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哥侃封神】第四十一回 闻太师兵伐西岐

2021年04月23日古书连载
第四十一回讲“闻太师兵伐西岐”,故事就进入了正轨。这一回一上来就谈到闻太师他保纣王的过程。书中把黄天化跟魔家四兄弟之间的对垒相应接在一起,闻太师一看,魔家四兄弟没打过(没胜出),他只能自己出来。
诗曰:
太师行兵出故商,西风飒飒送斜阳。
君因乱政民多难,臣为摅忠命尽伤。
君王本身乱朝、乱政,老百姓便多灾、多难。作为臣子这时候去忠于自己的君主,那就是逆天意。君主乱朝政也是天象走到那一步因而出现的故事。
唯知去日宁知返,只识兴时那识亡。
有来、有回;只知道自己开心的时候、得意的时候,根本想不到相生相克的道理;有盛必有衰、有阴必有阳,要懂得顺应这种时辰的改变。
这两句话,我以为讲的是闻太师。闻太师自持自己不管是托孤大臣也好,或者他是截教里曾经修行过的人也好,他自我的概念跟愚忠的概念是混在一起的。
四将亦随征进没,令人几度忆成汤。
魔家四兄弟随着征讨西岐,最后都成为一种幻影、一种记忆,让人们知道成汤灭亡的过程,就是天意所向。
丙灵公首战即死 凡心不去即忘本
且说魔礼红不见了珍珠伞,无心整理军情。忽报:“有将在辕门讨战。”四将听说,随点人马出营会战;见一将骑玉麒麟而来。但见怎生打扮,有赞为证:
悟道高山十六春,仙传道术最通灵。
潼关曾救生身父,莫耶宝剑斩陈桐。
束发金冠飞烈焰,大红袍上绣团龙,
连环砌就金锁铠,腰下绒绦左右分。
两柄银锤生八楞,稳坐走阵玉麒鳞。
奉命特来收四将,西岐城外立头功。
旗开拱手黄天化,“封神榜”上丙灵公。
丙灵公就是三山的神,在封神榜当中是头一个神,他父亲(黄飞虎)是第二个。
魔礼青观看一员小将,身坐玉麒麟,到阵前曰:“来者何人?”
天化答曰:“吾非别人,乃开国武成王长男黄天化是也;今奉姜丞相将令,特来擒你。”
魔礼青大怒,摇枪拽步来取黄天化。天化手中锤赴面交还。步骑交兵,一场大战。怎见得:
发鼓振天雷,锣鸣两阵催。
红旛如烈火,将军八面威。
这一个舍命而安社稷;
那一个拼残生欲正华夷。
自来也见将军战,不似今番枪对锤。
话说魔礼青大战黄天化,麟步相交,枪锤并举,来往未及二十回合,早被魔礼青随手带起白玉金刚镯,一道霞光,打将下来,正中后心。只打得金冠倒撞,跌下骑来。魔礼青方欲取首级,早被哪吒大叫:“不要伤吾道兄!”登开风火轮,杀至阵前,救了黄天化。
哪吒大战魔礼青,双枪共发,杀得天愁地暗。魔礼青二起金刚镯来打哪吒。哪吒也把干坤圈丢起。干坤圈是金的,金刚镯是玉的,金打玉,打得粉碎。魔礼青、魔礼红一齐大呼曰:“好哪吒!伤碎吾宝,此恨怎消!”齐来动手。哪吒见势不好,忙进西岐。
魔礼海正待用琵琶时,哪吒已自进城去了。魔礼青进营,见失了金刚镯,闷闷不悦。
且说黄天化被金刚镯已自打死了。黄飞虎痛哭曰:“岂知才进西岐,未安枕席,竟被打死!”甚是伤情。只得把天化尸骸停在相府门前。
子牙亦是不乐。忽有人报进府来:“启丞相:有一道童求见。”
子牙传令:“请来。”
道童至殿前下拜。
子牙问曰:“那里来的?”
