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2月19日讯】立春过后,就是雨水节气了。雨水大约在每年的2月18日左右到来,此时天气仍寒,但雨水渐多,身体容易受寒、积湿。养生要注意祛湿养脾、生发阳气。
雨水脾虚湿气重,却也是养脾胃好时机
从立春开始,大自然进入万象更新、阳气渐升的时节。因为春季属木,按照五行生克的规律,水能生木,所以接下来,就进入雨水的节气。
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雨水一到,播种的时节就开始了。雨水前后有个重要的民俗节日,就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元宵节是新年的最后一个节日,又称过小年,家家户户煮元宵,先敬神祀祖,然后聚餐,象征阖家团圆。过了元宵才算过完了年,此后便开始投入到繁忙的农耕之中。
雨水节气的特点是雨多、风多,天气仍旧寒冷。此时,人的身体易积湿气、易感风寒、肝火旺,也容易有皮肤干痒的症状。
人体内的环境与外界是相对应的。雨水节气来临之际,自然界是降雨量渐增,天气更加暖和。而随着阳气生发,人体的肝阳、肝火、肝风也会继续上升。
而当体外春雨连绵的时候,我们人体内的中原大地——中焦也比平素更雾气腾腾。
脾喜燥而恶湿,过于潮湿则易伤脾气。同时,春季本来就容易“肝强脾弱”,也就是说,肝木疏泄过多则脾胃气虚,而肝气过于郁结则脾胃气滞,于是造成脾胃易虚弱。脾胃运化不行,湿气不能及时散掉,就会积累在体内。人也容易发脾气,甚至出现忧郁症。
但一方面,“雨水连绵是丰年,农夫不费力耕田”,位处中焦的脾胃也是一样,在水气丰足的环境下,只要稍稍“施肥”——益气补脾,加上适当的“耕田”——疏肝理气,脾土就能保养的很好。
雨水时节也易感风寒。因为经历了冬季三个月的草木零落、冰冻虫伏,人体的新陈代谢也相应的减缓,抵抗力处于相对低迷的状况;春季一来,人体阳气生发上扬,全身毛孔也微微张扬松懈。雨水方至,夹杂寒风,则极易损伤阳气,稍感风寒便易引发旧疾。
此外,由于毛孔相对舒张,体表水分蒸发较快,因此常常会出现口舌干燥、皮肤干燥及发痒的状况。
一碗粥祛湿养脾!雨水节气养生4大要点
雨水节气,要从祛湿养脾等四个要点来养生。(健康1+1/大纪元)
雨水节气,要从以下四个要点来养生:
● 祛湿养脾
总的来说,雨水节气的饮食要点是“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推荐一款强胃祛湿瘦身粥:
材料:薏苡仁、白扁豆、糙米各1杯,生姜3片。
作法:将薏苡仁、白扁豆、糙米洗净,加入生姜后,加10杯水,慢火熬成粥。每天早餐吃一碗。
功效:益胃健脾,去湿减重,温通阳气。
● 生发阳气
推荐多吃些疏肝解郁的食物,如玫瑰花、香椿叶等;多吃新鲜蔬菜及多汁水果。
● 紧肤润燥
推荐多吃胡萝卜、小米粥、豆苗。少吃牛肉、羊肉及火锅。
● 御风避寒
注意保暖,尤其头部和背部不要受寒。
常常按摩4个穴位,养胃又健脾
中脘穴:胃经募穴,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作用。
天枢穴:增强胃动力,促进肠道蠕动。
至阳穴:调理胃腑,扶助胃气,缓解胃痉挛,增强脾胃功能。
脾腧穴:和胃降逆,益气健脾。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