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明:金正恩与毛岸英走的都是不归路

2017年05月17日评论
5月14日,就在中国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当口,作为“贺礼”,朝鲜又试射了一枚中程弹道导弹,自称旨在验证导弹携带一颗“大规模重型核弹头”的能力,并“警告华盛顿不要误判其本土已经处于朝鲜打击的瞄准镜范围之内的现实”(共产党的党文化、语言体系真是让人费解,明明色厉内荏,却要装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而此时,朝鲜正应中国邀请参加“一带一路”峰会,另一边,朝鲜代表也在与美国代表会谈。毫无悬念,朝鲜又一次遭到世界舆论的一致谴责,也将中共又一次置于尴尬的位置。

一说到朝核,就让人想到中朝关系,一提到中朝关系,就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同为共产党独裁的政治体制,想起那场将中共与朝鲜绑在一起的朝鲜战争。正是从那时起,中共对朝鲜流氓政权开始了无休无止的无偿援助、毫无条件的保护。《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中朝军事同盟协议)自1981年、2001年两次自动续期后,有效期至2021年。其中第二条:“缔约双方保证共同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任何国家对缔约双方的任何一方的侵略。一旦缔约一方受到任何一个国家的或者几个国家联合的武装进攻,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应立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它援助。”可是,在当前世界形势下,继续履行这样的条约,就等于逆世界潮流而动,与全世界为敌了,这是中共能承担的吗?从目前中朝的舆论战中可以看出,中共正在做这方面的切割。

相信世界上所有有理智的人,都不会理解年纪轻轻的金正恩毫无理性、无赖、无耻、无情、暴戾、偏执的言行。在人类进入21世纪文明的今天,世界上居然还有这样的人存在。是什么让他变成这样的呢?毫无疑问是共产党的邪恶本性使然。六十多年前的朝鲜战争,正是共产党邪恶本性的充分表现。中、苏、朝密谋发动侵韩战争,将刚刚逃脱世界大战的人们又一次拖入战争的深渊,造成几百万人死亡。这场战争并没有结束,只是划界停战,随时随地有再次打响的可能。套在金正恩脖子上的绳子已经收得越来越紧。

金正恩——“金家王朝”的第三代世袭者,让我想起了“毛氏王朝”的后人、在朝鲜战争中被炸死的毛岸英。出于对毛泽东的憎恶,中国人对毛岸英的死因有种种调侃,蛋炒饭说、煮鸡蛋说、烤蘋果皮说、处理急件说、处理战报说,等等。更可笑的是,2015年中共官方媒体《环球时报》居然发文驳斥“蛋炒饭说”:“毛岸英牺牲时在烤蘋果。”难道,中共不明白蛋炒饭和烤蘋果有什么区别吗?其实,不管怎么说,蛋炒饭也好,烤蘋果也好,众多网民都在庆幸、甚至感谢美军炸死了毛的传人,炸掉了毛的如意算盘,使中国人民“免吃二遍苦、免遭二茬罪”。毛岸英是不幸的,不幸成为毛泽东的后代,而连带着成为人们厌恶的对像;不幸被毛的“美帝国主义”敌人消灭,而成为由毛泽东、斯大林、金日成发起的侵朝战争的牺牲品。

很难想像,如果毛岸英活着,中国会是什么样。中国有句老话:老天有眼。毛泽东亲手把毛岸英交给彭德怀;彭德怀亲自带在身边,还立下了口头军令状:“彭德怀在,毛岸英在”;又让他远离前线在“志愿军司令部”当俄文翻译。按说这样的多重保险再保险不过了。可是,偏偏美军飞机飞过去又突然折回直接精准投弹,在场其他人都幸免于难,唯独毛岸英和他的贴身“保镖”钻到桌子底下隐蔽反而被燃烧弹活活烧死。毛泽东杀害了8000多万中国人,老天爷反过来夺走了他最中意的儿子的性命。这是不是一种报应?毛泽东在1958年庐山会议上针对彭德怀写给他的信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我无后乎,一个儿子打死了,一个儿子发了疯。”一生都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毛泽东,此时此刻,不知道他是怎样的感想。

亲生儿子死了,那就扶植私生的。虽然不能公开身份,但起码不会背叛毛泽东。毛泽东要把他的江山、他的思想永永远远禁锢在中国人民头上。毛泽东临死前亲自选定的接班人名单有:华国锋、江青、毛远新,都是毛家人,他是妄想把“毛氏共党王朝”一代代传下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毛泽东不惜发动文化大革命,把所有能够对下一代“接班人”、对他的“毛氏共党王朝”构成威胁的赫鲁晓夫似的人物、元老、传统、正统文化全部除掉,只留下一个邓小平,留下他的毛泽东思想。因为毛害怕他死后中国大乱,华国锋、江青、毛远新镇不住,到时让邓小平压阵。可是,毛泽东的如意算盘又一次落空了。邓小平在玩阴谋上不亚于“四人帮”,“毛氏共党王朝”在他手里终结,中国开始了“邓氏共党王朝”。

“邓氏共党王朝”能救中国吗?在彻底破坏了中国传统、正统文化的中共框架内谈改革、恢复传统还有希望吗?在贪官污吏遍地、假冒伪劣氾滥、道德人心败坏、物欲横流的当下谈“复兴”还有希望吗?治人的人都和被治的人一样,谁能治得了中国?除非抛弃无神论,恢复对神佛的传统信仰,人心向善;抛弃战天斗地的斗争哲学,恢复仁义礼智信、天人合一的传统儒家理念,修养身心;抛弃党文化,恢复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正统文化,正本清源。可是,这样的话,中共就不存在了。这样的悖论,中共能做到吗?

──转自《大纪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刘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