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6年12月22日讯】“众人皆醒我独醉”,这是先生与我交往中曾说过的一句话。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受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文人墨客纷纷下海经商,我问先生为何不尝尝下海的滋味,先生淡然一笑,调侃式的说出了这句话。二十多年来,直到先生乘鹤西去,先生都是深居简出,清贫如初,唯独其笔下的墨迹愈来愈涩辣,诗文亦越写越淡。
先生的清贫是少有的,在一间卧室兼书斋的屋内,一张很大的台面占据了大半个房间,大量的书籍搁在台下的几个箱里,一方砚台数支毛笔及其他一些文房用品零乱的散落在台面上,一缕淡淡的墨香给拥挤的书室平添了素雅之气,床对面的墙上挂着先生手书清代一隐士的自题诗,颇耐人寻味“非道非释亦非儒,读尽人间不读书,非凡非圣亦非士,识破世上不识事”。台面的上方有先生所题的苍润遒劲的四个大字“好运长临”,当我向先生请教好运长临的“长”字为何不用“常”字时,先生一笑解释道:“长”,长长久久;“常”,断断续续,当然是“长”字好。嗜书者,总是希望有好的韵致长伴,才能有精妙的运气情趣。当我请先生谈谈对当今流行书风的看法时,先生还是一笑曰:“花无蒂来、草无根阿”。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托我请先生为他新开的酒店取名并题匾时,先生静坐了一会儿,然后欣然命笔写下“无情酒店”,并赋联:“无情皆因春酒误,有缘苦被良宵磨”,据说酒店开业之后异常火爆,朋友为感谢先生,备上自家酿制的好酒上门拜谒,先生莞尔一笑:“有缘何必无情酒”,并执意不肯收受。
先生幼时家贫,弟妹又多,身体瘦弱,独立而孤傲的性格,遇事总是很有主见。先生一身博学,从书画、诗词、文学,旁涉史学和美学,并立志要有一番大的作为,在数次谋职未果后,逐渐断绝了成就一番事业的念头。从此,四处漂泊,广纳山川云雨之灵气,苦摹名胜碑林之精华,陶醉在笔情墨趣之中。早几年,有一位巨贾爱慕先生之才学,欲邀其与之共谋发展,先生笑言:“一入红尘是非起”,就此谢绝了。
先生不沾烟酒,唯独嗜好饮茶,而且对茶叶的品质要求极高,非上等茗品新茶不饮,每饮罢茶后,将杯底剩下的茶叶残渣放入口中咀嚼并戏言“太白醉酒诗百篇,我缘茗香生笔兴。”先生从不受别人礼物,但如果礼品是上好的茶叶则收之不拒,先生每提笔作书时,总是静坐品茶,待额上沁出细细汗水才从笔而书,每到得意,他总是说“不是我字写得好,而是这茶好”。先生认为茶道文化与书画的本性相通的,好的茶品经得住细品,好的书画作品经得起细敲。谈起艺术,先生兴致盎然:书画艺术家要多作三个方面的修养,一是要多悟佛道禅理,脱其俗,修其雅;二是要多吸纳山川万物四时变幻之灵气,谓之为壮其气,健其心;第三是勤读诗书明事理,称之为“清其神,明其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创作境界,丰富艺术作品的内涵。先生说在中国书法史上他最为推崇的是弘一法师和应均,他认为弘一把字写得如此淡然超脱,其书堪称“千载难得一品书”。称应均的书法像音乐节奏般的起伏灵动,像舞蹈的姿态一样优雅,像幽壑一样深邃幽逸,像荒原一样质朴旷古,是王羲之之后书法史上的又一位圣人,真乃“书神”也。先生认为明清的书法尽管具个性份量,但终不及唐宋书法严谨,随意而精到。中国文字之所以能为一门深奥的艺术,是因为其由语言象形符号演变而来的,还因为其象形的特质而注定了它的可塑性和可变化性,而可塑性和可变化性是艺术创作的前提,运用自己的学识语言,精神语言,生活语言通过文字的笔墨造型渲泄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便是书法艺术的内容和生命力。由此可见,学识越高,生活阅历越丰富的书家,作品的内涵就越深,欣赏价值就越高。先生认为学习书法应经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书写时知道自己的缺点,但不知道自己的缺点的根结在哪里;当进入第二个阶段时,就不知道自己有缺点了;第三个阶段是知道自己的缺点,也知道自己缺点的根结在哪里,于是就刻意的去克服,但总是克服不了;到了第四个阶段,优点和缺点都包溶在作品里,并且互相映衬,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化境了。
先生经常把书法与诗词、文学、绘画揉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见解,这从他的作品中可见一斑,先生年轻时,他的书法写得豪放;晚年,其作品写得古拙而内敛,这和他的人生阅历和个性修养是分不开的。先生的诗文也和他的书法一样淡雅质朴,趣味横生。在一次笔会上,有一名叫林莹的小姑娘求先生为她作藏头诗,先生遂作诗曰:“林翠溪涧百鸟鸣,远处忽闻笛箫声,莹澈清悠欲寻去,一点桃花独争春”。有一个经营工艺品商号的老板请先生为他的商号作一对联,先生遂作“独辟新艺彰古韵,细酌珍品怡闲情”并题商号为“得艺阁”。先生对书法的感悟也作了一联记“点画之间渗禅意,墨锋深处留古痕”。
以下摘之先生的四首诗作以殄读者:
偷来前贤半车语,
胜得豪门万两金。
姿意对砚陶诗兴,
不觉情至画意中。
邻家种菊自幽芳,
借得秋光满草堂。
若有韩湘吹玉笛,
敢邀太白斗诗篇。
应叹坊间一红颜,