童子曰:“是紫阳洞道德真君命弟子来背师兄黄天化回山。”
子牙大喜。
白云童子将黄天化背回,至紫阳洞门前放下。道童进洞回覆曰:“师兄已背至了。”
真君出洞,看天化面黄不语,闭目无言。真君命童子取水来,将丹药化开,用剑撬开口,将药灌入,随入中黄。
道德真君出手救了三个人,一个是杨任,一个是黄飞虎,一个是黄天化。黄天化三岁的时候在黄飞虎家后院玩,道德真君看到他,发现他杀气太重,没打声招呼就把这孩子给弄走了;后来道德真君见到杨任的时候,杨任的双目被纣王挖了,杨任的一股怨气上冲天廷,动到道德真君,就把杨任给救了;而武成王当时被闻太师困住的时候,武成王的怒气惊动了道德真君,所以道德真君用了混元幡让黄金力士把黄飞虎隐到山里去。这是当时这么写的故事。
这里就出了个状况:被道德真君救的这几个人全死了。这三个人在人的现实环境中表现出来的都不是健康的感受:怨气、杀气、怒气,都是人生命中负的因素,应该跟道德真君本人有关系。我没有查到道德真君本身的故事来源,但据说他是元始天尊十二金门的最后一个。这关门弟子都有这个问题。
通天教主在他们哥仨当中,老子是老大、元始天尊是老二、通天教主是老三。等通天教主出来的时候,大家就会看到当初鸿钧道人偏爱通天教主。这里并没说元始天尊对道德真君多么的偏爱,但是道德真君确实是元始天尊最小的弟子。
道德真君相救或被他掳走的人,多数有负的因素在其中,可能这个东西就奠定了他们修不成——要等到后面道德真君真正出来的时候——这里有太多的伏笔,只是读者看不出来。
不一个时辰,黄天化已是回生,二目睁开,见师父在傍,天化曰:“弟子如何在此相见?”
真君曰:“好畜生!下山吃荤,罪之一也;变服忘本,罪之二也。若不看子牙面上,决不救你!”
黄天化在十三年的修行当中,心法修不到位——下山就吃荤!而且当时也满奇怪的,黄飞虎竟然没拦阻。黄飞虎跟自己失踪多年的长子光顾着乐,可能与当时道德真君在黄天化三岁的时候把他弄走有关。
在黄飞虎过五关,闻太师追他的时候,黄天化看到自己的兄弟、叔叔都在,就没有自己的母亲,黄天化劈头就指责黄飞虎说:“你为什么不带我的母亲出来?”黄飞虎就跟他说,他母亲遭到纣王的羞辱等,黄天化就大声哭,一下就给气晕过去了。
所以黄天化在修行的过程中,人情世故、七情六欲根本没放;只学了艺,没有修心。因为他什么都没放——亲情;一下山就喝酒;看见父亲的官服就给穿上。所以可以这么讲:只学艺,没修行。我觉得这是给后人看书时以教训、以造化……
黄飞虎没有意识到他跟自己的长子吃荤,他做父亲的有责任。所以有时候人就是人,生命境界的局限性是不可跨越的,修到什么境界就什么境界,不是使劲使出来的,是人修行过程中生命昇华出来的,昇华不了,根本一点办法都没有。
攒心钉出世 破四魔
黄天化倒身下拜。真人取出一物,递与天化,曰:“你速往西岐,再会魔家四将,可成大功。我不久也要下山。”
黄天化辞了师父,借土遁前来,须臾便至西岐,落下遁光,来至相府。门官忙报。子牙命至殿前。黄天化把师父言语说了一遍。飞虎大喜。次日,黄天化上了玉麒麟出城,坐名要魔家四将。
