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7年12月16日讯】196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小说《红岩》,描绘了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中共地下党员江姐等人的遭遇,被中共视为其红色经典。不过,历史却证实,这是一部血写的谎言。不但江姐的故事有多处虚构,就连《红岩》的作者之一罗广斌,也在中共的文革中死亡。
1967年2月中旬,一条消息从重庆传向全国,引发人们关注--长篇小说《红岩》的作者之一罗广斌,“自杀”了。
和其他同样在文革殒命的作家不同的是,罗广斌和杨益言共同创作的小说《红岩》,曾被中共当作“共产主义教科书”大力宣传。另外,罗广斌的命运被认为非常典型。
民间历史研究人士朱韵和:“罗广斌这个情况,他就是最典型的反映了中共对国统区干部的处理的具体体现。”
罗广斌1924年出生在成都的一个富有家庭,1940年读中学时,遇到西南联大地下党组织负责人马识途,接受所谓的“革命思想”。1948年3月成为中共地下党员,由于被投降国民党的同伴曝光身份,9月10号,罗广斌在成都家中被国民政府逮捕。
朱韵和:“罗广斌先后囚禁于重庆的渣滓洞和白公馆。然后在49年的11月27号,在国民党撤退的时候从白公馆越狱。”
这一年多的经历后来成为罗广斌的写作素材。1958年底,在重庆市委的指示下,罗广斌、杨益言开始执行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创作长篇小说《红岩》。小说以所谓的“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内“国民党监狱的黑暗”为主线,将渣滓洞和白公馆描述成人间地狱,而罗广斌成为集中营的幸存者。
《红岩》1961年12月出版,被当作红色经典大力宣传,重印98次,册数超过一千万。由于小说强烈的渲染,直到今天,仍有人把《红岩》当作当时重庆及四川地下党的历史纪实,忽略了其中有许多虚构的人物和情节。例如,江姐在狱中被用竹签子“钉手指”的酷刑,近年来连党媒也承认是虚构的。
原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李元华:“(《红岩》)按照党的意图把这段历史做了很多渲染,做了很多虚假的内容添加,然后被中共作为一个典型的宣传材料,到文革的时候还拍成了电影。”
罗广斌虽然名声大噪,但他越狱的经历一直备受中共猜忌。他反反覆覆受到审查,尽管被认为基本没有叛党,但政治生活仍受到限制。
而当时的罗广斌可能并不知道,这是因为中共对待像他那样的地下党员,已经从建政前的“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十六字方针,变成了“后十六字方针”。
朱韵和:“49年以后,他们夺权以后,马上又提出了一个对这些白区干部的‘十六字方针’,叫做‘降级安排、控制使用、就地消化、逐步淘汰’。”
而“后十六字方针”在文革开始后被执行的更加凶狠。曾在四川长期从事地下党的前中共中央西南局办公厅负责人张黎群,被打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西南局宣传部副部长马识途、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亚群、着名作家沙汀三人,被打成了四川的“三家村”。
罗广斌一方面感受到政治压力,被迫写出在小说《红岩》创作及电影改编中,与所谓“黑线人物”的关系。另一方面,他又响应号召,成为了重庆有名的造反派。在造反派分裂为两大派后,罗广斌又因为“历史问题”成为革联会一派的攻击目标。1967年2月5号,建工学院等红卫兵将罗广斌从家中绑架并抄家、关押。
朱韵和:“对这样的,罗广斌再也支持不住了。他就不断的写他的狱中生活,和怎样出狱的交代,写写停停,极端的烦躁。然后1967年的2月10号,罗广斌就死了,年仅43岁。”
罗广斌从被绑架到死亡,只有6天。关押他的人说,罗广斌是跳楼自杀,但他妻子一直表示怀疑。杨益言等人逃到北京,试图替罗广斌翻案,但中央对此一直保持沈默。
