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擇校的困境與出路

2014年07月28日評論
在中國,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就開始的擇校,已經成為城市居民的一大困擾。形成這樣的困擾,其實不是由於東方人的特性,對子女教育的重視。在很大程度上,是體制的原因。

無論哪個國家,只要教育資源存在不均等的現象,人們就會擇校,選擇教育資源比較優厚的所在,讓孩子接受好一點的教育。所謂教育資源的優厚,無非是師資和教學環境與設備的優越。發達國家解決這個問題,一般有兩種途徑,一種是日本式的,在義務教育階段,幾乎沒有多少私立學校,所有的公立學校資源均等化,教師各個學校輪崗,任何一所學校不會跟別的學校有什麽不同。還有一種是美國式的,公立學校資源均等,但同時存在大量的私立學校,私立學校可以存在巨大的資源差異,但家長得另外付費。

然而,在中國,卻既不像日本,也不像美國。公立學校的資源差異巨大,別說城鄉之間,就是同一座城市,好學校和差學校,師資和設備以及校捨同樣差別巨大。盡管也有一些收費很高的私立學校,但這樣的學校,就算其中最好的,也比不上好的公立學校。一些教育部指定的示範學校,在資金和別的各種方面,都可以得到政府的傾斜性的支持,因此吸納了最好的教師和學生,升學率每每是同城其他學校的幾十上百倍。每年北大和清華在北京招生指標大約200多,但當下北京最好的中學人民大學附中,升入這兩所名校的學生,就能占到一半以上,這還不算去國外名校的。即使在義務教育階段,這樣的差異也是同樣存在著,好的小學和好的初中,能升入名校的比率,要比差學校,高到不可以道裡計。

顯然,在這樣的狀況下,讓人們不擇校幾乎是不可能的。無論教育行政部門如何三令五申,下多少禁令,擇校都勢不可擋,包括教育行政部門官員自己的子女,一樣在擇校。而且由於有現官現管的優勢,擇起來比別人方便得太多。

教育資源的均等化,當然是解決擇校的一個辦法。但是這樣的辦法,實行起來很有難度。漫說在全國,就是在同一個城市,實行教師輪崗,都會遭遇巨大的阻力。上班的不便,其實還是小事,更大的問題是,實行了幾十年的單位體制,在輪崗面前怎麽辦?教育行政部門,怎樣實行以往盯人頭式的管理?如果打破單位體制,教育行政部門自身是不是還有必要存在?一旦觸及到了行政部門的利益,改革就會立即遇到腸梗阻。

更進一步,說到底,當下所謂的中小學名校,無非是在教人應付考試方面比較有功夫而已。好學校的所謂好,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能較大幅度提高學生考分上。但是,考分高,並不意味著學生一定就優秀,甚至很可能相反。中國的教育喊了這麽多的素質教育,姑且不論這個概念是否合適,但實際上素質教育到今天還是一個幌子,骨子裡還是應試教育。即使是名校,在培養學生讀書,思考,研究性學習方面都沒有多少辦法。如果真的有一天應試教育改變了,那麽當下的所謂名校優勢,也就不復存在了,當然,人們也就不會這樣瘋狂的擇校了。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相關話題