军政司报进行营:“黄天化请战。”魔家四将听报,忙出营。见天化精神赳赳,大叫曰:“今日定见雌雄!”魔礼青摇枪来刺。天化火速来迎。麟步相交,一场大战。未及三五回合,天化便走。魔礼青随后赶来。黄天化回头一看,见魔礼青来赶,挂下双锤,取出一幅锦囊,打开看时,只见长有七寸五分,放出华光,火焰夺目,名曰“攒心钉”。黄天化掌在手中,回手一发;此钉如稀世奇珍,一道金光出掌。怎见得,有诗为证:
此宝今番出紫阳,炼成七寸五分长,
玄中妙法真奇异,收伏魔家四大王。
话说黄天化发出攒心钉,正中魔礼青前心,不觉穿心而过。只见魔礼青大叫一声,跌倒在地。魔礼红见兄长打倒在地,心中大怒,急忙跑出阵来,把方天戟一摆,紧紧赶来。黄天化收回钉,乃复打来。魔礼红躲不及,又中前心。此钉见心才过,响一声,跌在尘埃。魔礼海大呼曰:“小畜生!将何物伤吾二兄?”急出时,早被黄天化连发此钉,又将魔礼海打中。也是该四天王命绝,正遇丙灵公,此乃天数。
一物降一物!黄天化最后被封的神就是丙灵公,丙灵公正好克四大天王(用了攒心钉),所以我能够理解:天、地间在一定环境中生命是相生相克并生的,就像申公豹跟姜子牙是对着来的,那哥儿四个是对着黄天化来的。哥儿四个是一组,可以说是一个人。“四大天王”就是一组,黄天化一个人管“三山五岳”的三山,三山的神就叫丙灵公。
只见魔礼寿见三兄死于非命,心中甚是大怒,忙忙走出,用手往豹皮囊里拿花狐貂出来,欲伤黄天化。不知此花狐貂乃是杨戬变化的,隐在豹皮囊里,魔礼寿把手来拿此物,不知杨戬把口张着,等魔礼寿的手往花狐貂嘴里来,被花狐貂一口,把魔礼寿的手咬将下来。只得一个骨头,怎熬得这般痛疼!又被黄天化一钉打来,正中胸前。
杨戬七十二变,他可以以花狐貂那个生命本身的形式出现,甚至伤人,他是可以这样做的。黄天化打他哥儿们四个打的都是前心,只奔着心去。所以讲述了这个宝贝的奥妙之处。
可怜!正是:
治世英雄成何济,封神台上把名标。
人间的一切英雄好汉其实都是泡影,都是幻影,一切都不存在。
话说黄天化打死魔家四将,方才来取首级,忽见豹皮囊中一阵风儿过处,只见花狐貂化为一人,乃是杨戬。黄天化认不得杨戬,天化问曰:“风化人形者是谁?”
他们是师兄弟,但是他们彼此之间不相透露功夫,宝贝也是各自拿自己的,因为宝贝是随人的,而每件宝贝自身都带有他生命背后的定数和咒语这一类的东西。
杨戬答曰:“吾乃杨戬是也。姜师叔有命在此,以为内应。今见兄长连克四将,正应上天之兆。”
二郎神杨戬很客气,他没问谁大谁小,直接就称黄天化为兄长。“连克四将,正应上天之兆。”这话一说,其实说明二郎神的道行高,他大概知道黄天化跟这四个人之间的关系。
正说间,只见哪吒登轮赶来,对黄天化、杨戬言曰:“二兄今立大功,不胜喜悦。”三人彼此庆慰,同进城至相府内来,来见子牙。三人将发钉打死四将,杨戬伤手之事,诉说一遍。子牙大喜,命把四将斩首号令城上。
闻太师出征坠麒麟
且说魔家人马逃回进关,随路报于汜水关韩荣。韩荣闻报大惊,曰:“姜尚在西周用兵如此利害!”心上甚是着忙;乃作告急表章,星夜打上朝歌去讫。不题。
且说闻太师在相府闲坐,闻报:“游魂关窦荣屡胜东伯侯。”忽然又报:“三山关邓九公有女邓婵玉连胜南伯侯,今已退兵。”太师大喜。又报:“汜水关韩荣有报。”太师命:“令来。”来官将文书呈上。
太师拆开一看,见魔家四将尽皆诛戮,号令城头,太师拍案大怒,叫曰:“谁知四将英勇,都也丧于西岐,姜尚有何本领,挫辱朝廷军将!”
