一些投資者和分析師認為,中國國內的問題更為緊迫。英國投資公司abrdn的中國股票主管Nicholas Yeo就說:「對關稅的擔憂可能過頭了,中國需要提振的是國內經濟。」
(責任編輯: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