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舌头“耕种”的汉朝大臣贾逵

2019年12月25日文化漫步
东汉时期,有一位博学的“通儒”贾逵(174年─228年)。他的记忆库储存量惊人,能够背诵诗书等“六经”,授课时也很气派,没有书籍,直接口诵。汉明帝遇到疑难问题,向他求教。汉章帝喜读《左传》与《尚书》,贾逵为天子陈列了三十多条《左传》大义。贾逵专注于研究学问,不善于人际交往。章帝理解他,特赐二十万钱,让他孝养生母。
天赋异禀 聪慧过人 贾逵五岁时就已聪慧过人。
每当贾逵的姐姐听到邻家孩子的读书声,便抱着小贾逵,站在篱笆外静静地听。贾逵年纪幼小,却也能安静地呆着,默不出声,听别人读书。姐姐见状颇为高兴。
贾逵十六岁时,就能背诵《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六经”。姐姐好奇地对他说:“我们家很贫穷。从来没有聘请过学者上门教你。你是怎么知道天下有三坟五典等书籍,竟能背诵得一句不差?”(编注:三坟,讲大道,指伏羲、神农、黄帝的书;五典讲常道,一定的法则,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的书。)
贾逵说:“当初姐姐抱着我站在篱笆外听邻家孩子读书,我就记住了。一直到现在都能背得一句不差。”贾逵剥下庭院中的桑树皮当作纸张,或者将字写在门扇或墙壁上,一面诵读一面记忆。一年以后,竟把各类经典和史着全都读了一遍。
贾逵天资聪慧的事迹,越传越广,各地学生慕名而来,有的甚至不远万里,向他拜师求教。还有人背着儿孙远道而来,在贾逵家附近租房住下,以便求教于他。
尽管没有现成的书籍,他也能将记忆库中储存的经典,全部口述出来,教授学生。不少求学者与家长为答谢他的教诲,馈赠他不少钱谷作为学费,这些钱谷竟然装满了仓库。
人们说:“贾逵不是用体力耕田,获取收成,而是用嘴讲授经典史着,用舌头来‘耕种’啊。”从此舌耕成为教书人的代名词。
因贾逵的记忆库储存量惊人,六经着作都记在脑中,所以当皇帝遇到难解的异象时,贾逵能迅速从记忆库翻出经典,为皇帝解惑。
神雀降 胡归降 汉明帝刘庄(28年─75年)时期,曾有不少神雀降落在宫殿和官府,冠羽都是五彩的颜色,非常漂亮,明帝从未见过这么美丽的鸟,于是问临邑侯刘复(齐武王刘演之孙,北海王刘兴之子)。刘复也不知道那是什么鸟,不知道它象征的意义,于是推荐学问广博的贾逵。
汉明帝召见贾逵,问起神鸟之事。贾逵回答道:“昔日,周武王继承父业,鸑鷟(音月浊,凤的别名)降落在岐山。宣帝怀柔戎狄,频频感得神雀降临,这是胡人归降的征兆。”汉宣帝时,神雀降临,为应祥瑞,更改了年号。后来匈奴归降,呼韩邪单于入朝称臣,臣服大汉。
鸑鷟降于岐山,此事载于《周语》。周大夫内史过(人名)对周惠王说,“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贾逵博学广闻,很轻松地解答了明帝的疑惑。明帝在兰台(建于长安,汉代是汉代宫内藏书之处)赐予笔札,命贾逵作《神雀颂》,以记祥瑞征兆。
君臣之义 帝明臣贤 汉章帝刘炟(57年─88年)特别喜欢古文《尚书》和《左传》。他登基伊始,于建初元年,诏贾逵至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讲解经典,章帝亲自驾临听讲,很称许他的说法。于是,让他比较古文《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贾逵陈列了三十条《左传》大义,均关于君臣正义、父子纲纪。他认为,《左传》中的君臣之义更深,而《公羊传》倾向于权术。在其它方面,《左传》与《公羊传》又大同小异。章帝读罢奏书,赐予他五百匹布帛,一袭衣裳,并令他选择二十名高才生,教授他们《左传》。
后来章帝得知贾逵母亲常年患病,有意额外加赐恩赏,于是派颍阳侯马防赐予他二十万钱。章帝对马防说:“贾逵母亲体弱多病,他又不善于人际关系,如果家里所需物品匮乏,就怕会像孤竹国的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 汉和帝即位后,贾逵拜为左中郎将,又迁至侍中,领骑都尉,经常出入宫廷,兼领秘书,受到皇帝的器重。贾逵作品颇丰,着作了上百万言的文章与着作。因其学识渊博,被世人尊称为“通儒”。贾逵为国举荐贤才,也多受到皇帝的任用。@*#
事据《后汉书‧贾逵传》卷三十六、《王子年拾遗记》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