这完全出乎闻太师的预料,其实表明:闻太师他有天大的本事,却看不出来天象的本身,他也看不出自己的归宿。所以有再大本事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有这个问题:他看别人都没问题,但是他看不了自己。我以为是一种生命之迷,闻太师同样有这个问题。
闻太师当中一目睁开,白光有二尺远近;只气得三尸神暴躁,七窍内生烟。
“白光有二尺远近”,我以为是讲述了闻太师他的功力深浅。你说到底这白光有多远?我也不清楚……
自思自忖道:“也罢!如今东南二处,渐已平定,明日面君,必须亲征,方可克敌。”当日作表。
次日朝贺,将出师表章来见纣王。纣王曰:“太师要伐西岐,为孤代理。”命左右:“速发黄旄、白钺,得专征伐。”
发黄旄、白钺,其实是君主授权,他代表着皇权,就像全权大使的概念一样,全权大使来的时候一定有这个东西,是代表大王,是一种象征。中、西方都可以看到,带个旄,也不是武器,象征一种权位。如果是钦差大臣的话,也有类似的东西,拿着尚方宝剑。
太师择吉日,祭宝纛旗旛。纣王亲自饯别,满斟一杯,递与闻太师。太师接酒,躬身奏曰:“老臣此去,必克除反叛,清静边隅。愿陛下言听计从,百事详察而行,毋令君臣隔绝,上下不通。臣多不过半载,便自奏凯还朝。”
闻太师非常自负。
纣王曰:“太师此行,朕自无虑,不久候太师佳音。命排黄旄、白钺,令闻太师起行。
太师饮过数杯,纣王看闻太师上骑。那墨麒麟久不曾出战,今日闻太师方欲骑上,被墨麒麟叫一声,跳将起来,把闻太师跌将下来。
这个墨麒麟叫了一声把闻太师摔下来。
为什么会出这种事呢?在另外的空间里面,其实是有生命帮他,要看这个人的悟性如何。我个人曾经遇到过一些类似的故事,是非常特别的。但有些事情在表象上可能会差不多,但它背后的内涵可不一定都有。
比如说水杯、茶杯掉地上摔碎了,有些人很忌讳,说:“坏了!是不是家里有什么人出事了?”就我个人理解:你可以说因人而异,也可以说因时而异,跟当事者本身的判断相关——信则灵,不信就无所谓!
这是民俗的说法,缺少真正生命的判断,这就给那些什么都不信的人一种藉口,这种藉口我个人觉得就带有一种欺骗,是因为当事者没有辨别力。有辨别力的人,同样一件事情他能辨别出不同之处。就像同样一个声音出来了,他立刻能警觉这个声音代表什么意思。有些没有什么意思。所以,跟那个时间点相关。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那“诸葛亮舌战群儒”怎么说?那么多个儒生……不是拿数能充上……因为人只站在利益的层面,他分辨不了生命的境界,而当自己没有境界,抵抗不了的时候,他就找了个藉口:“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那是把诸葛亮给污辱了,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给污辱了。
百官大惊。左右扶起。太师忙整衣冠。时有下大夫王变,上前奏曰:“太师今日出兵落骑,实为不祥;可再点别将征伐可也。”
太师曰:“大夫差矣!人臣将身许国而忘其家,上马抡兵而忘其命;将军上阵,不死带伤,此理之常,何足为异。大抵此骑久不曾出战,未曾演试,筋骨不能舒伸,故有此失。大夫幸勿再言。”随传令:“点炮起兵。”太师复上骑。
你看,人的这面完全可以解释,书里头也这么解释,但是真实的背后不是这个。应该讲:麒麟是龙种,背后有着护主的成分。换句话说,麒麟自己都知道这事不好办。
麒麟把闻太师摔下来,就是在某一个环境中有一个生命在帮他,但是要凭对方的悟性。濒死经验的特点就是说:那个魂魄能看见这一切,跟我们在梦里类似的。很多人可以通灵的,只不过你通的灵高、低?就是另外一回事,和当事人怎么想。
为什么闻太师他不在乎呢?就是他太自我,太自以为是。在人的品质当中,自以为是的人太执着、贪心他要做的事情就会给自己解释,也就看不清楚自己的路。
此一别,正不知何年再会君臣面,只落得默默英魂带血归。太师一点丹心,三年征伐,俱是为国为民。
为国为民,是人的说法。逆天意而为之,毕竟无果。
用尽机谋扶帝业,上天垂像不能成。
持能逞强这是闻太师。他确实有能力,他也确实够强悍,但是呢,他必死无疑,这里面说的就这么含意。
话说闻太师提大兵三十万出了朝歌,渡黄河,兵至渑池县。总兵官张奎迎接,至帐前行礼毕。太师问:“往西岐那一条路近?”
