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商天下】A股最大退市潮 投资者如何避险?

2023年05月17日财商天下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3年05月17日讯】今年以来,A股退市的步伐显着加快。截至5月15日,据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当前A股至少有31家上市公司要走向退市,涉及股东户数超过143万户。而在退市潮下,百万中小股东们逃之无门。那么,A股市场为何会掀起退市潮?它对中国股市会产生什么影响,对中国股民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这些内容。

A股掀起退市潮

在史上最严“退市新规”落地实施的第三年,A股将迎来史上最大规模的退市潮。
根据钛媒体App梳理,4月26日到5月13日,43家主板上市公司,发布了退市或是终止上市风险提示。Wind数据显示,2021年、2022年A股强制退市公司数量,分别为17家和42家,两年退市公司数量,占到30多年来A股全部已退市公司总量的40%。而今年是还没到半年,这刚5月份,A股市场锁定退市和已经退市的企业数量,就已经超过了40家了。
也就是说,今年A股退市的数量,可能要创下新的纪录。
那么,为什么近两年A股退市数量激增呢?原因就在于2020年出台的“退市新规”。
2020年12月31日,沪深交易所正式发布退市相关业务规则,对财务类、交易类、规范类、重大违法类等4类强制退市标准进行完善。
其中的一些要点包括:
财务类退市指标方面,取消单一指标,改为连续2年净利亏损(扣非前后)并且营收低于1亿元的组合指标;增加了退市风险警示公司被出具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或者否定意见触发退市的情形,同时审计意见和其它财务指标交叉适用。
交易类退市指标方面,将“面值退市”改为“1元退市”,并且新增“20个交易日总市值低于人民币3亿元”的情形;
规范类退市指标方面,新增信息披露、规范运作存在重大缺陷而且拒不改正,以及半数以上董事对于半年报或是年报不保真且限期内不改正等两类情形,并细化具体标准等。
重大违法类指标方面,增加了重大财务造假退市的量化标准,符合“连续2年财务造假,营收、利润、净利润、资产负债表,虚假记载金额总额达到5亿元以上,并且超过相应科目两年合计总额的50%”,就触碰退市要求了。
2020年底实施的退市新规,也取消了暂停上市和恢复上市,压缩了退市时间;退市整理期从30个交易日缩减为15个交易日,而且取消了交易类退市情形的退市整理期。
由于退市新规明确了上市公司连续两年触及财务类指标就将被终止上市,所以2022年,就成为退市新规实施见效的关键年。
2022年,A股强制退市达到42家,创历史新高,其中40家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1家触及重大违法类退市指标,1家触及交易类退市指标。

全面注册制时代 “审计意见”

2023年2月17日,中共证监会发布了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宣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这也标志着,经过4年在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的试点后,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式迈入全面注册制新时期。
而2020年底实施的退市新规,实际上也是中国实行全面注册制的一个重要步骤。
在过去的核准制下,上市公司是“严进宽出”,上市很难,退市也很难。比如1999年至2021年间,A股累计退市公司146家,除去主动退市,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不到百家,多数年份,退市公司的数量都是在个位数,甚至有些年份零退市。
不过,在“退市难”的状况之下,“炒差”、“炒壳”之风盛行,不少已经丧失经营能力、资产质量较差的“钉子户”赖在了A股。
同时,“二一二”财务游戏也屡见不鲜,意思就是两年亏损、一年微利,再两年亏损、一年微利,如此循环保壳,使退市制度形同虚设。
实行注册制之后,就像宣传中说的,主板上市条件变得更加多元化,取消了“不存在未弥补亏损”、无形资产占比限制等方面的要求,为创新型企业,以及一些长期亏损但是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企业,比如芯片、生物医药等企业,打开了上市的大门。
但是,实行注册制之后,强制退市也将变得更加普遍。
比如,今年以来,A股市场已经有6只股票退市,其中5家都因为股价低于面值、连续亏损等原因被强制退市。
而在进入5月以来,随着A股年报数据的揭晓,越来越多绩差企业面临着被投资者“用脚投票”出局的情形。截至目前,在已收到“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的22家企业中,17家企业都触及了财务类强制退市指标。
其中,16家企业的财报,都被审计机构出具了“非标意见”,就是非标准的审计意见,包括13家企业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另外3家被出具“保留意见”。
也就是说,在注册制时代,“审计意见”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触发企业退市的重要指标。
事实上,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A股上市公司,可远远不止十几个。
截至今年4月30日,2022年年报季正式收官,A股上市公司中共有234家被审计机构出具了“非标意见”,包括103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94份“保留意见”以及37份“无法表示意见”。
那么,这些审计意见到底都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来引用一下业内人士的解读。像是“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表面意思就是,审计师认为财务报表符合相关会计准则的要求,但是存在需要说明的事项,就是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有必要关注一些重大事项,比如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等。
翻译成审计师们的行话就是:本人虽没发现什么造假迹象,但是感觉这个公司存在隐患。
至于说“保留意见”,就是审计师认为,财务报表整体是公允的,但是存在影响重大的错报。如果遇到这种审计意见,投资者就要格外小心了,说明这个公司在某些方面已经存在问题了,最好别碰。
最后一种是“无法表示意见”,通常来说,这类财报,审计师因为不能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所以没法发表审计意见。遇到这一类的上市公司,那就不用看财报了,基本就是造假的报表了。

