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城楼暂停开放 传“镇楼之宝”早已丢失

2018年06月12日文化漫步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06月12日讯】天安门城楼因修缮工程施工,日前停止对外开放。据悉,天安门城楼在48年前也曾秘密拆除重新兴建,导致城楼上的“镇楼之宝”丢失。

6月12日,天安门地区管委会透露,天安门城楼及城台修缮方案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将于15日正式开工,预计明年4月底恢复对外开放,5月底全部完工。

为避免修缮工程施工期间施工人员、设备设施与游客交叉造成安全隐患,结合施工计划安排,15日起天安门城楼停止对外开放。

专家称,修缮将有利于天安门城楼及城台的永续保护,此次修缮工程属于常规保护,包括:重做城台防水、剔补局部空鼓墙体及屋面瓦件局部查补;检修或更换已达到使用年限的管线或设备;进行必要的彩画修补和文物保养工作。

据报导,天安门城楼曾在明、清时期进行过两次重大修建。

48年前,北京天安门城楼也曾经秘密拆除重新兴建,据报导,1969年河北邢台地区发生了6到7.5级强烈地震,造成天安门城楼严重损坏变形。

同年底,中共国务院彻底拆除掉天安门城楼,在原址、按原规格和原建筑形式重新修建天安门城楼。

署名杨丽娟的曾在陆媒刊发《重建天安门》一文披露,负责拆除天安门古城楼的原木工连副连长叶容溪回忆,当时他在天安门城楼屋脊上的最中间,拆出一个宝盒,于是就取下来交给了指挥部副主任吴金铁。

他说,盒子已经烂成一块一块的了,不知道是不是金丝楠木,但里头的元宝记得很清楚,光泽不是那么亮,乍一看还以为是个“铜疙瘩”,“铜疙瘩”旁边还有三四块像石头似的东西。

后经专家鉴定确认,“铜疙瘩”确确实实是个金元宝,而那些石头状的东西,则是硃砂和五彩粮。根据明清史籍记载,盒子里的东西应该是古代的镇楼之宝,里面的金元宝、五彩粮和硃砂,则是古人用来辟邪之物。然而镇楼之宝后来的去向却无人可知。

几个月后,新城楼建成,在原来宝盒的位置,被放进了一块汉白玉石,上面竖向刻着“1970年1∼3月重建”的字样。

据史书记载,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年),建造时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门,故命名承天门。明朝天顺年即1457年7月,承天门遭火灾,城楼焚毁。1465年明宪宗派工部尚书自圭重修承天门,由牌坊式改建成宫殿式,基本上有了现在天安门的规模。

1644年,承天门又毁于兵火。第二年再次重修,6年后竣工,从此正式改名为天安门。

(记者李韵报导/责任编辑: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