张奎答曰:“往青龙关近二百里。”
太师传令:“往青龙关去。”
人马离了渑池县,往青龙关来。一路上旗旛招展,绣带飘飖,真好人马!怎见得,有赞为证:
飞龙旛红缨闪闪;飞凤旛紫雾盘旋。
飞虎旛腾腾杀气;飞豹旛盖地遮天。
挡牌滚滚,短剑辉辉。
挡牌滚滚,扫万军之马足;
短剑辉辉,破千重之狼铣。
大杆刀、雁翎刀,排开队伍;
鍖金枪、点钢枪,荡荡硃缨。
太阿剑、昆吾剑,龙鳞砌就;
金装锏,银镀锏,冷气森严。
画杆戟、银尖戟,飘扬豹尾;
开山斧、宣花斧,一似车轮。
三军呐喊撼天关,五色旗摇遮映日。
一声鼓响,诸营奋勇逞雄威;
数捧锣鸣,众将委蛇随队伍。
宝纛旛下,瑞气笼烟;
金字令旗,来往穿梭。
能报事拐子马紧挨鹿角;
能冲锋连珠炮提防劫营。
诗曰:
腾腾杀气滚征埃,隐隐红云映绿苔。
十里止闻戈甲响,一座兵山出土来。
三十万人马往前推,就像一座兵山在动。
话说大兵离了青龙关,一路崎岖窄小,止容一二骑而行,人马甚是难走,跋涉更觉险峻。闻太师见如是艰难,悔之不及。早知如此,不若还走五关,方便许多;如今反耽误了程途。
一日,来到黄花山,只见一座大山。怎见得,有赞为证:
远观山,山青叠翠;
近观山,翠叠青山。
山青叠翠,参天松婆娑弄影;
翠叠青山,靠峻岭逼陡悬崖。
逼陡涧,绿桧影摇玄豹尾;
峻悬崖,青松折齿老龙腰。
如果你去过北京的碧云寺、潭柘寺、戒台寺,里面有一些上千年的松柏,就是他这说的“青松折齿老龙腰”,非常漂亮。我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我讲的都是三四十年前了。
望上看,似梯似磴;
望下看,如穴如坑。
青山万丈接云霄,斗涧鹰愁侵地户。
此山:到春来如火如烟,到夏来如蓝如翠,到秋来如金如锦,到冬来如玉如银。
到春来,怎见得如火如烟:
红灼灼夭桃喷火,绿依依弱柳含烟。
到夏来,怎见得如蓝如翠:
雨来苍烟欲滴,月过岚气氤氲。
山上下雨,你看到很多照片山是蓝色的,我节目开头那一段,你看到那山有烟,山表面是蓝色的。
到秋来,怎见得如金如锦:
一攒攒,一簇簇,俱是黄花吐瑞;
一层层,一片片尽是红叶摇风。
到冬来,怎见得如玉如银:
水愰愰冻成千块玉;雪濛濛堆叠一银山。
冰、雾、雪溶在一起,在阳光的照射下,那就是银山。
山径崎岖,难进难出;水回曲折,流去流来。
树梢上生生不已,鸟啼时韵致悠扬。
正是:观之不舍,乐坐忘归。
有诗为证:
一山未过一山迎,千里全无半里平,
莫道牧童遥指处,只看图画不堪行。
闻太师五行遁法 智收四天君
话说闻太师看此山险恶,传令安下人马,催开墨麒鳞,自上山来观看。见有一程平坦之地,好似一个战场。太师叹曰:“好一座山!若是朝歌宁静,老夫来黄花山避静消闲,多少快乐!”又见依依翠竹,古木乔松,赏玩不尽。
正看此山景致,忽听脑后一声锣响,太师急勒转坐骑,原来是山下走阵;走的乃是长蛇阵,阵头一将,面如蓝靛,发似硃砂,上下獠牙,金甲红袍,坐下黑马,手使一柄开山斧。闻太师贪看走阵,不觉被山下士卒看见:闻太师身穿红袍,坐骑一兽,用两根金鞭,偷看阵势。士卒竟不走阵,来报主将:“启大王千岁:山上有一人探看吾等巢穴。”那人见说,抬头一看,大怒,速命退了阵,把马一磕,那马飞上山来。