注册制和退市潮 对投资者意味着什么?

那么,股票实行注册制,对投资者意味着什么呢?
注册制以信息披露和投资者导向为原则,发行上市更加透明,但也对投资者的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公司递交的上市申请有证监会背书,现在审核部门不再对企业的投资价值作出判断,只是将审核标准、程序、过程和结果全部公开。
所以,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投资之前一定要对行业进行深入的研究。因为注册制实施后,破发和退市可能将成为常态。
首先,注册制的实施,可能终结主板“打新”的神话。“打新”,就是指参与新股申购,如果中签的话,就买到了即将上市的股票。
以往,在核准制模式下,市场信息不对称,而且市场定价的权重比较低,往往导致发行价格被低估,新股发行第一天的市场交易价格之间会出现比较高的涨幅。所以,买到新股的话,可能就赚到一笔。
但是,在注册制实行之后,主板的新股定价更加市场化,破发可能会变得比较普遍。2022年已经实行注册制的北交所、科创板和创业板,首日破发率分别是50%、40%和20%。主板实行注册制以来,截至5月9日的一个月内共有31只新股上市,其中有4只新股上市首日破发。
其次,“面值退市”规则落地,对很多长期热衷于炒作低价股的投资者来说,无疑大幅增加了投资的难度和投资的风险。
因为在正常情况下,“财务退”主要集中在上半年,也就是年度报告披露之后。而“面值退”就不同了,只要市场在交易,这种情形就随时可能发生。
当然,在全面注册制下,如果监管机构能够严格执行退市新规及退市监管实施方案,确实有助于A股市场形成“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使市场上“炒壳”“炒差”的投机现象持续收敛。
但是中共实行注册制的目的,并不单纯,其真正目的还是要通过资本市场来“割韭菜”,让一些“僵尸企业”退市之后,有一批新的企业可以注册上市,又可以再来圈钱。
而且,由于大多数中国上市公司的业绩不佳,所以在中国股市投资,就是炒作各种概念股。比如之前炒的是芯片、半导体、新能源,今年炒的是“AI+中特估”。
什么是“中特估”呢?就是“中国特色估值”概念。中共证监会的主席易会满,在去年底时提出了“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核心就是把中央信用注入国企,激活整个资本市场,让市场关注国企央企的价值重估。
于是,A股开始热炒大型国企和银行股。而中共真正的目的,就是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实现国有资产增值,寻找土地财政之外新的收入来源。
但是,对广大中国股民来说,A股市场就是一个抽血机。据媒体报导,在2022年,A股股民人均亏损达到7.9万元。如今,A股退市潮的掀起,百万中小股东又将“逃生无门”、“血本无归”。而随着注册制的全面实施,一茬又一茬的股民都无法摆脱被“割韭菜”的命运。
策划:宇文铭 撰文:李松筠 编辑:蔚然、宇文铭 剪辑:曲歌 监制:陈思雨 关注“财商天下”:https://bit.ly/GJEconUND
(责任编辑: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