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傳媒腹背受敵 正面臨「死亡威脅」

2013年08月03日評論
【新唐人2013年8月3日訊】(自由亞洲電臺)眼下的特區政府,民望低迷,管治百孔千瘡,但執政者往往諉過於傳媒,視其揭露及批評為抹黑、搗蛋,致令當局草木皆兵。其實香港傳媒絕非如某些人所抬舉的那樣強悍,可以主宰政局。相反,不少傳媒中人與作者想法相同-傳媒正腹背受敵,內外交困,自由空間日趨收窄。若不撥亂反正,新聞業將面臨「死亡威脅」。

作者認為香港新聞自由的一大屏障是政府加強控制資訊。隨著警方及消防改用數碼通訊系統,傳媒已無法截取突發事件的消息然後部署採訪,一切只靜待政府發稿提供消息。

官方成為新聞消息的把關人,傳媒採訪突發新聞亦由主動變成被動,一切有賴官方提供線索。由於欠缺有效的監管制度,官方發放的資訊是否全面或及時,都毫無保證,結果一些涉及公眾利益的事件,延誤多天才公諸於世,不少牽涉名人的意外事故自此亦不多見。一些報章的突發頭條新聞比例下降,傳媒通過突發新聞發揮預警作用(如連環傷人事件)和監察施政(如警方火力是否足夠對付悍匪)的社會功能亦逐漸消減。

突發新聞受制肘後,根據黃天賜的分析,報章出現更多法庭新聞和政治新聞。不過,更多的法庭報道,並非要讓公義給公眾看個透徹,而是提供更多煽情、血腥、色情故事,以填補突發新聞縮減所遺下的空檔。由千億遺產爭產案、碎屍案以至風化案,報章都大肆渲染,詳盡描述煽情細節,如當事人的情色關係、聳人聽聞的殺人手法、被告與受害人的性交過程等等。從案件類型到報道焦點,報章都放大了煽情元素,成為爭取觀眾的「亮點」。

與此同時,政治新聞佔據報章頭條的比例大幅增加,但報章的政治取向亦非常明顯。根據去年特首選舉期間候選人的醜聞報道,黃天賜指出,報章對候選人負面新聞報道的角度和數目,跟該報是否支持該人任特首有關。他又認為,報章立場鮮明,反映九七後政治及經濟環境的轉變,本地社會政治立場壁壘分明,傳媒亦無法置身事外,要為不同政治力量搖旗吶喊。

上述三大因素-政府操控資訊、嘩眾取寵的煽情報道、政治立場鮮明-的同步發展,在作者看來,已令新聞空間收窄、媒體信譽下降,再加上免費報章充斥巿場,新媒體大行其道,而公民新聞亦日趨普及,在在為巿民提供更多更快的免費資訊和觀點,使收費報章銷量大減。若跌勢不止,傳統報業將面對生死存亡的挑戰。

當然,作者所憂心的,是報業傳統多於傳統報業的消失。報業或者可以刊載更多取悅讀者的煽情報道而倖存下來,又或者為權勢者效犬馬之勞而苟延殘喘,但社會所喪失的,卻是新聞媒體告知公眾重大消息的功能,以至揭露政府或領導人不公不義勾當的監察作用。

回歸以來,傳媒作為公眾耳目,讓大家明辨是非,知所進退(如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和國民教育的種種不足),而接續揭露權貴的諸多敗行,亦起了制衡權力的點點作用。黃天賜的忠告在於,新聞業若變成政治附庸或經濟動物,定必掉失其社會職責和公眾信託,淪為行屍走肉而已。

作者最後寄望公民新聞可以加一把勁,秉承獨立的、批判的、為民請命的報業傳統,掙脫政治經濟關卡的纒繞,提供更豐富的資訊、更多元的聲音。這種寄望,無疑極富想像力,需要更多論證及試驗,才能美夢成真。但若連這份想像力也沒有,報業所急需的改革又從何說起?

相關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