闻太师看见一将飞来,甚是英雄,十分勇猛,心中大喜:“收得此人,去伐西岐,乃是用人之际。”心上正自踌躇,不觉那马已到面前,只见来将大呼曰:“你是何人?好大胆!敢来探吾山穴!”
闻太师曰:“贫道看此山幽静,欲化此结一茅庵,早晚诵一二卷‘黄庭’;不识将军肯否?”
来人大怒,骂道:“好妖道!”催开马,摇手中斧,飞来直取。闻太师用金鞭急架忙迎。鞭斧交加,勇战在高山之上。闻大师征伐多年,不知见过多少豪杰,那里把他放在眼里。见这将使的斧也有些本领,“待吾收了此人,往西岐去,虽无大成,亦有小就。”
太师把骑一拨,往东就走。那人赶来。闻太师听脑后铃声响亮,把金鞭一指,平地现出一座金墙,把这一员大将围裹在内,用金盾遁了。太师依旧还往这山上,下了战骑,倚松靠石坐下。太师看有几道杀气隐在山中,默然。不提。
闻太师率三十万大军奔西岐而来,本来他应该闯五关就行了,结果他要抄近道,就走到山上去了,其实反而慢了,因为他带着三十万大军从山道上走,那肯定是有问题。也奇怪了,当他问守将的时候,守将说:能近不少!?守将都没跟他说明白,一个人、两个人走行,带着三十万人马的话,走起来就没有那么方便。
有时候就是一种天意了,因为这是一个常理,如果三十万人可以抄近道走的话,设立的五关大道还有啥意义?大道不给三十万人走,那边小道走三十万人?
我不知道写书的人为什么这么写,但可以透显出闻太师本身的境界有限,表现出自己要急于把这件事情做成,不管对、错!?
他所仰仗的一切,都是自我的意识,如果没有那么强的自我意识的话就知道:你放个大道,道路上有五个大关卡,那你三十万人马不走这路,你反倒走山路?为了抄近道……
我们原来讲过二郎神的“八九之功(八九玄功)”,中间的玄妙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组成万物(前提是以人为中心),而八九七十二,七十二乘五(五行)是三百六十度——一个循环——万物皆在其中,但不包括日、月,这是真正的包罗万象,才出现所谓的能够七十二变。七十二变其实就是“物物相通”——万物相生相克,既相生也相克,相互依存,组成了一种封闭的循环,包括轮回转世。比如说,六道轮回:可能托生成这个,托生成那个,托生成不同的东西,甚至树……
二郎神后来在处理妖怪的时候就是用了七十二变,用了相生相克的道理做成的。这是相辅相成的,并不代表他境界有多高。
且说小校报上山来:“启二位千岁:有一穿红的道人,把大千岁引入一阵黄气之内,就不见了。”
人眼睛看到是黄气,而实际呢?闻太师讲,那是“金遁”。有些有本事的人,在人间使用他的手段,在一般人的眼睛里就好像一阵风似的就没了。看起来一股烟,感觉起来一阵风,其实在另外空间有着对应物质。在闻太师所施法术的那一面是金的。但是在人这边看就是一道黄气。
二将急问报事喽啰:“如今在那里?”小校答曰:“如今现在山上坐着。”二人大怒,忙上马持兵,众喽啰齐声呐喊,杀上山来。
闻太师看见,慢慢的上了墨麒麟,把金鞭一指,大呼曰:“二将慢来!”