直到1968年3月,江青才明确表示,有人替罗广斌翻案,我们根本不理他。此后,更多的原四川地下党人被打成了“叛徒”、“反革命”、“黑手”……又有一大批人因为所谓“罗广斌叛徒集团案”遭到迫害。
采访/常春 编辑/尚燕 后制/萧宇
1967年2月中旬,一条消息从重庆传向全国,引发人们关注--长篇小说《红岩》的作者之一罗广斌,“自杀”了。
和其他同样在文革殒命的作家不同的是,罗广斌和杨益言共同创作的小说《红岩》,曾被中共当作“共产主义教科书”大力宣传。另外,罗广斌的命运被认为非常典型。
民间历史研究人士朱韵和:“罗广斌这个情况,他就是最典型的反映了中共对国统区干部的处理的具体体现。”
罗广斌1924年出生在成都的一个富有家庭,1940年读中学时,遇到西南联大地下党组织负责人马识途,接受所谓的“革命思想”。1948年3月成为中共地下党员,由于被投降国民党的同伴曝光身份,9月10号,罗广斌在成都家中被国民政府逮捕。
朱韵和:“罗广斌先后囚禁于重庆的渣滓洞和白公馆。然后在49年的11月27号,在国民党撤退的时候从白公馆越狱。”
这一年多的经历后来成为罗广斌的写作素材。1958年底,在重庆市委的指示下,罗广斌、杨益言开始执行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创作长篇小说《红岩》。小说以所谓的“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内“国民党监狱的黑暗”为主线,将渣滓洞和白公馆描述成人间地狱,而罗广斌成为集中营的幸存者。
《红岩》1961年12月出版,被当作红色经典大力宣传,重印98次,册数超过一千万。由于小说强烈的渲染,直到今天,仍有人把《红岩》当作当时重庆及四川地下党的历史纪实,忽略了其中有许多虚构的人物和情节。例如,江姐在狱中被用竹签子“钉手指”的酷刑,近年来连党媒也承认是虚构的。
原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李元华:“(《红岩》)按照党的意图把这段历史做了很多渲染,做了很多虚假的内容添加,然后被中共作为一个典型的宣传材料,到文革的时候还拍成了电影。”
罗广斌虽然名声大噪,但他越狱的经历一直备受中共猜忌。他反反覆覆受到审查,尽管被认为基本没有叛党,但政治生活仍受到限制。
而当时的罗广斌可能并不知道,这是因为中共对待像他那样的地下党员,已经从建政前的“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十六字方针,变成了“后十六字方针”。
朱韵和:“49年以后,他们夺权以后,马上又提出了一个对这些白区干部的‘十六字方针’,叫做‘降级安排、控制使用、就地消化、逐步淘汰’。”
而“后十六字方针”在文革开始后被执行的更加凶狠。曾在四川长期从事地下党的前中共中央西南局办公厅负责人张黎群,被打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西南局宣传部副部长马识途、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亚群、着名作家沙汀三人,被打成了四川的“三家村”。
罗广斌一方面感受到政治压力,被迫写出在小说《红岩》创作及电影改编中,与所谓“黑线人物”的关系。另一方面,他又响应号召,成为了重庆有名的造反派。在造反派分裂为两大派后,罗广斌又因为“历史问题”成为革联会一派的攻击目标。1967年2月5号,建工学院等红卫兵将罗广斌从家中绑架并抄家、关押。
朱韵和:“对这样的,罗广斌再也支持不住了。他就不断的写他的狱中生活,和怎样出狱的交代,写写停停,极端的烦躁。然后1967年的2月10号,罗广斌就死了,年仅43岁。”
罗广斌从被绑架到死亡,只有6天。关押他的人说,罗广斌是跳楼自杀,但他妻子一直表示怀疑。杨益言等人逃到北京,试图替罗广斌翻案,但中央对此一直保持沈默。
直到1968年3月,江青才明确表示,有人替罗广斌翻案,我们根本不理他。此后,更多的原四川地下党人被打成了“叛徒”、“反革命”、“黑手”……又有一大批人因为所谓“罗广斌叛徒集团案”遭到迫害。
采访/常春 编辑/尚燕 后制/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