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慎坤:谁在煽动台海再打一场内战

2016年12月23日评论
《环球时报》2017年年会可谓火爆异常,话题涵盖了中日韩关系、南海问题等多个领域。不过,最具煽动性的话题还是关于“台独还能猖狂多久”?。在讨论中,包括军界人士和国台办前高官以及台湾来的学者,都在鼓吹和平统一台湾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并且断言:2020年前后台海必有一战!

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洪光中将断言:“2020年前军事冲突是肯定的,2020年前后要爆发台海战争,很可能一举夺取台湾。”王洪光中将还引用了一大串数据:称《环球时报》的民调显示:7亿网民中有93%支持用武力解放台湾。新加坡的《联合早报》,这是个白领经常看的报纸,也有83%同意以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统一台湾。

国台办前副主任王在希表示“基本认同”王洪光的言论,认为“和平统一的可能性正在丧失”!打与不打“关键就看大陆的决心。”王在希认为:“台独”分裂势力在台湾已经做大,现在台湾岛已经没有其他的力量能够遏制住“台独”,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台湾“台独”分裂可能已经走上不归路。很清楚,原来遏制“台独”主要是国民党,现在国民党已经不行了,他已经没有遏制的能力了。王在希认为,解决台湾问题不一定有时间表,但要有紧迫感。蔡英文上台,表面上是形式变坏了,但有可能加速祖国统一的进程。中国强大了,一定会走向统一。

台湾前“立法委员”、台湾经济研究院董事邱毅先生认为,两岸走到了关键时刻,存在武力统一、和平统一、在武统压力下的和统、不统不和、独立五种选择。台独是不是台湾的主流民意?台独在台湾是政治正确,但有时候是鼓励出来的。苏琦的民调显示,台独是民意的假象。真正支持台独的人没有那么多。特朗普和蔡英文的电话,对蔡英文来说是短多长空,蔡英文当然知道自己是棋子,棋子就有可能变弃子。特朗普会谋求台湾军购、让台湾进口美国猪肉,台湾承受不了。所以通话之后蔡英文变得很低调,因为压力变大了。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了,蔡英文现在内忧外患。

中华美国协会高级顾问彭光谦认为,台独的丧钟已经敲响了。猖狂了,末日就到了。现在看,我们的和平诚意已经表达得非常充分了,台湾回归祖国的时机正在成熟。岛内的政治生态、社会基础很难支持和平统一,外部力量也不会希望和平统一,特朗普已经打开了机遇之窗。

胡锡进认为,要重塑台海局势,必要时军机可以飞跃台湾岛,宣誓主权。

环球时报网罗一批利令智昏的重量级人物,公开煽动再打一场内战,这意味着海峡两岸同胞又要自相残杀,中华民族或将付出不可预知的代价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中国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史家公认的“五大盛世”加起来不足300年,而见诸史料记载的战争就有3800馀次。最惨烈的时候,几乎把自己人杀光!这样的惨剧远的不说,只说说上世纪发生的国共内战。

自1927年到1949年间,国共之间发生过多次内战。即使在抗日战争期间,内战也没有停止。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国共本可以共创和平,1945年8月,蒋介石在日军投降前后三次发电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毛泽东同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进行谈判,并10月10日,国共签订《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双方同意避免内战,但彼此之间未能建立互信,也没有达成和平共识。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主张要在中国建立“消灭私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且主张以武装割据斗争的路线夺取政权。而领导国民政府、以蒋中正为首的中国国民党则以共产主义是一种专政政体,国民的私有财产和经营权应受到保护,并要求毛泽东放弃军权,实现国家统一。而以民盟为首的民主党派主张双方都交出军队,军队归国家所有,建立多党制的民主国家。

国、共双方的矛盾愈发激化且难以调和,于是爆发了一场血腥的内战,双方伤亡人数超过千万!在历经了辽沈、徐蚌(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中华民国军队节节败退。1949年,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南京总统府,国民党政权被迫逃离大陆退守台湾。

对于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已经退役的刘源上将在2013年“两会”上有过一番警示:“作为军人我又特别需要和方方面面的人士特别是和老百姓说清楚,战争是什么,因为和平时间很长了,这么小的小孩不知道打仗是什么样,其实是很残酷的,代价很大的。可以用别的方式解决的情况下,没有必要用极端的暴力手段来解决。”

当年,国际问题专家张蕴岭也认为,崛起的大国有两个最大的风险,一是高估自己的实力,导致盲动;二是国家政策被极端势力和舆论绑架。张蕴岭对媒体报导和评论提出批评:“我们的媒体几乎都是说对自己有利的理由。单向舆论引导,使大家走向单向方向,容易产生误导。应该让网民有综合的评价能力。”现在的舆论导向让人感觉就只剩下“打”这一个办法了,那么,到最后,民众可能会更失望。“如果你不打,说明你更软。而简单地去打,去夺岛,可能也会达不到你想要达到的目标。”

张蕴岭强调:“我觉得中国要冷静、淡定和谨慎。”如果不谨慎处理引起了战争,就无法预料结果。可能会暂时取得领土上的胜利,但是会花费巨大的精力,投入巨大的资源,需要更长的时间去重新塑造一个有利于中国继续发展的环境。

──转自《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刘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