二将见闻太师是三只眼的道人,也自惊讶,乃上前喝曰:“你是何人,敢在此行凶,将吾兄长摄在那里去了?好好送还,饶你一命!”
闻太师这只眼睛是长在外面的。现在的人那只眼睛长不到外头,但是很多人这地方是有一条道。很多人“天目”是能看到的,只不过看到的东西不同,看到的环境不同,描述的故事也不同。他确实能看到。
天目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分享不了。他们看壶面上有东西,我们也看不着;同样的一个环境,如果两个人天目都开,搞不好看到的背后故事也不同;即使两个人能看的时候,两天目也不能凑在一起看到同样的东西;另外一个,那个东西是被动看的,不是主动看——原因就是人们执着于人肉身眼睛所受到的教育、环境——你指挥不了自己的天目,就像人指挥不了自己做梦一样,但梦是真实的,梦本身又不能分享。道理是一样。只不过我们人本身太着重于这一边,从而就把生命本来存在的任何能力、本事,本来存在的这一份造化,反而给耽误了。
闻太师曰:“方才那蓝脸的,无知触我,被我一鞭打死了。你二人又来做什么?我非有别意,欲化此黄花山修炼,你二人肯么?”
二人大怒,把马催开,一个使枪便取,一个使双愰打来。闻太师使开金鞭,冲杀上下,三骑交加。闻太师勒转墨麒麟,往南就走。二将赶来。太师把鞭一指,将水遁了张天君,木盾遁了陶天君。
闻太师就跟二郎神的七十二变一样,同样是利用了天、地间(人生活的环境中)的金、木、水、火、土组成的这样的物质,产生的千变万化。
──此一回乃闻太师收邓、辛、张、陶四天君。
闻太师用木盾、水盾把他们两个人给遁了,其实道理一样,人看见就是水墙,人被困在里面,有点类似进入另外空间的感觉。
──闻太师依旧还坐在山坡之上。
且说喽啰来报辛天君。辛天君正在山后收粮,忽见小喽啰来报:“二千岁,祸事不小!”
辛环问曰:“有何事?”
小校曰:“三位千岁,被一道人打死了。”
辛环听说,大叫一声:“气杀我也!”忙提锤钻,将胁下双肉翅一夹,飞起空中。一阵风响,只听得半空中声似雷鸣,至山上,大呼曰:“好妖道!将吾兄弟打死,岂可让你独生乎!”
闻太师当中眼睁开看时,好凶恶之像,二翅飞来。怎见得,赞曰:
二翅空中响,头戴虎头冠,
面如红枣色,顶上宝光寒,
锤钻定天下,獠牙嘴上安,
一怒无遮挡,飞来势若鸾。
话说闻太师见而大喜;“真奇异豪杰!
在那个年代就是“半人半神”的概念。有点类似古希腊神话故事当中说的。进化论,所谓人进化的过程其实是胡说八道。
在一定层面上有些生命可以上、下相通。所以你看他闻太师用的也是金、木、水、火、土概念,他的本事也是这些本事。他没有什么其它出格的东西,二郎神的七十二变,同样是在那个基础上,他也没有什么出格的,但是他讲究的都是“首尾相扣”。从我们现在知道的简单五行道理都可以说得通,你怎么能说人家那东西不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对吧!