豪门伴酒不知年。
落花无言随溪去,
抱镜对影空月怜。
一篱残菊半蓝秋,
渔翁醉酒倚栏头。
几丛皱月舟下出,
不胜清幽撩乡愁。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 李剑)
先生的清贫是少有的,在一间卧室兼书斋的屋内,一张很大的台面占据了大半个房间,大量的书籍搁在台下的几个箱里,一方砚台数支毛笔及其他一些文房用品零乱的散落在台面上,一缕淡淡的墨香给拥挤的书室平添了素雅之气,床对面的墙上挂着先生手书清代一隐士的自题诗,颇耐人寻味“非道非释亦非儒,读尽人间不读书,非凡非圣亦非士,识破世上不识事”。台面的上方有先生所题的苍润遒劲的四个大字“好运长临”,当我向先生请教好运长临的“长”字为何不用“常”字时,先生一笑解释道:“长”,长长久久;“常”,断断续续,当然是“长”字好。嗜书者,总是希望有好的韵致长伴,才能有精妙的运气情趣。当我请先生谈谈对当今流行书风的看法时,先生还是一笑曰:“花无蒂来、草无根阿”。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托我请先生为他新开的酒店取名并题匾时,先生静坐了一会儿,然后欣然命笔写下“无情酒店”,并赋联:“无情皆因春酒误,有缘苦被良宵磨”,据说酒店开业之后异常火爆,朋友为感谢先生,备上自家酿制的好酒上门拜谒,先生莞尔一笑:“有缘何必无情酒”,并执意不肯收受。
先生幼时家贫,弟妹又多,身体瘦弱,独立而孤傲的性格,遇事总是很有主见。先生一身博学,从书画、诗词、文学,旁涉史学和美学,并立志要有一番大的作为,在数次谋职未果后,逐渐断绝了成就一番事业的念头。从此,四处漂泊,广纳山川云雨之灵气,苦摹名胜碑林之精华,陶醉在笔情墨趣之中。早几年,有一位巨贾爱慕先生之才学,欲邀其与之共谋发展,先生笑言:“一入红尘是非起”,就此谢绝了。
先生不沾烟酒,唯独嗜好饮茶,而且对茶叶的品质要求极高,非上等茗品新茶不饮,每饮罢茶后,将杯底剩下的茶叶残渣放入口中咀嚼并戏言“太白醉酒诗百篇,我缘茗香生笔兴。”先生从不受别人礼物,但如果礼品是上好的茶叶则收之不拒,先生每提笔作书时,总是静坐品茶,待额上沁出细细汗水才从笔而书,每到得意,他总是说“不是我字写得好,而是这茶好”。先生认为茶道文化与书画的本性相通的,好的茶品经得住细品,好的书画作品经得起细敲。谈起艺术,先生兴致盎然:书画艺术家要多作三个方面的修养,一是要多悟佛道禅理,脱其俗,修其雅;二是要多吸纳山川万物四时变幻之灵气,谓之为壮其气,健其心;第三是勤读诗书明事理,称之为“清其神,明其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创作境界,丰富艺术作品的内涵。先生说在中国书法史上他最为推崇的是弘一法师和应均,他认为弘一把字写得如此淡然超脱,其书堪称“千载难得一品书”。称应均的书法像音乐节奏般的起伏灵动,像舞蹈的姿态一样优雅,像幽壑一样深邃幽逸,像荒原一样质朴旷古,是王羲之之后书法史上的又一位圣人,真乃“书神”也。先生认为明清的书法尽管具个性份量,但终不及唐宋书法严谨,随意而精到。中国文字之所以能为一门深奥的艺术,是因为其由语言象形符号演变而来的,还因为其象形的特质而注定了它的可塑性和可变化性,而可塑性和可变化性是艺术创作的前提,运用自己的学识语言,精神语言,生活语言通过文字的笔墨造型渲泄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便是书法艺术的内容和生命力。由此可见,学识越高,生活阅历越丰富的书家,作品的内涵就越深,欣赏价值就越高。先生认为学习书法应经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书写时知道自己的缺点,但不知道自己的缺点的根结在哪里;当进入第二个阶段时,就不知道自己有缺点了;第三个阶段是知道自己的缺点,也知道自己缺点的根结在哪里,于是就刻意的去克服,但总是克服不了;到了第四个阶段,优点和缺点都包溶在作品里,并且互相映衬,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化境了。
先生经常把书法与诗词、文学、绘画揉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见解,这从他的作品中可见一斑,先生年轻时,他的书法写得豪放;晚年,其作品写得古拙而内敛,这和他的人生阅历和个性修养是分不开的。先生的诗文也和他的书法一样淡雅质朴,趣味横生。在一次笔会上,有一名叫林莹的小姑娘求先生为她作藏头诗,先生遂作诗曰:“林翠溪涧百鸟鸣,远处忽闻笛箫声,莹澈清悠欲寻去,一点桃花独争春”。有一个经营工艺品商号的老板请先生为他的商号作一对联,先生遂作“独辟新艺彰古韵,细酌珍品怡闲情”并题商号为“得艺阁”。先生对书法的感悟也作了一联记“点画之间渗禅意,墨锋深处留古痕”。
以下摘之先生的四首诗作以殄读者:
偷来前贤半车语,
胜得豪门万两金。
姿意对砚陶诗兴,
不觉情至画意中。
邻家种菊自幽芳,
借得秋光满草堂。
若有韩湘吹玉笛,
敢邀太白斗诗篇。
应叹坊间一红颜,
豪门伴酒不知年。
落花无言随溪去,
抱镜对影空月怜。
一篱残菊半蓝秋,
渔翁醉酒倚栏头。
几丛皱月舟下出,
不胜清幽撩乡愁。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 李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