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公告表示,一名居住于锦江区望江锦园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于康复后的居家隔离阶段,接受核酸复检后,结果再次呈现阳性,被重新收治。
随后在25日,广东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宋铁透露,初步数据显示,广东14%的武汉肺炎出院患者出现“复阳现象”。而日本官方于26日表示,一位40岁日本女性出院后,又出现咳嗽、身体不适等症状,检测后再次确诊。
消息一出,引起人们对“新冠病毒痊愈后会再次复发”的广泛担忧。
通常来说,感染病毒痊愈后,体内病毒量已经降到相当低的水平;而且对于大多数被感染者,感染过一次后,体内会出现“抗体”,不容易再被感染。这些病人再次“复阳”,可能有何原因?
病毒感染后,通常会出现抗体
探讨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抗体。抗体,简单来说,就是可以对抗特定病毒的“侦察兵”。
大部分病毒或细菌的表面都带有其独特的“抗原”,人体的免疫系统若不能辨识这些抗原,就会将其视其为“外敌”,并且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与之相抗。对抗期间,人体的B淋巴细胞会转换成浆细胞,并释放专门对应于某种病毒或细菌独特抗原的物质——抗体。
病毒进入人体之后,通常会激发免疫系统产生抗体。(Shutterstock/大纪元制图)
所以如果在某人体内检验出对应于某种病毒的抗体,除非他曾注射过相关的疫苗,否则就代表他曾经感染过该病毒。
这些抗体留在人体内,就如同身体训练出的侦查部队,日后若再遭遇相同的病毒,相对应的抗体,就会去结合该病毒的表面抗原,如同钥匙与锁的关系一样,随后迅速引发免疫反应,消灭病毒。
不过,抗体本身并不负责直接打击病原体,而是“逮捕”病原体,将它们“上铐”,使其无法在人体内作怪。随后抗体会赶紧呼叫身体内其它真正有破坏力的免疫细胞来消灭病原体。
抗体的保护力,因人和病毒而异
抗体存在于体内的时间以及保护能力,取决于每个人的情况。就像注射疫苗,有的人身体反应比较好,保护力就比较强;有的人体质弱一点,疫苗能够激发的反应就比较弱,产生抗体的量就相对低。比如乙肝疫苗,根据研究,目前有1%~3%的人施打后,身体却没有产生抗体。
不同病毒之间也有所区别,有的病毒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会持续久一些,有的则弱一些。
比如麻疹,人只要在孩童时期得过一次麻疹,即可终身免疫;而如果得过水痘,身体虽会产生抗体,水痘病毒仍可能潜伏在体内,日后在压力大及身体劳累时,可能就再次复发,引发“带状疱疹”。
一般感染病毒过后,就会有抗体产生,但是新型冠状病毒抗体能持续多久?这需要追踪许多案例和研究,才能得出结论。
复检呈阳性,与体内病毒量变化有关
先前多次传出核酸检验呈现假阴性,准确率不高。目前能确定的是,检出阳性,代表病人体内有高病毒量;检出阴性,不代表病人体内没有病毒。而且检出率与病人体内病毒量有相关。
微生物学博士、美国前Walter Reed陆军研究所病毒系实验室主任肖恩‧林(Sean Lin)表示:“病毒感染后,会与人体经历一段对抗的过程,人体内的病毒量会一直变化。”
当病人的免疫系统比较好时,会将体内的病毒清除掉一部分,那么体内病毒量就会下降。此时从患者身上采检不到足够的病毒样本,那么核酸检验可能就会出现阴性,但是还有少量病毒存在体内。
“过一段时间如果免疫系统又不好了,那么病毒可能又重新得到机会进行大量的复制。”,肖恩‧林说:“只要病毒再次突破免疫系统的防线,这时病毒量又会重新恢复,所以会再次检验出阳性,这是很常见的情况。”
也就是说,新冠肺炎患者出院时,可能由于体内病毒量低,采检为阴性,症状也消失,依照当时的标准,医师判定病患康复、可以出院。而后一段时间的居家隔离期间,病毒可能又战胜免疫系统,所以再次采检呈现阳性。
痊愈者是否仍处“危险状态”,尚待研究
必须注意的是,病人康复通常指的是症状消失,但这不代表病人体内的病毒已经完全清除,只是病毒量低到无法引起症状。
肖恩‧林进一步说,对于康复患者本人,因为体内已经有抗体,可能就没那么危险。可如果病毒战胜免疫力,病毒量又高起来,还是有可能检出阳性。而且因为病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已经在之前的于病毒对抗的过程中消耗很大,所以患者病情容易再次变严重。
“但是这些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肖恩‧林强调,“有时候病情还会多次反覆。”
目前在新冠病毒的研究中,关于不同人体组织因病毒感染如何引发病变的过程、病毒如何引起细胞因子风暴、康复病人是如何克服病毒等问题,仍然需要充分及清晰的研究报告。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