那人照闻太师顶上一锤打来。太师用鞭急架忙迎。锤鞭骁勇,杀法精奇。太师掩一鞭,望东便走。
辛环大呼:“妖道那里去?吾来了!”把双翅一夹,即到顶上。他不知闻太师有多大本领,任意行凶。
闻太师自忖:“五遁之中,遁不得此人。”
五行,以人为中心,构成了万事万物,实际是可以被人肉眼看到的,但到一定程度(另外境界)的时候,就没了(人看不见)。比如说:水,人能看到;人们要呼吸的话,那空气肉眼就看不着了——在不同的境界中,同样还是五行。所以当辛环飞在空中的时候,就像在空气中一样——“五遁之中,遁不得此人。”
且将金鞭照路傍一块山,连指两三指,命黄巾力士:“将此山石把这人压了!”力士得法旨,忙将此山石平空飞起,把辛环挟腰压下来。怎知闻太师:
玄中道术多奇异,倒海移山谈笑中。
倒海移山,在我们人看来就是一种玄妙、功夫。倒海移山可能就是我们人中说的特异功能中的搬运功(大搬运、小搬运)。
原来遇见过一个孩子,那个孩子据说能做搬运功。他家里的房子不大,孩子十一二岁,女孩,他坐在客厅里,厨房做饭的地方距离她大概四五米远。她坐在这儿,想拿什么东西,她看那个东西,就这么一想,这东西能过来……我以为就是那种搬运了。在这种小说当中,叫倒海移山。
其实有点类似王林凭空抓蛇,但那东西是邪的,他不正,所以他只会抓蛇,你让他把一头驴弄过来?没听说王林弄头驴过来,没有!他只局限在那个环境,只局限那东西。
刚才把辛环压住了,闻太师勒转墨麒麟,举鞭照顶门上打来。辛环大叫曰:“老师慈悲!弟子不识高明,冒犯天威,望老师救宥。若得再生,感恩非浅!”
太师把鞭放在辛环顶上曰:“你认不得我。吾非道者,我是朝歌闻太师是也。因征伐西岐,往此经过,你那蓝脸的人,无故来伤我。你还是欲生乎?欲死乎?”
辛环大叫:“太师老爷!小的不知是太师驾过此山,早知,应当远迓。冒犯天颜,万望恕小人死罪。”
太师曰:“你既欲生,吾便赦汝。只是要在吾门下,往征西歧。若是有功,不失腰玉之福。”
辛环曰:“若是贵人肯提拔下士,末将愿从麾下指挥。”
你看那个时候都是这样:想求生路,你就得拜我为师。都是这么个说法,姜子牙前后的故事也是的。
太师把鞭一指,黄巾力士将山石揭去;辛环站不起来,半晌方能站立,拜倒在地。闻太师扶起。太师收了辛环,方倚松靠石坐下。辛环站在一傍。
闻太师问曰:“黄花山有多少人马?”
辛环答曰:“此山方圆有六十里,啸聚喽啰,一万有馀,粮草颇多。”太师不觉大喜。
辛环跪下哀告曰:“前来三将,望太师老爷一例慈悲赦宥。若得回生,愿尽驽骀,以报知遇之恩。”
闻太师道:“你还要他来?”
辛环曰:“名虽各姓,情同手足。”
他们就是“把兄弟”。姓张、姓李,各姓不同,但是把兄弟。
闻太师曰:“既然如此,你等也是有义气的。站开了!”太师发手,一声雷鸣,振动山岳。
且说遁的三将,一时揉眉擦眼:邓天君不见了金墙;张天君不见了大海;陶荣不见了大林。三将走马回山,只见辛环站在那穿红的道人傍边。邓忠大怒,声若巨雷,叫:“贤弟,与吾拿住那妖道!”
话还未了,张、陶二将齐叫:“拿妖道!”
也不知闻太师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点阅【涛哥侃封神】系列文章。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